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晚唐著名诗人杜牧自会昌二年(842年)春出为黄州刺史至会昌四年九月迁池州刺史,在黄州生活了约三年。本文扼要勾勒出了黄州期间杜牧形象的概貌:剖析了他那复杂而矛盾的内心世界,论述了他治理黄州的政绩和进行诗歌创诈的成就。并指出.杜牧是历史上治理黄州的第一位卓有政声的地方官员;同时,无论就其治黄政绩还是创作成就而言,杜牧出守黄州刺史期间是其一生最有作为的时期之一。  相似文献   

2.
杜牧《清明》诗中的杏花村究竟在何地,历来众说纷纭。我们认为当在今湖北麻城市西南岐亭镇。一、杜牧确曾到岐亭。杜牧任黄州刺史时(公元842——844年),黄州治所在今新洲县。这里与麻城岐亭相去不远,两地交通也很顺畅。除取诸陆道,尤可假舟楫之利,沿举水往还两地之间。岐亭地处黄州域内,杜牧造访此地,符合情理。再者唐时黄州为一偏僻小郡,不难治理,公事谅可松动。更兼杜牧因受权相排挤,内心抑郁难平,同时他素有寄情山水的癖好,因而,谪居黄州期间,经常外出,游历察访,有甚于扬州时期。黄州各县他都曾涉足,传世的作品可以为证。这里应当特别指出的是,他也曾到过麻城岐亭  相似文献   

3.
晚唐著名文人杜牧四十岁贬谪黄州,在黄州生活了三年多时间。这一期间杜牧创作了大量诗文,他的心态复杂、多变,他有济世救民的理想,也有理想无法实现的感慨,同时还夹杂着妄自菲薄、自我贬损之感。从杜牧黄州诗文的整体思想和他在黄州为官不错的政绩来看,妄自菲薄、自我贬损不过是他政治失意后一时的心理补偿,其主导心态是无罪贬谪后理想无法实现的抑郁不平和忧愤不安。  相似文献   

4.
<正>忆齐安郡杜牧平生睡足处,云梦泽南州。一夜风欺竹,连江雨送秋。格卑常汩汩,力学强悠悠。终掉尘中手,潇湘钓漫流。这首诗当作于会昌四年(844)九月杜牧离黄州刺史任后,或作于其在池州任时。诗人回忆其在黄州(即诗题中的齐安郡)时的生活,并盼望能摆脱尘务,过上悠然闲适的隐逸生活,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首联写作者在黄州做刺史时睡足了大觉。颔联写黄州多风雨,整夜风吹竹响,大雨连江而来,阴雨连绵,秋意弥漫。  相似文献   

5.
曾惇知黄州     
曾惇知黄州的时间为绍兴十年庚申(1140)秋月,尽管曾惇在四年的黄州太守任上,重视人文,景仰前贤,修复名贤胜迹不遗余力,但黄州人在记述黄州的历史人文时大多回避他的这一政绩。黄州人之所以不愿意提及曾惇,皆是以曾惇在黄州太守任上献诗谄媚令人切齿痛恨的秦桧,玷污了黄州的声名。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对杜牧的婚姻问题进行了稽考,一是杜牧在湖州“自定婚约”的真伪,二为其两次结婚的具体概况,文章认为前者纯属子虚乌有,未可据信,后者则就杜牧一生两娶的历史真实进行了勾勒,杜牧26岁时与元配裴氏结为伉俪,裴氏生三子,约于会昌三年卒于黄州,杜牧43岁时与崔氏再婚,崔氏生二子一女,大中六年杜牧卒时,崔氏尚健在。  相似文献   

7.
乌林,在黄州赤壁附近。乌林战斗,是仅次于赤壁战斗的关键战斗。《三国志》所记"先帝屡起锐师,临江而旋"是解决"赤壁战役主战场"问题的关键,只有团风乌林才是赤壁战役的乌林。王粲《英雄记》所记赤壁在江北、在汉水入江口的下游,这赤壁只能是黄州赤壁。《江表传》所记"备从鲁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是"黄州赤壁说"的重要支撑点。庾信身在武昌(今鄂州市)钓台能"望赤壁而沾衣",这赤壁只能是黄州赤壁。中唐建中年间(779—783),朝廷把黄州州城迁至邾城旧址,晚唐黄州刺史杜牧确定赤壁在黄州。团风乌林一带有古代神秘的小街;王家坊在团风乌林的西部。  相似文献   

8.
杨增新是云南蒙自人,中华民国第一任新疆督军。1912-1928年治理新疆期间,他为维护祖国统一和稳定新疆作出了历史性的杰出贡献。杨增新作为一位民族英雄是当之无愧的。此外,他的政绩和工作、生活作风都显示出某些过人之处。  相似文献   

9.
晚唐著名文人杜牧会昌二年至四年贬谪黄州。在贬居黄州的三年多时间里,杜牧写有多首展现地域文化特色的纪游诗。这些诗作内容充实,意蕴深远,既表现了黄州的地理自然景物和社会风土人情,又寄寓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感慨。在艺术手法上,色彩词和数词在诗中的巧妙运用,使其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10.
杜牧的《遣怀》诗历来被人误解为艳情诗 ,以为关涉杜牧在扬州时的放浪生活。其实 ,杜牧的《遣怀》诗是一首咏怀诗 ,作于会昌二年杜牧外放黄州之时 ,诗中抒写的是他由京官而外放的不满情绪 ,诗虽提及他当年在扬州的狎妓旧事 ,但自嘲之中别有寓意 ,是在反讥谤毁者发扬州之事为口实实是吹毛求疵 ,诗歌表意虽迂曲婉约 ,但只要把诗放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中看 ,寓意还是相当明显的。  相似文献   

11.
苏轼研究学会第二次学术讨论会一九八二年十一月七日至十三日,在湖北黄州举行。苏轼研究学会副会长、这届年会筹备组组长、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胡国瑞主持了讨论会。会议就苏轼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进行了学术交流。现将争鸣情况综述如下。一、关于苏东坡的文艺创作高峰在黄州的问题与会代表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还名曰“黄州高峰说”。其理由是:一、苏东坡的的诗、词、文、赋、书法、绘画的成就以贬居黄州期间的为最高;二、他贬居黄州  相似文献   

12.
巧藏姓名     
晚唐时期,诗人杜牧在安徽池州(今贵池县)任刺史时,经常微服私访,考察民情,了解百姓疾苦。一天,他信步走进杏花村的一家小酒店。店主是一位年方二八的村姑。杜牧与村姑交谈,见她谈吐自如,对答如流,便问她姓甚名谁。姑娘笑而不答,指着挂在店铺中央墙壁上的一副对联要他猜,联曰:  相似文献   

13.
杜牧黄州时期的诗作共30多首,这30多首诗歌包括绝句、律诗等近体诗以及古体诗等各种体式,而且名作叠出;这些诗歌不仅真实地记录了时代的重大政治、军事和社会事件,寄托着诗人忧国忧民的深切情怀,而且颇富艺术成就,诸如;格调高迈,意境深邃;情采蕴藉,流丽多姿;巧于变化,博而能一;炼意炼辞,戛戛生新。  相似文献   

14.
一代文豪苏东坡1080年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从此与黄州结下不解之缘。黄州成就了苏东坡的平生功业,使其登上了北宋文坛峰巅,苏东坡也为黄州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留下了宝贵的文化和精神财富。他那惠民济世的清廉作风,自然朴实、恪守本分的思想品格,给黄州人民乃至全国人民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值得现代人永远铭记和效法。  相似文献   

15.
晚唐杰出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文辞优美,意义严正,是一篇脍炙人口的讽喻之作。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长安)人。他二十六岁中进士,历官监察御史,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也做过几任州刺史。他为人刚正,不肯逢迎权贵,因之仕途上很不得意,尝尽了宦海浮沉的滋味。他早年很有抱负,但到晚年逐渐消极。唐敬宗时候大造宫室,挥耗民财,追求荒淫享乐的生活,杜牧对此极为愤概,挥笔而作《阿房宫赋》,对封建帝王穷奢极欲的享乐生  相似文献   

16.
杜牧是晚唐重要的诗人,除了绝句以外,他的七言律诗也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本文从"俊爽"和"拗峭"两方面具体论述了杜牧七言律诗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7.
收复失地、维护统一是杜牧创作边塞诗的思想基石。他的边塞诗主要反映了对边民的同情、征人思妇的相互悬念、收复失地的愿望、鼓励和颂扬将士戍边、以及失地收复的喜悦,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怜民思想,具有含思真切、气度恢宏的风格一他的边塞诗继承了其前人边塞诗创作的成就,又有新的拓展。  相似文献   

18.
李志灵 《现代语文》2006,(10):18-19
苏轼生于1036年,卒于1101年。诗人作品中屡次出现的孤鸿、飞蓬的意象恰是其一生的真实写照。苏轼三遭贬谪,即他的自嘲诗中所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黄州之贬起于北宋名的“乌台诗案”,儋州之贬则几乎是中国历史上最远的放逐。儋州就是被称为天涯海角的海南,诗人正是在从儋州北归的途中染疾而终。  相似文献   

19.
余秋雨先生说苏东坡在贬居黄州的自省、觉醒、突围过程中,佛教帮了他大忙.事实并非如此.东坡说:"我谪黄冈四五年,孤舟出没烟波里.故人不复通问讯,疾病饥寒疑死矣","功名如幻何足计,学道有涯真可喜",贬居黄州是他"学道有涯"的高峰时期.他放浪山水,躬耕渔樵,厚自养炼,学道探道,交游道友,与黄州进行了一场道法自然、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日益变得清静、空灵、淡泊、镇定、旷达、洒脱、觉醒、超越、年少,真正获得了人性、心灵、生命的大自由.元丰七年夏,他突围黄州,"稍从内迁",被特授汝州团练副使而又"再生".  相似文献   

20.
苏辙在《东坡先生墓志铭》中说:“(公)尝谓辙曰,‘吾视今世学者,独子可与我上下耳。’既而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矣。”的确,苏轼谪居黄州的几年,是他政治上不得意的时期,却是他文艺创作上取得最高成就的时期。苏轼是一个在文学上具有多方面成就的作家。他在黄州写的散文如前后《赤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