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魏皇陵考     
公元534年至公元550年建都邺城的东魏王朝,此期间东魏亡故的宗族子弟究竟葬于洛阳西陵还是邺城.文献记载方面和前人均无定论.笔者根据诸多元氏家族人员墓志勒文加以考证,认定磁县讲武城以北,王家店以西,即南孟庄、双庙、东小屋村一带为我国东魏元氏皇陵区.  相似文献   

2.
文章阐述了邺城文学在北朝文学史上的地位。一方面邺城文学继承了北魏洛阳时期文学的大部分成果,“北地三才”的文学才能在东魏北齐得到了充分发挥。另一方面,隋朝初年的著名文士“北地三杰”的童年时期都在东魏,他们文学才能的成长在北齐,真正得到海内外的一致推崇则是在隋朝初年。所以邺城文学在北魏洛阳文学和隋初文学之间扮演了一个承上启下的角色。  相似文献   

3.
杜甫作《石壕吏》一诗,叙述他在一个普通村镇农舍一夜的经历,通过一个社会侧面,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时期中国人民灾难的惨重。公元七五四年(安史之乱爆发之前一年)和公元七六四年(安史之乱结束以后一年)中国人口的统计,说明十年之间,由于安史之乱,人口减少了三分之二以上。公元七五九年,“邺城戍”、“河阳役”正紧张的时候,唐王朝军队和史思明叛乱军队在黄河北岸邺城、河阳一带反复进行拉锯战,战况十分激烈,需要直接或间接投入战斗的人员,比往常增加了许多倍。人口锐减,还要供应  相似文献   

4.
《石家庄学院学报》2006,8(6):F0002-F0002
石家庄学院元氏分院原名“河北元氏师范学校”,座落于石家庄以南30公里的元氏县城内.元氏师范学校创建于1947年,2001年改为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元氏分校,2004年改为现名.  相似文献   

5.
贾思勰是我国北魏末期人。他曾在高阳郡(今山东临淄)做过太守,他到过山西、河北、河南等,最后回到家乡山东益都,经营农牧业。他于公元533年(北魏永熙二年)到公元544年(东魏武定二年)写成了《齐民要术》。  相似文献   

6.
杜甫的《石壕吏》,产生在唐代大战乱的年代里,那正是安史之乱爆发后的第五个年头——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在这前一年的九月,郭子仪等九节度使曾以步骑数十万围攻邺城(今河南省安阳市)。当时,安庆绪初立,据邺城,“虽枝党离析,犹据七郡六十馀城,甲兵资粮丰备。”(《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由于官军没有统  相似文献   

7.
郝春文 《家教指南》2006,(6):103-108
北朝至宋初女人结社的时间分布始自公元538年,止于公元991年,时间跨度达450多年.空间分布则有原东魏和北齐控制的地区和敦煌吐鲁番.女人结社现象的出现与长时间流行,与比丘尼僧团的存在和佛教有关优婆夷经典的翻译和流传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8.
高欢取代尔朱氏之后,控制了六镇的主要势力,但是他所拥立的孝武帝却与不愿投靠高欢的官僚、尔朱将帅结合,谋求阻止高欢对洛阳朝廷的控制。在高欢的压力下,孝武帝逃往关中,寻求宇文泰的支持,于是西魏政权建立。高欢在懊悔之余拥立新帝建立东魏。东魏北齐在军事上主要依靠六镇军人,所以六镇军人的驻扎地晋阳就成为都城之一。东魏政权的这一特点吸引了关陇地区部族势力的投靠。高欢为了军事安全将朝廷迁往邺城,但河南豪族和洛阳官僚对此并不理解,因此投靠西魏。这些西逃的势力牵制了高欢的军队,充实了西魏政权官僚队伍。  相似文献   

9.
中国佛教史上的地论师形成于南北朝中后期,尤其活跃于东魏、北齐年间的邺城地区,专门研究《十地经论》。本文考察地论师的师承关系,梳理其中的五大僧团,分析他们的佛学知识结构,借以揭示当时中国北方的佛学思想传统。地论师在嵩洛、邺城、并州和长安之间流动,其佛学思想得以传播,同时又吸收了其他佛学传统。以特定经典的诠释为纽带,不同师承关系的僧团相互交流,形成地方性的思想传统。这种松散的学派为此后的中国佛教宗派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0.
南朝梁武帝太清元年(公元547年),北朝东魏大将候景不愿服从已死的权臣高欢之子高澄,欲献河南十三州降梁,梁武帝认为这是统一南北的好机会,就不听臣下的劝阻而接纳了候景,并封他为河南王和大将军。这件事虽然使得梁朝与东魏的关系变得紧张起来,但梁武帝又不肯与高氏政权完全断绝关系。因此,候景感到梁武帝并不完全信任自己;降梁后他又了解到南朝朝廷中的各种腐败情形,于是就在降梁的第二年(公元548年)起兵反叛,很快攻陷了京城建康,梁武  相似文献   

11.
<正>1.公元550年,独揽东魏朝廷大权的丞相高洋,逼迫孝静帝元善见把皇位让给自己,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北齐。为了斩草除根,第二年,高洋用毒酒毒死了元善见和他的三个儿子。2.公元559年6月20日,天空出现日食,掌管天文的太吏对高洋说:"今年应当除旧布新。"高洋听了有点疑神疑鬼,担心自己篡夺来的皇位也会像东魏一样失去。3.他把彭城公元韶召来问道:"西汉末年王莽夺了刘家的天下,为什么后来光武帝刘秀又能中兴?"元韶信口回答说:"因为王莽当初没有把刘氏宗室全部杀光。"  相似文献   

12.
三国武器     
三国赤壁之战,也是冷兵器演进过程中的一次著名对决。建安十三年正月,即公元208年,剿灭袁绍、北征乌桓后的曹操,没有片刻喘息,立刻返回驻地邺城,凿一湖名曰玄武,日夜演练水师,准备大举征伐刘表、刘备、孙权等南方势力。一场冷兵器时代  相似文献   

13.
北魏末年,高欢和孝武帝在迁都问题上的矛盾难以调和,最终演化为军事冲突,加速了北魏的分裂。其后不久,高欢改立孝静帝,迁都于邺,形成邺城和晋阳隔太行山东西联动的都城格局,对东魏北齐的政治演进和空间治理产生了深远影响。以政治地理的视域看,高欢迁都是新形势下寻求政治环境与地理空间相契合所做的必要调整,具有较强的主动性。迁都以后,高欢以邺城为政治中心,以晋阳总摄军事,实质上形成了军政分离的两都制架构。随着形势的发展,两都制在形式上逐渐固化,但权力重心却出现向晋阳倾斜的趋势,这种变化对山西地区的政治地理形势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正>皇始元年(公元396年)六月,拓跋圭从陉北兵发三路进击中原。经过一年半的艰苦战斗,先后占据并、冀诸州,夺得信都、中山、邺等重镇,将后燕分割成南北两隅。到天兴六年(398年)正月,拓跋圭基本控制了今河北、山西及河南、山东北部的广大地区。同月,拓跋圭从中山下真定,经高邑达邺城。据《魏书·太祖纪》记载:“帝至邺,巡登台榭,遍览宫城,将有定都之意。”然而在数天之后,他突然改变计划,匆匆离开邺城返回陉北。这年七月,拓跋圭宣布“迁都平城”,并“始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魏书·太祖纪》)。从此,平城做为北魏的都城持续了八十余年。直到孝文帝动议迁都洛阳,这一局面才告结束。拓跋圭本启基于陉北,在占据中原地区之后何以要选择邺城为都?既有定都之意,又何以要很快放弃而转都平城?其间隐藏了何种奥秘?北魏初年都址的选择,给其前期社会带来了何种影响?对于上述问题,《魏书》的记载甚少且又扑朔迷离,故历来为治史者所忽视。本文拟就个人读史所得,对此略作勾稽索隐,以期得到大家的指正。  相似文献   

15.
正【概述】《封龙山颂》,也称《元氏封龙山颂》,东汉桓帝延熹七年(公元164年)刻。碑高160厘米,宽93厘米,无碑额,亦无穿。碑文隶书15行,每行26字。此碑为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河北元氏知县、著名学者刘宝楠在该县王村山下访得。运工在运至城内文清书院时,嫌其太重,擅自破而为二。虽经嵌合,但裂痕犹存。此碑碑文述说常山相蔡、长史沐乘等修祠祭祀封龙山,以求国富年丰之事。清人对《封龙山颂》的书法艺术多有赞许:方朔《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中说:"字  相似文献   

16.
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六月,杜甫被贬华州(今陕西华县)司功参军。这年冬他告假赴洛阳、巩县探亲,至乾元二年(759年)春,适逢唐军在邺城(今河南安阳市)打了败仗,史思明叛军进逼洛阳,他便离洛阳回华州任所。当时,贼势充斥,上下震恐,唐军除了退保东...  相似文献   

17.
在一个整修过的中国馆里,北魏元氏墓志和墓志盖正在一个窗户旁展出。拿开上面的玻璃罩后,在自然光下,两块黑色石灰石板上每面约2.5英尺的神异动物的浮雕清晰可见。墓志盖放在窗户右边,为了便于提起,原来在上面还安着金属环;墓志在窗户左边,其正面是刻于公元522年的墓志铭(图版1)。这种类型的纪念碑在六朝晚期通常被置于世家大姓的墓中。约公元522年以前,北魏的后都洛阳的工匠们利用当地的石  相似文献   

18.
曹魏至北朝时期,邺城基本保持着北方中心城市的地位。北周末年,邺城毁废,其历史地位亦急转直下。本文分阶段考察影响邺城发展的各种因素,分析邺城中心地位的形成与丧失、邺城自身兴亡的历史,并由邺城个案获得影响我国古代城市兴衰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9.
高洋述论     
北齐开国皇帝高洋(公元528—559年),是中国历史上北朝后期一位出身于鲜卑族的君主。其父高欢利用北魏末年各族人民大起义的力量,在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争夺中获胜,控制了东魏政权,高欢及其长子高澄相继为大丞相、大将军,总揽朝廷军政实权,孝静帝不过是个傀儡皇帝。武定七年(公元549年)八月,高澄未及夺得帝位,遇害而死。第二年澄弟高洋继立为大丞相、大将军,不久又封为齐王。是时“天下之大,将非魏有”,高洋代魏  相似文献   

20.
新乡市地处中原,市博物馆的许多珍贵文物,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平原省文管会从现今的鲁西、冀南、晋东南和整个豫北几十个市、县征集而来。现将部份有价值的石造像略作介绍,供读者研讨。从公元386年,拓跋珪在代北建国,称北魏。后有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五个朝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