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真情真性 亦俗亦雅——略论冯梦龙民歌的艺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通俗文学繁荣兴盛,民歌小调更是风靡一时,成为明代通俗文学的一枝奇葩.它受到了当时文人学士的极大重视.冯梦龙所辑的<挂枝儿>、<山歌>两部民歌集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世俗生活内容,表现出强烈的自在、自由的民间精神,为文坛输入了勃勃生机,以其真实自然、亦俗亦雅的艺术特征在晚明文坛上绽放着绚丽夺目的光华,在中国诗歌史上独占鳌头.  相似文献   

4.
民歌是语言民俗的一部分,同时又蕴含了丰富的民俗事象。以冯梦龙《挂枝儿》、《山歌》等为例,可以考察明代民歌中的多种民俗如婚恋民俗、信仰民俗与生产民俗。研究明代民歌中所蕴含的民俗事象有多方面的意义:明代民歌与民俗是紧密结合的,对民歌与民俗进行综合考察是中国历来的优良传统;明代民歌有助于明代民俗语言的研究;明代民歌中的民俗事象的解读有助于对明代民歌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5.
站岗放哨歌     
稍快活泼河北民歌姚思源配伴奏IJ沙曰U日..一甘二~。{氏.1 .1.1 1.口} l夕,,一且匕.一曰匕一L lesl月..........」尸,.) .--一1 .1 l月口-.舞lr门,号丫尸「.,口日一l二月...{「一一.J .尸归.-一l l-一l一口.一l、、、,..一.一J日(1 11 ~ .l 1.勺.一一l 1...-一一l娜门认1  相似文献   

6.
逮乎晚明,民歌的声势愈盛,民歌纵情声色的特征也愈明显,因而其“刺激”旧规则下诗创作的力度也愈大,与晚明艺革新思潮的联系也愈加紧密。在讨论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娼妓题材的广泛介入是一个尤须注意的现象——或许可以这样说:正是有了娼妓的影子在,明代民歌才焕发出了别样的风采。  相似文献   

7.
明代民歌的诗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对于“诗言志”与“文学是人学”这一类基本的命题而言,中国韵文的发展历程并不平坦,种种人为制造的“法”、“法度”、“法式”和“格套”,固然加快了韵文的精细化、“庙堂化”进程,但也大大地束缚了创作主体自由抒发情志的手脚.蔑视传统、张扬个性的明代民歌的兴盛,对旧有的所谓“规矩”是一个极大的反动,也让我们见识了文学的真正魅力.  相似文献   

8.
9.
本以明代白话小说《沈小霞相会出师表》为例,通过欣赏中棚辆如生的人物群壤,展示作冯梦龙高超的人耪形象塑造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10.
从汉魏乐府民歌的角度分析女性对爱情婚姻专一、执着和积极的态度,以及在爱情婚姻中主动地位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1.
探析明代民歌音乐文学人民性形成的特殊时代背景,阐述明代民歌在内涵上传承和发展人民性特点,在表现形式上丰富了人民性概念,符合人民大众的审美趣味,经过不断丰富、发展和创新,最终形成举世传诵的繁荣局面。通过对明代民歌音乐文学人民性的分析与研究,或将为我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明代民歌数量剧增,曲调众多,反映生活的内容十分丰富,艺术感染力很强。明代民歌不仅流布于民间,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且波及文坛,对明代文人的诗歌、散文、戏曲等文学体裁的创作都发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为明代散文创作的理论与实践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3.
西曲歌代表南朝荆楚民歌最高成就,主要流行区域在当今湖北荆州、钟祥、襄樊、河南邓县一带.由于形式新颖,曲调婉转动听,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喜爱,竟出现"家竞新哇,人尚俗谣"的繁荣盛况.除了荆楚民歌"尚情"的文化传统,西曲歌繁盛的主要原因还有四个方面:一是统治者的好尚提供了政治文化平台;二是"新变"的文学思潮成为其审美导向;三是江汉之间独特地理环境;四是商贸繁荣催生的休闲文化土壤.由此探讨西曲歌繁盛的原因,对于认识西曲歌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荆楚民歌的发展衍变历程,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4.
《儿童音乐》2008,(7):40-40
  相似文献   

15.
花瑶人以其农耕狩猎的生存方式和乐观豪爽的心性,在这片土地孕育了丰富的民歌。这些民歌在传咏过程中,为人们所喜爱,其音乐特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主要表现在调式、旋法、润腔、节拍节奏及音调上。  相似文献   

16.
在晚明剧坛上,叶宪祖是一位多产作家,他著有杂剧24种,现存12种。从作品主旨上,他的剧作可分为四类,即崇佛剧、公案剧、历史剧、爱情剧。叶宪祖的杂剧表现了青年男女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和强烈批判现实的精神,在艺术体制方面又有创新之处,至今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明代民歌研究五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民歌在中国文学演进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与晚明文学新思潮的关系,向来是文学史关注的重点之一。本文从具体文本入手,确认"民歌"乃本土词汇,非外来语;民歌与散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民歌乃文学史、文化史研究之珍贵资料;冯梦龙辑《挂枝儿》原作《打枣竿》等。  相似文献   

18.
明代的咏物民歌和谜语联系紧密,在形式上,二者都是有韵的诗歌体,当表现对象时,二者都常用双关拟人等手法,具有隐实示虚的特点。明代咏物民歌和谜语如此相似,但二者作为不同的文学体裁,除歌唱与否外还有一个很大的差别:咏物民歌能更好地抒发个人感情和思绪,常用来自娱,而谜语则更多满足了人们难人、斗智、好胜的心理,常用以娱众。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二者偶然会有交叉,即谜歌。  相似文献   

19.
读者对爱情的理解根植于他们头脑中和爱情有关的认知结构,而这种认知结构又依赖于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爱情故事。这些故事被记录在民歌等文本中,世代相传。分析中国壮族民歌和英国民歌中爱情主题的典型要素差异及其文化根源,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两种文化中独特的认知思维特征。  相似文献   

20.
秀山民歌的“哭嫁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秀山最具代表性的民间歌谣有《哭嫁歌》、《薅草锣鼓》、《酉水号子》、《秀山山歌》、《秀山花灯歌》等。《哭嫁歌》以歌代哭,把难以割舍的亲情、友情及对封建婚姻的控诉表现得淋漓尽致,歌韵婉转,情景动人。本文从秀山“哭嫁”的来历、“哭嫁”的发展历程及部分哭嫁歌文本等方面剖析“土家姑娘哭嫁”这一古老婚礼风俗的民俗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