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1933年安徽省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的楚大鼎,有铭文共十六字。其中前足膝部和左腹外壁下部有相同铭文"安邦"二字。关于此二字的释读,学界存在分歧,结合所见到的铭文拓片对其进行补充释读。  相似文献   

2.
叔壶考释     
李义海 《天中学刊》2004,19(4):82-83
从铭文辞例和文字形体入手,运用语言学手段,依据书面文献资料,完全可以解决所谓不可施读的《(泈皿)叔壶》铭文释读问题.  相似文献   

3.
李义海 《天中学刊》2004,19(4):82-83
从铭文辞例和文字形体入手,运用语言学手段,依据书面文献资料,完全可以解决所谓不可施读的《(泈皿)叔壶》铭文释读问题。  相似文献   

4.
寿光市博物馆藏有三百余枚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刀币和圜钱,这些钱币铸造精工,保存完好,所铸铭文清晰,对这些铭文的正确释读有助于揭示其中的史实、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敦煌研究院藏拉萨下密院铜釜(即僧斋锅)内外皆阳刻藏文铭文,对研究西藏热振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重新释读铜釜铭文,判定铭文所涉及的"热振呼图克图"身份及铜釜铸造年代,校正文献中有关"三世热振呼图克图"生平事迹的若干误载,并对前贤研究中的若干疑论加以考订和补述.  相似文献   

6.
"合叙"是中学文言文中出现的一种比较特殊的修辞手法,也是中学语文教师教学的难点、重点。为了加强对中学文言文合叙句的教学,文中从把握合叙句的特点、探索拆分合叙句的方法、掌握合叙句的翻译技巧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四个方面对合叙句进行了论述 ,探讨合叙句的意义、拆分、辨别、分类标准 ,并根据分类标准对合叙句进行了分类  相似文献   

8.
我们在阅读文言文时,经常会遇到运用合叙的语句。所谓合叙,又称为并提、分承,就是把同类的句子成分(或同类意义的句子)合在一起叙述。古人在行文时,有时把某一种句子成分(或某一类意义的句子)并列,又把另一类句子成分(或另一类意义的句子)并列,在形式上并列的成分(或句子)在义意上却分别相承,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合叙。运用合叙,可以使语言更简洁,使语言形式更齐整。合叙分为句子成分的合叙和句  相似文献   

9.
释读契丹小字墓志,目前只能做到理出基本脉络。识出志主;大致弄清世系;尽可能认知官职与事绩;释明家庭成员;试解铭文。本文是对刘、吴二位的《考释》作点补说。  相似文献   

10.
一九三九年河南安阳武官村出土的大方鼎,过去习惯称之为“司母戊”鼎.该鼎通高133、器口长110、宽78厘米,重875公斤.它不仅是我国已出土的青铜器中最大的一件,而且在世界青铜文化中也属仅见.有关青铜文化的论著,几乎没有不提到这个方鼎的.但是,由于对方鼎上面的铭文(见图1)的释读存在着分歧,以致对这一方鼎的定名,至今仍未能取得一致的意见.对于方鼎铭文的释读,就目前所见,主要有“司母戊”、“后母戊”、“(女后)戊”三种意见,我则认为应以读作“母后戊”为宜.兹述之如下:“司母戊”是最早流行的读法,由于对“司”字的含义长期来解释不清,铭文的含义一直未能明了,当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后母戊”与“(女后)戊”都是在一九七六年河南安阳殷墟五号墓出土后,学者们联系该墓所出器物上的“妇好”“司母辛”等铭文、墓主的身分、并结合殷墟卜辞的内容和古文字形体正反每无区别的规律提出来的.读“司”为“后”,明确了器主的王后身分,使得一系列问题能够迎刃而解,这无疑是铭文释读上的一大进步,这种读法在近年来一直占有较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以公布、研究出土材料为特色的各种刊物,不同程度地存在原物拓片、照片图版的公布不尽合理,铭文释读不够准确,标点误断现象较多等问题,文章举例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可供整理、刊布出土文献的参攷.  相似文献   

12.
合叙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方式,又称并提、分承。为了使句子紧凑,文辞简练,古人常用合叙法行文。所谓“合叙”一般是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合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达,而理解时,必须按照行文的顺序或语义的类型分开来解释。例如:  相似文献   

13.
汉语的被动式由来已久,西周时期的青铜器铭文里肯定已经有了,但数量还很有限。讨论汉语语法史,谈到汉语被动式的早期发展,西周金文必不容绕过。而对于铭文中哪些句子是被动式,哪些不是,由于释读理解的不同,专家们往往意见不一。笔者曾参与《金文引得》(1)的编写,于此一问题尝稍加留意,趁便对西周铭文的被动式句作了一番全面检视。现就将那些争议较多的句子集聚起来,对各家见解及其根据略作平议,同时表明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古汉语中,有一种修辞现象,被称为“合叙”。所谓合叙,即前面提出两个或更多的词或短语(本  相似文献   

15.
刘厅 《文教资料》2013,(32):43-44
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战国时期的申山王墓葬群和灵寿故城遗址被次第发掘,其出土器物繁多、华美,让史学界震惊不已。特别是闻名于世的“中山三器”,器表遍布隽秀的铭文,将严整规矩、悠长秀丽、刀法洗炼的战国金文展现于世人。其中一号墓出土的“中山王暑铁足大铜鼎”(下称大鼎)铭文469字,是国内已发现的战国时期铜器铭文申字数较多的,为有关中山国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大鼎铭文“史”(隶定为“吴”或“欠”)当释读为“咎”。它的存在,同时揭示出《礼》与《易》的文化影响在当时不仅兴盛于华夏诸国。还流转于夷狄之邦。  相似文献   

16.
新刊布的《周晋盘》、《周晋鎣》是名周晋者为其父丧所铸的两件配套之器,两器铭文相同。关于铭文的释读,尚有可以补释的余地。铭文所云"丧厥胡考,不敢视厥身",其意比较费解,分析相关材料,可以推测其意思是名周晋者不敢视其逝世的父考之身。联系《仪礼·士丧礼》的记载,可以推测《周晋盘》即礼书所提到的丧礼中承接浴尸之水和置冰寒尸的"夷盘"。这对于认识《士丧礼》中的夷盘礼制问题有比较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讨论了尹光方鼎的定名问题和繁簋的铭文释读。尹光方鼎,有学者定名为逦鼎、各鼎。本文认为该器应定名为尹光鼎,句中"唯格"是一种表示时态的句式,大意为,尹光参加宴飨的时候。繁簋,"繁伐于伯"中,"于"可能是连词。为节省刻写空间,满足铭文谋篇布局的需要,使铭文更显美观,将"于■伯"后置于谓语动词后,"■伯"使用重文符号表示,既作前句连词"于■"的宾语,又作后句主语。"繁伐于■伯",大意为,繁与■伯征伐。  相似文献   

18.
"合叙"是很古老的一种修辞方式,但对它比较系统的研究比较晚,而且多择取古代汉语的材料,好象它是古代汉语特有的.其实,现代汉语也在大量地使用着.本文将择取现代汉语的材料,对"合叙"作进一步的探讨.一"合叙"有多种不同的叫法.有的学者叫做"并提式",有的学者叫做"分系式",有的学者叫做"分承",有的学者叫做"双提分承句",在杨树达的《汉文文言修辞学》里称为"合叙",并有专章予以例证.  相似文献   

19.
“合叙”又叫“并提”、“分承”,并起来提,合起来叙。即在前面提出两个或更多的词或短语,而在后面以对应的词或短语相承,组成两套或两套以上的平行结构的一种修辞方法。但在理解时,却又要从文意入手,分别找出同句中有关的词或短语之间的相互搭配关系。现将初中文言文中的“合叙”修辞格列举如下:  相似文献   

20.
合叙又称并提、分承,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方式,即将两件相关的事并合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达,以使句子紧凑,文辞简练。对于使用合叙法的文句,必须按照行文的顺序或语义的类型分开来解释。例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