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只有两步     
《第二课堂(小学)》2011,(8):117-117
有一位禅师欲到普陀寺朝拜,以偿夙愿。 禅师所在的寺院距离普陀寺有数千里之遥,一路上,不仅要跋山涉水,还要时时提防豺狼虎豹的攻击。起程之前,徒弟们都劝阻禅师:"路途遥远艰险,师父还是放弃这个念头吧!"  相似文献   

2.
据说禅宗公案有种光亮,能澈照我们的智慧,但也不见得总是如此。以下这个故事就有疑问:客居寺庙的天然禅师为了雪夜取暖,居然劈了庙堂中的木佛架堆生火。寺主闻讯大惊赶来质问。天然禅师说,为了烧取舍利子。寺主愤怒道,这是木佛,何来舍利子?天然禅师不慌不忙回答:既然没有舍利子,那就再拿两尊过来烧吧!寺主顿悟。我的问题是:天然禅师烧木佛是为了取暖,还是为了启发寺主?从故事叙述的前后顺序看,本来只不过为了取暖,结果因为天然禅师  相似文献   

3.
唐代,有一位禅师外出,嘱咐留在寺里的弟子好生照管寺中的兰花。谁知禅师走后,天气突变,弟子们不及防备,兰花因此被伤损了。禅师回来后,弟子们都惴惴不安,而禅师却平静地将兰花重新栽培好,对弟子们说:怎么能为生气而种兰花呢?  相似文献   

4.
    
一日,弟子问禅师:“何为善?”禅师将弟子带到寺中的放生池边,指着放生的善男信女,问道:“这些放生者,善否?”  相似文献   

5.
净觉禅师是唐前期有重大影响的禅师,但以后的佛教史籍没有记载。根据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文献,与正史上的相关记载,可以确定净觉禅师出生于唐高宗永淳二年,为北周著名学者韦复玄孙。其23岁时出家为僧,35岁前后驻锡长安大安国寺,一直到灭度。  相似文献   

6.
唐代慧宗禅师酷爱兰花。一次,因要外出弘法讲经,行前吩咐弟子定要看护好寺中的数十盆兰花。弟子们崇敬禅师,殷勤有加。一天深夜狂风大作,暴雨如注,由于一时疏忽,弟子当晚将兰花遗忘在户外。第三天清晨,望着一片狼藉中憔悴不堪的兰花,大家懊恼不已。几天后慧宗回寺,众弟子惴惴不安,准备受罚,禅师得知原委后,却一如平常地泰然自若,平静安详地安慰弟子说:“当初,我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  相似文献   

7.
磨砖成镜     
南岳怀让禅师有一名弟子名叫马祖,马祖在般若寺时整天盘腿静坐着冥思。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明代金川寺演化禅师册封与朝贡历史进行梳理,讨论其地望与西迁历史。由分析金川寺演化禅师与中央王朝之间的互动,指出元代以来土司制度逐渐在嘉绒地区推行。及至明代,面对西北蒙古势力的威胁,明王朝与嘉绒地区政教精英阶层更是形成了互惠共存的协作关系。明王朝建立的藏区政教领袖册封制度与定期朝贡制度,进一步稳固与加深了嘉绒地方势力与中央王朝之间的隶属关系。  相似文献   

9.
唐代慧宗禅师酷爱兰花。一次,因要外出弘法讲经,行前吩咐弟子定要看护好寺中的数十盆兰花。弟子们崇敬禅师,殷勤有加。一天深夜狂风大作,暴雨如注,由于一时疏忽,弟子当晚将兰花遗忘在户外。第三天清晨,望着一片狼藉中憔悴不堪的兰花,大家懊恼不已。几天后慧宗回寺,众弟子惴惴不安,准备受罚,禅师得知原委后,却一如平常地泰然自若,平静安详地安慰弟子说:“当初,我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慧宗禅师的快乐胸怀令人叹服!再看看当前教坛中的许多老师,常常因学生顽皮打闹而大发雷霆,经常因学生作业潦草而怒气冲冲,时常因学生听讲不专注而大声怒…  相似文献   

10.
罗思彤 《考试周刊》2013,(45):18-19
南普陀寺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然而,其宗教旅游研究不尽如人意,旅游发展也存在问题。作者运用文献法,提出宗教旅游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道元为日本镰仓初期禅师,日本曹洞宗高祖。曾入宋师从天童山如净禅师习"默照禅",道元回日本后创建兴圣寺和永平寺,并著书立说,弘法布教。道元继承如净禅师的"默照禅"禅法,但在修行与证悟上提倡"修证一等",体现了道元禅的日本本土化演变。  相似文献   

12.
自然心性     
唐代高僧百丈怀海禅师在洪州担任寺院住持,制定了僧人集体参加生产劳动的“普请”制度,规定钟响后寺院开门,大家一起出寺劳动;到了吃饭时击鼓,听到鼓声,即可返寺吃饭。  相似文献   

13.
20年前,我到普陀山时,不知何故,心中怏怏,毫无兴致,途经一寺,便向禅师请教消除烦恼之策。禅师表情平静,略带古板,只见他慢悠悠地说:“活在当下,该干嘛就干嘛,何烦之有?”本来就心烦气燥,听了这么几句隔靴搔痒的话,再加上他不以为然的样子,我心中更添不悦。迈出寺门,追上旅游队伍,虽风景峻逸、山清水秀,仍无多大兴致。陪我进寺的小张指着峭壁的青松兴致勃勃地让我欣赏,见我无心于此,  相似文献   

14.
沈祖棻先生的历史小说《辩才禅师》以古代民间流传已久的传奇故事《兰亭》的失落为原型,创新地讲述了永欣寺住持辩才禅师丢失王羲之《兰亭》真迹的故事。沈先生通过细腻的语言描写赋予了其中人物、事件以新的面貌与性格,使辩才禅师脱离了出家人的外壳而充满了文人气质,自然而然地,这个故事也就具有了独特的象征意义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5.
教育的智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班主任之友》曾刊登了这样一个故事:古代有位老禅师,一天晚上在院里散步,发现有人不守寺规——翻出去游玩了,因为墙角有一张椅子。老禅师想了想,把椅子搬开,自己蹲在原处等小和尚回寺。不多久,果然有人翻墙而入,在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脊背跳进了院子。落地时,小和尚发现刚才踩  相似文献   

16.
飞来佛     
易知 《高中生》2015,(12):61
南京栖霞山的栖霞寺,以石刻的千尊佛像闻名天下,尤其是在峰顶,有一尊站立着的佛像,庄严生动。在峰下经过的人,无不举目仰视。有一信徒参观栖霞山时,见到峰顶上的佛像,就问卓成禅师:“老禅师,那尊佛叫什么名字?”卓成禅师回答:“那尊佛叫飞来佛。”信徒听后,很好奇地又问:“既然是飞来的,为什么又不飞去呢?”卓成禅师道:“一动不如一静。”信徒再问:“为什么要‘静’在这里呢?”禅师回答:“既来之,则安之。”  相似文献   

17.
石孙 《小读者》2012,(1):23-23
在大山深处有一座寺院。一天,寺院的禅师在山中散步时看到一株野菊花的颜色非常绚丽.就将它移栽到寺中的庭院里种下。  相似文献   

18.
郭祥正与舒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祥正是北宋皖江地区著名诗人。他为桐城县令三载,常去舒州州城,与州守、名士、高僧、隐者、异人广泛交游,留下了大量诗篇,皖山皖水为之增色。他曾造访太湖海会寺,拜谒守端禅师,遂使海会寺声名益彰,成为宋代淮西禅宗胜地。  相似文献   

19.
宋代安庆禅宗兴盛,建寺为历代之最,名僧辈出,各地禅师前来参禅络绎不绝,为当时禅宗的传播交流中心。临济禅宗作为中国禅宗的主流,遍布安庆全境,临济宗杨岐派二世三世四世灯系主要禅师都在此传法,并由此发散全国,为临济宗席卷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宽容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古时候,有一位德高望重的禅师夜间到户外练功,无意间发现了寺院的高墙边多了一把椅子,禅师知道这一定是有违反寺规的徒弟到寺外去了。正在这时,墙外传来了脚步声,禅师猜到这是徒弟回来了,于是躬下身体,趴在了椅子上,回来的徒弟爬过墙,踩到了软软的“椅子”上,甚觉奇怪,低头一看,原来自己踏着师傅的脊背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