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兵 《湖北档案》2010,(8):36-36
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顾委委员、上将吕正操晚年曾多次谈到:“我的长寿秘诀是网球、桥牌、读书。”吕正操网球打到了90岁,而桥牌打到了100岁。桥牌业内人士都知道,吕正操的桥牌水平相当高,打牌很投入,牌风大刀阔斧,擅长精确叫牌,不仅果断,而且善于谋划。吕正操说打桥牌不仅是休息,而且能平衡脑力。吕正操同邓小平、万里、丁关根等桥牌高手同桌切磋过,还同桥牌皇后杨小燕过过招。杨小燕称吕正操打桥牌毅然决然,很痛快。  相似文献   

2.
我有一位亲戚。位居某名牌大学校长,但他的朋友有很多是平民百姓。对工作。他是一位好领导,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在空闲的时候,他更愿和朋友在一起,谈谈诗画,聊天打牌,打牌输了,一样钻桌子,一样贴纸条。他常说的口头禅:“人生本来就短暂,没有必要成天把自己包装起来。”他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在参加人民网的访谈时,一位网友说,他看过一篇报道,说袁院士累倒在稻田里还不放弃研究.非常敬仰。袁隆平连忙澄清:“我也从来没有累倒在田里,那是耍笔杆子的人杜撰,一定别受误导,累到还工作不值得提倡,身体才是最重要的。”另一位网友说.听说院士喜欢打牌.输了还钻桌子,袁隆平说是的.晚上有空时经常打。  相似文献   

4.
求知是人的本能。照片标题与说明知识性、趣味性强,能满足读者的求知欲,才能引起读音的兴趣,为读者所接受。比如《新闻知识》1985年第7期刊登的一组摄影小品,标题是《有一位青年……》。说明是:“那边走来一位引人注目的青年,他衣着情态不凡。看见两个小学生打架,他怒吼一声,将胜者轰赶,并为倒在地上的擦去眼泪,“‘不要哭,应做个坚强的男子汉,我教给你打掏心拳,下次遇到就这样干’。”小学生指着脊背议论:“他是好人还是坏蛋?”由于小品的标题与说明趣味性较强,所以产生了一定的吸引力。一些文学作品非常注意知识性。古典…  相似文献   

5.
昨天晚上,我又碰到了我的朋友军路八。他出现在屏幕里的时候像往常一样,穿着简陋的盔甲,并且没带任何武器。我迎上去跟他说话的时候。他很久才回话,而且除了打一些“嗯”、“噢”表示自己还在听以外没有任何反应。  相似文献   

6.
编辑如师     
上小学的时候,每次看见语文老师,总发现他的眼睛是红肿着的。一天,我大着胆子问老师:“你晚上没睡好觉吗?”老师说:“晚上要备课。”我又问:“讲课有课本,为什么要花这么多时间备课?”老师说:“这个道理你长大就懂了。打个比方,如果将一瓢水倒进桶里,再拿瓢去掏水,能掏出一满瓢水吗?肯定不能。可如果将桶里装满水,里面有比一瓢水不知多多少倍的水,然后再用一个瓢去掏水,会怎么样?会很容易掏出一满瓢的水。当老师的,只有有一满桶的水,在讲课的时候才能让学生得到一满瓢的水。当老师的没有一满桶的水,是不敢登上讲台的。…  相似文献   

7.
著名围棋手聂卫平说过:“我喜欢有胜负的东西。”朱珉辉也颇有这种理念。他说:“不想当名记者的记者不是好记者!”  相似文献   

8.
三年前寒假的一天,当刘念友对病弱的妻子和年幼的孩子说“我打牌去了,要是回得晚就住学校了,你们别等我”时,没有人会想到,刘念友这牌,一打就是三年。三年后,妻子仍然是病弱,家里依然是四壁空空,女儿和儿子先后考上了大学,上学的钱却仍然需要一借再借……更没有人会想到,刘念友压根就没有去打什么牌,他瞒着所有的人,在附近煤矿地狱般的井下挖了整整三年煤!  相似文献   

9.
有一天我同郑桓武谈话时,他告诉我说:“有一个叫王老虎的军人,他带了一批部队,在仙桃镇占地为王,谁去就打谁,杀人如麻。”我向县政府的几位科长打听,几位科长也异口同声,说王老虎是一个杀入魔王,残暴无比,但我又听人说,日本人的部队过来,他也打。从后面一条中,说明他是抗日的,一个抗日的军人,为什么会这样呢?于是我动了去采访他的念头。我把这个念头告诉了郑桓武,他大为吃惊,而且坚决反对,他认为一个重庆来的记者,非被他活埋不可,说年纪轻轻,风华正茂,何必冒此危险。我说,我和这位王老虎无怨无仇,素不相识,我去采…  相似文献   

10.
造反造到老岳父潘心元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县丰裕乡伍家渡一大户人家中。8岁时,进琼瑞学校就读。1911年10月,辛亥革命在湖南轰轰烈烈展开,中华民国湖南省政府发布了关于剪辫放足的通告。潘心元回到家中,将老祖母的长辫子剪下来,气得老祖母昏死在太师椅上。进入高小,他组织了一支演唱队,自己创作了一首《戒牌歌》,号召禁赌。内容是:“不打鼓,不打锣,听我唱个戒牌歌,你说打牌讲社交,我说打牌真烦恼。张三赢了李四钱,李四掏了张三腰。赢的是抢不义财,输的要往河里跳。此种陋俗不扫除,亡国亡家逃不了!”1917年夏,潘心…  相似文献   

11.
牌友邓小平     
小平同志钟爱桥牌,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他一生和很多人打过桥牌,但相对固定、经常一起打牌的搭档不多,早年一起打得比较多的是万里、吴晗、张致祥,后来比较稳定的搭档是王汉斌、丁关根和王大明(本文作者)。  相似文献   

12.
文摘     
邓小平与浙江改革开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先后五次视察浙江,对浙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作了许多重要指示,寄予殷切的期望。1983年2月,80高龄的邓小平到浙江就国民生产总值能否翻两番,能否到2000年实现小康目标的问题搞调查研究。当他听了浙江省领导的汇报后,高兴地说:“你们是沿海发展比较快的一个省,工作做得不错,翻两番有希望。我很高兴。”他指出:“小康的路怎么走,还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让人们能看得见、摸得到。还要靠自己努力,过上小康生活。”在谈到教育、科技以及知识分子工作时,邓小平说:“现在大…  相似文献   

13.
《新闻世界》2004,(8):4-7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句话表达的是邓小平同志发自肺腑的真情,今天依然清晰地留在我们每个人的耳边,成为时代的强音。邓小平同志以他将近一个世纪的不懈努力,实践着自己的诺言。在纪念他诞生一百周年的时候,让我们通过几个小故事,了解他那平等待人,和蔼可亲的感情……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同志1992年初视察南方时,针对当时报纸R项成广播电视中的一些长篇大论发了一段感慨:“毛主席不开长会,文章短而精,讲话也很精练。周总哩四届人大的报告,毛主席指定我负责起草,要求不超过五千字,我完成了任务。五千字,不是也很管用吗?我建议抓一下这个司题。”他所说的“抓一下这个问题”,主要是指新闻宣传必须刹长风的问题。刹长风,兴短文,历来就是端正新闻文风的需要。众所周知,毛泽东同志的新闻作品高屋建领,气势磅将,言简意赅,短ILM悍,是我记作习的典范。早在1942年,他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就批评那些空洞…  相似文献   

15.
棋圣聂卫平这样评论:“在我所遇见的人中,阿红是感觉最好的。”阿红何许人也,是新民晚报女记者李京红。或许,正缘于这种“感觉”,她在去年9月的全国桥牌双人锦标赛上,一举夺得混双冠军,在新闻界和桥牌界中引起极大的轰动。下海数年,一举成名轰动原因有三点。其一,体育新闻界这些年下海玩牌甚众,尤其是京沪两地的记者,玩得孜孜不倦,乐此不疲,但玩到正儿八经的冠军份上,仅此一人,其二,于子十年体育记者,走南闯北,远涉重洋,采访过许多重大比赛。这样一位出色的体育记者居然在  相似文献   

16.
2002年4月8日.是联合国秘书长安南64岁的生日。这一天.恰好是联合国第二届世界老龄化大会政府论坛开幕的日子.于是安南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的市政大厅就有了这么一段精美绝伦的致辞:“我现在向大家说明一下,今天是我64岁的生日。我想代表所有的老年人,引用披头士的一句歌词来问大家,你们要我吗?当我64岁的时候,你们还需要我吗?我相信答案是肯定的,在21世纪会有更多的老年人。我们需要老年人!”  相似文献   

17.
春天是幸福的脉搏,是生命的晨钟……如果你去问未满学龄的孩子,为什么喜欢春天,他会天真地告诉你:“春天有花、有草,还有小鸟,真好玩。”如果你去问田间耕作的老农,他会语重心长地告诉你:“春天是播种的季节,它能播种秋天的丰收。”如果你去向城里的人打听春天,他们会异口同声地回答:“一年之计在于春。在春天,我们新的蓝图又打开了。”春天为什么会受到如此的青睐?我常带着这样的疑问去思索,去探求,希望能有所发现,尤其是希望能找到春天对我们这代人所具有更深的意义所在。我常徜徉在人流中,寻觅在山野间,我也常常静静地…  相似文献   

18.
江湖上谣传,胡适在美国留学时,为了督促自己刻苦学习,在日记里制定了一个详尽的时间表,早上几点起床,晚上几点就寝,上午读什么书,下午读什么书,都定得死死的。第二天,他没有看书,去跟同学打了一天牌。第三天,他接着打牌。第四天,继续打牌。第五天,他对自己虚度光阴非常不满,在日记里发狠道:"胡适之啊胡适之,你怎么能如此堕落!先前订下的学习计划你都忘了吗?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但到了第六天,他还是打牌。  相似文献   

19.
著名女作家韩素音在她的一篇题为《我讲几句心里话》的文章里,对要写什么样的新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位外国作家说:“告诉读者几个秘密,你们大概都知道邓小平、万里等人喜欢玩桥牌。你们可知道朱镕基先生会唱京戏?以前新华社香港的副社长李储文是上海京戏协会的主要成员,吊起嗓子来真是不同凡响。万里先生还爱打网球,不要以为他老人家跑不动了,这也是新闻。北京的领导人把你们的生活趣事多说一些,这样老百姓会更感亲切。即使大人物也会和太太吵架,也有不听话的儿女。我们都是人,我们不是神,有血有肉的人,有喜有悲的人。在这…  相似文献   

20.
龚晓飞 《视听界》2001,(2):53-53,55
用语准确,是对文章的基本要求,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要求,特别是新闻报道,更不能有一丝一毫的虚假成分,比如某报一记者,有一次到一家工厂采访,以一个老钳工为中心,精心撰写了一篇特写,稿子见报后,这个老工人跑到编辑部去找他,记者问:那篇文章怎么样?”老工人说::还不错,工厂里都很喜欢。记者又部:你呢,老工人说:“我个人很不满意。”,记者感到奇怪“为什么呢”,老工人说:“你写我回家刮脸,换衣服,梳头发,可我怎么梳头发呀?说着,他脱下了帽子,原来,他的脑袋光光的,是个秃顶,老工人接着说:“现在厂里的工人们都取笑我,搞的我很难为情呐”,这个例子说明,一篇文章,尽管其中的内容绝大部分都是真实的,如果在细节上有一丁点的不准确或者不真实,就会给作者或当事人带来麻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