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12年8月8日。60年一遇的强台风“海葵”正面袭击宁波。造成了11县(市)区的136个乡镇受灾。面对强台风来袭。宁波整座城市严阵以待,防台预案及时充分,减灾措施迅速有力,使这座城市在狂风暴雨中表现出极为难得的从容镇定。而在这个过程中,宁波媒体的众多记者奔赴一线,深度关注抗台救灾的全过程,及时传达政府部门的声音,为市民群众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信息,同时深入挖掘市民群众发扬大爱精神、守望相助的感人事迹。全面传递“正能量”,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相似文献   

2.
从2008年南方特大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大地震,到2009年西南大地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再到2010年舟曲特大泥石流、各地洪灾,几年间,特大自然灾害频发。同时,国内自然灾害新闻报道也日趋成熟,电视新闻报道中记者现场出镜报道在大幅增加。那么,出镜记者如何做好自然灾害的现场报道?笔者认为,在自然灾害报道中,出镜记者把握好了“入”与“出”,就可以把报道做得既有“生气”又有“高度”。  相似文献   

3.
2012年8月8日,60年一遇的强台风"海葵"袭击宁波,造成11个县(市)区的136个乡镇、1432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102亿元.面对这场罕见的特大自然灾害,宁波创造了一个奇迹:全市没有接到人员因灾死亡的报告,水库、海塘等重要水利工程总体安全,全市社会秩序良好.  相似文献   

4.
刘冠华 《今传媒》2014,(4):101-102
近年来中国自然灾害频发,2008年南方雪灾、汶川地震,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媒体不可避免地加大对自然灾害的报道,使自然灾害事件的报道备受公众关注。自然灾害事件具有突发性、覆盖面广、危害严重、发生频率高等特点,而且我们只能加强预防和救治,不能消除。面对这种情况,媒体如何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如何报道灾情、引导舆论和进行反思需要讲求一定的报道策略,本文对《人民日报》《华西都市报》《纽约时报》雅安地震的报道进行分析,探析出其报道技巧,希望对新闻媒体今后的自然灾害报道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5.
写新闻,经常涉及纪实新闻.案件经常成为新闻采写对象,新闻界习惯地称呼为"警方报道""警方报道"如何报道--案件如何纪实--如何纪实得好而精彩?一次"警方报道"对我很有启示.  相似文献   

6.
随着电视的普及和网络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在竞争中处于弱势。然而,随着近年来世界各地重大自然灾害事件的频发,广播的作用再一次引起人们的重视,特别是在2008年国内发生的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及汶川地震中。广播以其独到的贡献再一次证明了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2014,(6)
自5·12汶川地震灾害以来,对重大突发自然灾害进行大时段新闻节目直播报道,已经成为国内电视媒体的一种"惯例"。而要做好此类报道,需要有相应的机制支持,这一工作对地方电视台更为重要。四川电视台新闻资讯频道作为5·12汶川地震与4·20芦山地震大时段新闻直播报道的亲历者,在这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及感受,本文即是对上述问题的一些思考与探讨。  相似文献   

8.
9.
川藏线是一条党中央、中央军委和全国人民关注和牵挂的"西部奇路"。60年来,中央媒体、军内外媒体多次宣传报道川藏线官兵拼搏奋斗、牺牲奉献的感人事迹。再走川藏线,新媒体让60年川藏线大放异彩,不仅突破了宣传规模,而且为60年川藏线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覆盖了更多的读者。  相似文献   

10.
对2006年世界杯国内各网络媒体纷纷使出浑身解数,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它们重拳出击,提前准备,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各种优势,进行了多种创新。本拟以新华网、人民网、搜狐和新浪在这次世界杯期间的报道为例进行解读,分析各网站与传统媒体竞争的长短得失,以探求网络媒体竞争力以及今后如何进一步做好此类重大体育赛事的报道。  相似文献   

11.
2008年1月,正当全国人民准备喜迎春节之时,我国南方遭遇了一场罕见的持续低温雨雪冰冻灾害。 笔者对“南方雪灾”期间出版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两家媒体的相关报道作了分析和比较,归纳出这两家最具代表性的全国性党报在抗灾报道时的特点和作用。  相似文献   

12.
郑继业 《东南传播》2016,(8):105-107
在信息海量、媒介多元的今天,广播电视台作为主流媒体,如何通过对重大主题报道的"谋篇布局",积极有效地引导舆论,创造和谐的传播环境,是时下媒体宣传工作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提高主流媒体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的重要手段。本文从福州台系列主题报道的实践出发,多维度阐述媒体主题报道应该怎么围绕提炼立意、策划、组合报道三个方面进行"谋篇布局",来提升重大主题报道的策划运作能力,形成可操作、可实践的运行机制,制作播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3.
刘冠华 《报刊之友》2014,(4):101-102
近年来中国自然灾害频发,2008年南方雪灾、汶川地震,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媒体不可避免地加大对自然灾害的报道,使自然灾害事件的报道备受公众关注。自然灾害事件具有突发性、覆盖面广、危害严重、发生频率高等特点,而且我们只能加强预防和救治,不能消除。面对这种情况,媒体如何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如何报道灾情、引导舆论和进行反思需要讲求一定的报道策略,本文对《人民日报》《华西都市报》《纽约时报》雅安地震的报道进行分析,探析出其报道技巧,希望对新闻媒体今后的自然灾害报道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4.
新闻行业在近年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变化的背后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是一种强大的空间信息储存和分析工具,笔者通过对“6.17”长宁6.0.级地震的报道分析发现,GIS所生产出来的图层广泛地应用在地质灾害报道方面,具有科普性、拓展性、融合性。因此,地理信息系统在灾害报道中的应用有极大的意义,在各项技术融合的背景下,地理信息系统更是发挥出其独特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张国栋 《新闻世界》2013,(8):227-228
本文通过对中央电视台两会期间新推的节目如《夏丹追新闻》、《两会百科》等的梳理,从媒介符号、新闻策划、新闻语态等方面对时政报道的新特点进行了总结,并分析今后时政报道要更加注重解读与理念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我们在生活中都有一种感受,许多议论的话题来自大众传媒,往往传媒报道什么,我们亦关注或谈论什么。例如伊拉克战争,如果不是媒介进行了报道和赋予意义,可能许多人都不知道伊拉克的许多城市的名字。于是,就有了传媒的“议程设置论”,  相似文献   

17.
马莎 《东南传播》2014,(11):136-137
对新闻事实进行更宽视角、更深层次的报道,是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区别于一般新闻报道的最根本特征。但地方台新闻联播中的深度报道往往与主题性报道划上等号,"高上大"有余、"接地气"不足,忽视了受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改版后的《福建新闻联播》专门开辟了"今日关注"版块,紧贴受众视角、剖析热点话题,突出了题材的重要性、评论的思辨性、报道的立体性和手段的丰富性,弥补了传统电视新闻报道的不足,有机融合了电视新闻深度与热点。  相似文献   

18.
刘晓菲 《新闻世界》2013,(6):345-347
日本是一个地震灾害频发的国家,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9级大地震并引发了海啸。在这场灾难中,日本媒体体现了其新闻专业主义,尤其是日本唯一的公共放送组织——NHK在地震期间提供了值得信赖的高水平报道,为地震中信息传播及灾难应对起到了积极作用。该文以NHK对3·11大地震的报道为例,分析NHK灾害报道的特点及形成原因,以期对我国媒体的灾害报道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漆谦  刘静静 《新闻战线》2020,(12):11-13
本文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三家央媒和以湖南广播电视台为代表的地方媒体为样本,从技术与内容两方面,分析了智能媒体时代两会融媒报道的创新路径。同时提出,媒体需要不断探究在重大主题宣传报道方面,打通传播的"最后一公里",提升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20.
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对电视新闻报道提出了新要求,电视新闻报道必须找到移动互联传播的新密码,才能在当下的传播新环境中得以进一步发展。嘉兴电视台于2014年6月推出4G"手机快直播",创新性地将智能手机拍摄、4G网络传输与电视新闻直播结合起来,为电视新闻报道在移动互联时代更好地实现"实时共享",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