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商洛学院学报》2015,(5):76-79
通过汉中市S村的调查访谈发现,传统村庄中的村民,对信任维护主体、对熟人以及陌生人的信任,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都在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由经济、文化、劳动力结构等方面的变化引起,并对农村社会的稳定、农民收入水平以及劳动力的流动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需要将现代社会信任与传统村庄信任相融合,重构村庄信任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的信任——一种人际关系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任是产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在不同的时期产生的不同信任,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也是不同的。比如熟人社会的信任和陌生人社会的信任就不同,传统熟人社会的信任是基于血缘、地缘关系而产生的:现代陌生人社会的信任则是基于制度、合约及公平而建立的;但是我们现在正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传统的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存在许多缺陷,严重影响了人际关系。如何建立人与人之间适合的信任,来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生成的“虚拟熟人社会”与传统熟人社会有着极高的相似度,其道德舆论发挥监督功能的机理也与传统熟人社会相类似。虚拟熟人社会的道德关系为道德监督功能提供内生依据,虚拟社会中人的固定性存在为道德监督功能的发展提供外在支撑依据。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正在以“虚拟熟人社会”的形式生成丰富的网络道德舆论资源,并通过不断强化道德监督功能的外在监督力度,从而推动道德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市场化和国家扶贫开发共同作用下使传统村庄居住环境、人际关系、生产和生活方式等逐渐向现代化转型,形成村庄经济社会新格局,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良好基础。然而,当村庄经济市场化、生计多样化、价值理性化、社会个体化以及群体利益分化等多重因素所形塑的理性化人际关系构成村庄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动力因素时,由于内部贫富差距凸显、道德观念轮替和社会认知偏差而导致村庄社会价值观念嬗变,在村庄传统伦理观念尚未远离而现代道德观念尚未完全确立之际,价值倾向和群体利益分化引发的人际关系紧张等秩序问题也成为社会矛盾的主要形式和村庄争论的焦点,构成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现实困境。  相似文献   

5.
通过在2011年对山东、宁夏、陕西和甘肃四个省份31个村庄的调查,获得了由2 201名户主组成的样本,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对农村社区社会资本的结构及其现状进行探讨.分析结果发现,农村社区社会资本包含着合作、共享、互惠、特殊社区参与、一般社区参与、社区归属感、熟人信任、制度信任和普遍信任九个因子,村庄宗教信仰、民族构成、所在地、家庭收入、受教育状况成为影响村庄社会资本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豫东安村为个案,探讨了人口大量外流对村级治理的冲击,认为村庄人口大量流出造成了村庄治理的困境。其表现为:人口外出虽然带来了村庄经济总量的增长.但村治的汲取能力弱化;村庄优秀人才的外流造成了村庄权利组织的虚化和后备力量缺失:村民政治权利观念淡漠,村庄公共权利组织权威下降;村民生活好转但村庄治安状况堪忧。  相似文献   

7.
新农村建设中村庄整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村庄整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惠及农村千家万户的德政工程,是立足于现实条件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农村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强村庄整治工作,有利于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村社会文明,有利于改善农村生产条件、提高广大农民生活质量、焕发农村社会活力,有利于改变农村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本主从当前农村村庄建设的现状和原因分析入手,探求农村村庄整治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乡村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道德生活的根基,自改革开放后,传统乡村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开始走向式微,乡村也不再是"熟人社会",年轻的村民们开始外出打工。所以要建设新时代的乡村共同体,需要结合发展伦理学的要求,首先要实现发展的目标——美好生活,即维持生存、尊重和自由,其次还需要结合发展伦理学的战略原则——"拥有足够"以"改善生存"、"普遍团结"。将发展伦理学与乡村共同体的建设相结合,可以为今天的乡村建设开辟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论社会结构变迁中“差序格局”的解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传统中国的"差序格局"在社会结构变迁中出现了向现代社会结构演变的趋势,它在人们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特征逐渐为现代社会所湮没,即由传统的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礼治社会向法治社会,传统家庭结构向现代家庭结构,人们社会地位的获得主要依赖先赋条件向自致条件的演变.  相似文献   

10.
仪式性人情在传统村庄社会中有着经济互助和维护社会团结的重要功能。在江汉平原农村,这些功能日渐发生异化,其本质在于名实分离。人情的互助功能正在丧失,越来越多的村民正借人情的互助之名而行聚敛财富之实,人情维护社会团结的功能也日趋弱化。农村仪式性人情的异化,与当前江汉平原的村庄社会变迁密切相关,因为村庄生活越来越缺乏长远预期,人们越来越看重眼前的经济利益,且村庄人际关系日趋离散,村庄中已不存在结构化的制约力量。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山西乡村庙会活动日趋活跃,庙会数量之多、举办之频繁,成为乡村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呈现出主体的广泛性、内容的世俗性和形式的多样性等特点.就其功能而言,乡村庙会既拉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丰富了乡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使社群关系更加密切,有利于乡村社会秩序的建构.  相似文献   

12.
新农村建设是国家为了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建设全面发展而制订的一个宏观目标。最终目的是要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共同富裕。要想使农民富裕,根本出路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但是农民文化水平较低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最大障碍。因此,对农村转移劳动力进行有效的培训成为必须;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培训资源,开展有效的转移劳动力培训成为必须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日益发展,“村村通”的进一步实现,卫星接收已越来越普及,社会急需大量的有线电视知识和技术人才。实验利用“废旧”设备,采用极其简便的方法和极为普通的工具(量角器和罗盘),进行卫星地面站角坐标的调整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4.
河南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省,目前仍然有大量的民众生活在农村地区。随着河南省农业科技的进步,农业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这就使农业生产所需劳动力大为减少,农村出现了许多富余的劳动力,这些富余劳动力如果长期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必定对劳动力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所以,将农村这部分由于农业科技水平的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而需要减少的劳动力转移到城镇从事非农生产,才能够提升民众的收入水平,才能更好地促进城乡发展。  相似文献   

15.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需注意几个方面: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建设和谐稳定劳动关系的能力;建立和完善企业管理制度,促进新型劳动关系的形成;强化工会组织的作用,使之成为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提高劳动者自身素质,稳固和谐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16.
加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对于培育现代新型农民,实现新农村的建设目标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中仍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只有正确处理城乡关系、加大财政投入、落实免费义务教育,加强农村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等途径解决。  相似文献   

17.
技能型人才短缺已成为社会问题.一般情况下,企业规模与企业提供培训的量呈正相关,同时经验表明内部劳动力市场能够给员工提供更多的培训.正规劳动力市场的大企业数量少,非正规市场的小企业多;适合建立内部劳动力市场企业有限等劳动力市场结构特点,决定了目前我国的企业不可能成为提供培训的惟一主体,政府在技工培训方面应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单纯市场驱动型培训模式和供给驱动型的培训模式都不适合我国的国情,现阶段应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化技工培训模式.  相似文献   

18.
农民素质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方向、层次以及转移的成败、转移的社会影响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当前,我国农民素质总体较低的状况,是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19.
客家妇女以其特有的族群意象受到海内外学者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客家妇女研究也是客家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客家社会的发展,特别在是客家商潮下客家旅游的时兴,传统客家妇女的特性也开始融入时代变迁的元素。  相似文献   

20.
农村剩余劳动力有两大主要转移动因 :一为城乡差距 ,二是地区差异 ,由此造成了剩余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由经济落后地区向经济相对发达地区转移的格局。除此之外 ,在经济落后地区传统种植业效益低下酌情况下 ,还可以因地制宜地发展畜牧业、渔业、副业等 ,由此又带来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第三种途径。在目前城市失业率大幅上升、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岗位越来越“稀缺”的前提下 ,由农村向小城镇或户口所在地的县市、由农业向乡镇企业 ,由种植业向其它行业的转移 ,将会是我国长时间存在的一种有效途径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