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移动网络直播的迅猛发展使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必定会改变现有的新闻生产方式,在这一风口之下,传统媒体该如何切实有效地利用移动直播技术加速媒体转型,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移动网络直播的现状,结合已经开始试水移动网络直播的媒体实例,试图探究传统媒体应该如何利用自身现有的优势,打造高水平移动网络直播内容和平台,实现媒体顺利转型。  相似文献   

2.
十几年前,很多研究认为把关人角色随着网络的多元和包容已经无形中被淡化.但随着"自媒体直播热"的兴起,媒介事件层出不穷,有研究者再提把关人角色监控.只要网络中心化、溢散的传播特征存在,网络的权威就无法得到保证.为建构社会恒稳态,把关人角色应该由国家权力机关、资本与集体道德无意识之上的公众来共同完成.  相似文献   

3.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在媒体行业的不断渗透,融媒体时代悄然来临,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之下,移动优先与视频优先成为我国媒体行业的重要发展战略,在此阶段,广播移动视频直播已经成为融媒体时代环境下媒体工作发展与创新的伟大实践。本文中,笔者首先结合当前我国广播移动视频直播工作的实际落实情况对其主要特点进行总结,之后提出了在广播移动视频直播相关工作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几点主要问题,最后针对问题的科学处理对策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希望能够被相关从业人员采纳以促进我国媒体行业的进步和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4.
广播的移动直播,贵在移动,强在直播。以往广播的直播,通常都是把直播车开到现场,对某个事件或活动定点进行直播。而移动直播则将车载调频发射机随同车队一起活动,进行同步播出,具有机动灵活、定向性强、宣传效果好等特点,成为凸显广播主流媒体地位的有力武器和展示广播优势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但无意间也成为了媒体生产方式变革的一次契机,推动了传统媒体融合转型。面对多个地方存在的消费低迷、农副产品滞销等问题,主流媒体联手电商平台通过直播带货,帮助农民增收,促进了地方经济恢复和发展。本文以"央视新闻"为例,探究主流媒体直播带货的现状、社会意义,并思考这一现象背后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继2022年总台"春晚"在微信视频号竖屏直播收获上亿观看人数后,《新闻联播》入驻开通直播也收割了高人气.进军具有移动化、社交化、场景化等特点的微信视频号,是主流媒体在移动端传播的重要探索.本文从传播形式、传播渠道、传播效果三个维度出发,探析微信视频号传播特点及其对主流媒体传播生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移动互联时代,在大数据、云计算、传感器等新技术的加持下,众媒朝向智能化、移动化方向发展。近年来,在视频直播领域,路透社推出视频移动客户端Reuters TV、美联社深耕视频直播业务,推出AP Direct、Live Choice等产品,法新社主打高清视频技术。当视频化已经成为移动端发展中的重要趋势,新华社在视频直播、移动化发展方面也取得突破性进展,从现场新闻的推出到现场云、现场+,不仅实现现场新闻的文图、视频、直播稿件,即拍、即传、即收、即审、即发,而且建设现场云平台助力媒体行业用户实现新闻供稿的创新发展。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副总编贺大为以《新华社:从传统供稿向云服务拓展》为题,分享了新华社在媒体融合发展进程中的创新举措。  相似文献   

8.
陈永庆  李红 《今传媒》2022,30(1):16-19
本文以总台财经节目中心大型融媒体行动"走村直播看脱贫"为例,探讨主流媒体坚持守正创新,以5G新媒体移动云直播系统等新技术推动融媒体创新,遵循新闻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首创直播大篷车下乡的方式,将新闻现场转向广袤的乡村大地,把镜头对准脱贫群众,以活泼的形式记录了贫困村脱贫攻坚的感人故事,在提高主题宣传的舆论引导水平,扩大舆论覆盖面,巩固和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拉近了主题宣传与广大普通百姓的距离,被誉为主题宣传的"新作为"。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交媒体在国内迅速发展,自媒体时代到来.自媒体带来前所未有的言论自由空间,使作为出版中心环节的编辑工作发生革命性变化.应当站在自媒体社会的高度重新审视编辑的"把关人"角色,建立一种适应自媒体时代的编辑素养机制,以应对自媒体传播形态中出现的复杂多样的网络空间问题,通过发挥编辑的"过滤"功能净化互联网文化,使自媒体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让新闻发展进入了全时发布状态.微博直播更是成为时下新闻报道的一大流行趋势.网络监管与问责机制的不到位,使微博直播出现了背离新闻专业主义与职业法规的诸多现象,其中有媒体把关的漏洞,也有记者责任的缺失.微博发布中更加明确的权责机制成为新闻界面临的一大课题.  相似文献   

11.
移动直播技术在传统媒体客户端的应用中提高了用户黏性,创新了发展思路,让传统媒体在"形式为王"的时代继续发挥自身的内容优势,从而提高竞争力。本文以《人民日报》的直播平台"人民直播"为例,探索移动直播赋能传统媒体客户端的策略,并对移动直播在客户端的应用提出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为了加快山东电台广播融媒体的建设步伐,增加广播融媒传播力的手段,增强广播传播的影响力,延伸广播的传输平台,将广播办成"看得见的广播",满足当前受众通过移动终端收听、收看、互动参与的方式,结合电台目前融媒体发展的情况,搭建一套广播可视化融媒互动直播系统,实现视频直播的采集、互动,网络平台和两微一端(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的发播,继续完善电台广播融媒体的功能。我们说的是"可视化直播"而非"视频直播",这个就是充分考虑广播的特点而做出的技术方案,不是所有的广播节目都适合视频直播,所以系统是"可视化"而非纯"视频"。  相似文献   

13.
魏铭一  张梓楠 《今传媒》2021,29(4):44-47
在2020年广电媒体"试水"电商直播背景下,本文采用定性方法,对现有广电媒体参与电商直播模式进行梳理,以期洞察广电媒体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和各模式特征,为之后常态化发展和深化广电媒体融合转型提供参考。本文笔者认为,当下广电媒体跨界电商直播的实践可分为媒体公信力驱动型、广电IP赋能型、独立节目型、专业销售型四种模式,在"跨界参与程度""直播互动""场景"和"内容"等维度各具特色。虽然跨界电商直播将有助于融媒体转型,但在具体实践中仍需注意勿将电商直播做成传统电视购物、理性把握参与程度和选择低门槛的细分赛道入局。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及社交媒体的极速发展,社交平台也意识到了视频直播对社交诉求的重要性,Meerkat、映客、花椒等实时视频直播APP不断上线,成为具有颠覆意义的传播方式,作为社交媒体发展的新趋势,这种利用实时视频直播进行形式和内容即时传播的方式,越来越渗透到生活的各个层面,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状态和交流方式。  相似文献   

15.
曾抒羽 《东南传播》2020,(5):112-113
传统电视媒体受到新兴媒体的巨大冲击已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为了保证主流媒体影响力、传播力,传统电视新闻节目亟待转型,打造自身融合传播品牌。福建电视台综合频道的民生新闻栏目《帮帮团》对电视播出的内容进行优化,打造互联网短视频品牌"帮视频"和民生内容直播平台"帮帮团V直播"。本文以《帮帮团》的融媒体实践为例,探讨传统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如何建构个性化的移动直播平台和网络视频品牌。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媒体产生的影响力日益强大,也由此衍生出新媒体传播及其管理、舆沦引导、监督与当代中国社会的问题。新媒体的不断壮大,也改变了媒体生态,新媒体在相当程度上缺乏把关人的状态,也使得公众对媒体的社会责任更为关切。而我国新旧媒体比肩发展的格局,离不开文化体制改革的大环境。  相似文献   

17.
徐森 《采.写.编》2021,(10):10-11
随着互联网、移动直播平台的不断升级和5G技术的应用,2020年以来,"慢直播"作为一种新的直播形态应运而生并流行起来,央视及地方融媒体不断推出各种慢直播节目,例如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造、北斗三号卫星发射等,给受众带来了全新的直播观看体验."慢直播"是直播模式在新时期的衍生产品,相对于"传统直播"而言,它是一种新闻生态的融合创新.  相似文献   

18.
邓若伊 《编辑之友》2012,(8):60-61,64
自媒体实现了传者与受者身份合一,它集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的特性于一体,把关方式从"组织把关为中心"向组织把关、个人把关、协作把关等多元把关方式转变。自媒体传播中把关呈现出新特征,即把关主体泛化、把关过程隐蔽化、把关方式多样化、把关对象复杂化、把关结果零散化等。  相似文献   

19.
移动互联技术引发了大众信息传播的热情,个人化的信息把关逐渐盛行,网络信息的把关变得复杂起来,既有"编辑"的职业化把关,也有一般用户的非专业把关。然而,把关人身份的泛化,并不意味着职业把关人的没落。泛"把关人"时代,编辑必须完成专业信息把关人、权威信息把关人、导向信息把关人的角色重塑,才能胜任移动互联时代的信息把关工作。  相似文献   

20.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但无意间也成为了媒体生产方式变革的一次契机,推动了传统媒体融合转型。面对多个地方存在的消费低迷、农副产品滞销等问题,主流媒体联手电商平台通过直播带货,帮助农民增收,促进了地方经济恢复和发展。本文以“央视新闻”为例,探究主流媒体直播带货的现状、社会意义,并思考这一现象背后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