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钱老去世以后,许多人问我们:钱老有什么遗言?并希望我们这些身边工作人员写一篇“钱学森在最后的日子”的文稿。我们已告诉大家,钱老去世时很平静安详,他没有什么最后的遗言。因为在钱老去世前的一段日子,他说话已经很困难了。  相似文献   

2.
王蓓 《教书育人》2010,(1):76-77
钱老去世以后,许多人问我们:钱老有什么遗言?并希望我们这些身边工作人员写一篇“钱学森在最后的日子”的文稿。我们已告诉大家,钱老去世时很平静安详,他没有什么最后的遗言。因为在钱老去世前的一段日子,他说话已经很困难了。我们可以向大家提供的,是钱老最后一次向我们作的系统谈话的一份整理稿:钱老谈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那是于2005年3月29日下午在301医院谈的。后来钱老又多次谈到这个问题,包括在一些中央领导同志看望他时的谈话。那都是断断续续的,没有这一次系统而又全面。  相似文献   

3.
钱老去世以后,许多人问我们:钱老有什么遗言?并希望我们这些身边工作人员写一篇"钱学森在最后的日子"的文稿。我们已告诉大家,钱老去世时很平静安详,他没有什么最后的遗言。因为在钱老去世前的一段日子,他说话已经很困难了。我们可以向大家提供的,是钱老最后一次向我们作的系统谈话的一份整理稿:钱老谈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那是于2005年3月29日下午在301医院谈的。后来钱老又多次谈到这个问题,包括在一些中央领导同志看望他时的谈话。那都是断断续续的,没有这一次系统而又全面。今天,我们把这份在保险柜里存放了好几年的谈话整理稿发表出来,也算是对广大读者,对所有敬仰、爱戴钱老的人的一个交代。  相似文献   

4.
《新教育(海南)》2010,(2):12-13
整理者注:钱老去世以后.许多人问我们:钱老有什么遗言?并希望我们这些身边工作人员写一篇“钱学森在最后的日子”的文稿。我们已告诉大家.钱老去世时很平静安详,他没有什么最后的遗言。因为在钱老去世前的一段日子.他说话已经很困难了。我们可以向大家提供的.是钱老最后一次向我们作的系统谈话的一份整理稿:钱老谈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那是于2005年3月29日下午在301医院谈的。后来钱老又多次谈到这个问题,包括在一些中央领导同志看望他时的谈话。那都是断断,续续的.没有这一次系统而又全面。今天。我们把这份在保险柜里存放了好几年的谈话整理稿发表出来.也算是对广大读者,对所有敬仰、爱戴钱老的人的一个交代.  相似文献   

5.
钱学森 《青年教师》2009,(12):14-16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以98岁高龄去世后,他的最后一次系统谈话整理稿——谈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一经披露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钱老对中国大学教育的忧虑和批评发人深省:我们的大学该怎么办?为何中国大学培养的人才创新力不足?大洋彼岸的加州理工学院,这所为我国培养了许多著名科学家的美国高校,又能为中国今后的办学提供什么样的启示? 认真思考钱老为之忧虑的高校人才培养问题,并现实地求解,这或许是我们缅怀钱老的最佳方式。  相似文献   

6.
《学习之友》2014,(6):49-50
2月9日,因炮制周总理遗言而为人所知的李君旭去世,享年61岁,没留下一句遗言。 1976年,周恩来去世。这一年,李君旭23岁,是杭州汽轮机厂的一名普通工人,外号蛐蛐儿。  相似文献   

7.
高校视窗     
珠峰计划催生中国大学新格局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去世后,钱学森之问成为中国教育界有识之士关注的焦点。钱老提出的一个问题震撼了所有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被称为钱  相似文献   

8.
<正>"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钱学森生前的疑问,也是钱老的临终遗言,非常沉重,却不容我们回避.什么是杰出的人才?在我看来是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所以培养创新型人才刻不容缓.伴随着新时代的发展,社会越来越需要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然而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当前大部分高中化学教师仍没有完全走出"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它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出来的人才越来越无法适应新  相似文献   

9.
张珣 《政治课教学》2014,(11):40-42
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钱学森生前的疑问,也是钱老的临终遗言,非常沉重,却不容我们回避。如今,“钱学森之问”已成为我国教育界有识之士关注的焦点,更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面对这个问题,社会需要反思,大学教育需要反思,中学教育更需要反思。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深切地体会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解决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0.
钱学森先生向温家宝总理提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上月在纪念钱老去世一周年之际,国家又邀请海内外专家,专门研讨该问题,笔者认为,培养杰出人才,与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很重要,并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1.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钱学森老人生前一次又一次发出的天问,钱老所说的杰出人才是指在国内外科学技术前沿领域有过开创性或突破性成就、在世界上有重大影响的人才。众所周知独创精神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性,而我们的现行教育重视对学生独创精神的培养了吗?我们怎样才能培养出像钱老所说的大批的杰出人才?这决定着我们的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与命运。胡锦涛总书记  相似文献   

12.
凌文 《生活教育》2010,(2):36-39
一代大师钱学森驾鹤西去,留给我们最后一问:我们为什么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这一问触动了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的神经,从大学教授到普通民众都在争相发表自己的看法,试图求解问题的“根”。但教育的问题并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钱老的大声质问,涉及到一个很关键问题:那就是教育创新。  相似文献   

13.
尤小立 《学习之友》2010,(11):38-39
著名物理学家钱伟长去世,80年前钱老“破格”进入清华大学物理系的轶事作为人们反思当下中国大学教育的一面镜子,重新被提起。  相似文献   

14.
黄尚喜 《湖南教育》2009,(12):24-24
近日来,全国人民都在深切怀念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钱学森。与此同时,钱老生前对创新人才培养问题的谈话震撼着每一个教育人的灵魂。钱老认为,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我们国家长远发展的一件大事。他以自己早年的成长经历为例,强调绘画、音乐、摄影等艺术修养对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呼吁要有科技创新精神,要培养会动脑筋、具有非凡创造能力的人才。  相似文献   

15.
金起文 《教师博览》2011,(11):12-14
我国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曾发出这样的感叹:"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这里钱老所说的实际上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问题,在钱老看来,国家有了许多创新工程和计划,"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创新思想的人才"。如何让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美国的经验或许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6.
"钱学森之问"是钱学森先生留给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财富。钱老逝世之后,这一疑问热度不减,社会各界有识之士不断发出追问。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几乎成为众矢之的。钱老的质疑与社会各界的不断追问反映了什么教育问题?其发问的实质是什么?为破解这一疑问,大学教育需要进行怎样的改革?除了大学,还有谁应共同直面"钱学森之问"?围绕这些问题,本期"高端访谈"栏目对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郭大成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17.
鸡的令名不雅,历来无人自比,可文学大家钱钟书老先生是个例外。有一次,一位对钱老崇拜之极的英国女士来到中国,给钱老打电话,意欲拜见他。钱老在电话中说:“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不错,又何必要认识那个下蛋的母鸡呢?”幽默中,我们读懂了钱老  相似文献   

18.
钱老一生中从事的学科领域达26个,并且在每一个领域都或多或少有一些创新的学术,他到晚年也在总结自己,同时也为我们国家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他的一点建议。今天,我以钱学森图书馆馆长的身份,介绍一下钱老对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观点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马克斯·韦伯病逝之后,有人称赞他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后一位博学者”,并判定他的身躯倒下的地方,便是一个博学时代宣告终结的路牌。比照起来,钱钟书先生也可享受如此耀眼的荣光。1998年,“文化昆仑”轰然崩塌,同时代的文化大家如余英时和王元化等,都在悼念文字里声称,钱老的去世,“象征了中国古典文化和20世纪同时终结”(余英时),“意味着20世纪初涌现出来的那一代学  相似文献   

20.
目送     
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看见父亲哭是在奶奶去世的那个午后。奶奶的六个儿女围在床边,密密地遮挡住了午后最炫目的阳光——当年考上大学却因穷困而辍学的父亲也在其中。我想父亲一直以来的些许遗憾也在这一刻消散了吧。奶奶最后将手指向了父亲,父亲轻轻地握住了她颤抖的手。将耳朵贴在了她的唇边。说完了最后的遗言,奶奶带着一丝微笑离世,留下了噙着泪花目送她离开的父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