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陶行知先生《杀人的会考与创造的考成》一文发表在1934年6月1日《生活教育》杂志第1卷第8期上,现收录在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陶行知全集》第三卷。一、写作背景1932年5月,国民党教育部公布的《中小学毕业会考暂行规程》(以下简称《暂行规程》)规定:  相似文献   

2.
《教育的新生》这篇文章发表于1934年10月《新生》杂志第1卷第36期。当时,陶行知先生正投身于普及教育运动。这个时期的普及教育运动,与陶先生早期四处奔走开展的平民教育运动有所不同,主要的区别是,这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已经创立,普及教育运动是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如何使教育得到普及,如何使全中国人都受到教育,特别是如何使没有机会受教育的人可以得到他们所需要的教育,是陶行知一生的理想与追求。因此,早在1927年他就毅然辞去大学教职,到南京郊区创办培养乡村教师、普及乡村教育的晓庄师范。晓庄被封,他本人遭通缉流亡…  相似文献   

3.
从《陶行知全集》第三卷(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7月版)看,1935年这一年,陶行知先生在《生活教育》上发表的文章达17篇。这些文章涉及面广,视角独特,观点新颖。其共同特点,一是文字不长,二是击中时弊,三是寓意深刻、富有哲理。  相似文献   

4.
《生活教育目前的任务》是陶行知在生活教育社成立大会上的讲话的整理稿,全文不到2000字,当时发表在1939年1月10日出版的《战时教育》第3卷第10期上,现在收录在1991年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陶行知全集》第4卷。《陶行  相似文献   

5.
1935年1月《中华教育界》第22卷第7期发表陶行知《生活教育现代化》一文,这是生活教育史上最为重要的经典文献,是陶行知自1923年结成生活教育论到1934年得出普及教育以实现整个民族、整个生活、整个寿命现代化这个结论的结晶,是中国生活教育运动承前启后的方向盘。这篇文章仅316个字,但内容十分丰富,我自己30多年来就是围绕这篇短文开始研究,百读不厌,用之无限。下面谈谈我的部分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6.
胡晓风 《生活教育》2011,(15):25-31
1935年1月《中华教育界》第22卷第7期发表陶行知《生活教育现代化》一文,这是生活教育史上最为重要的经典文献,是陶行知自1923年结成生活教育论到1934年得出普及教育以实现整个民族、整个生活、整个寿命现代化这个结论的结晶,是中国生活教育运动承前启后的方向盘。这篇文章仅316个字,但内容十分丰富,我自己30多年来就是围绕这篇短文开始研究,百读不厌,用之无限。下面谈谈我的部分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7.
记者:胡老,您是陶行知的学生,又是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的副会长,《陶行知全集》1~11卷的主编,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请你谈谈陶行知创造教育的思想是怎样提出、如何发展的呢? 胡:陶行知1913年在《“金陵光”出版之宣言》中就闪现着“创造”的光点。把创造引入教育领域,明确无误的是1919年,他提出“创造精神”,“创造的教育家”(见《第一流教育家》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陶行知全集》第1卷25页,以下简称全集×卷×页),把创造  相似文献   

8.
陶行知于1917年夏自美国学成归国后,在教育实践中对中国教育进行了考察。他深感“新学办了三十年,依然换汤不换药,卖尽力气,不过把‘老八股’变成‘洋八股’罢了”。(《陶行知全集》卷二,第76页)在一般的学校里,先生“只会拿一本书要儿童读它、记它,把那活泼的小孩子做个书架子、字纸篓。先生好象是书架子字纸篓之制造家,学校好象是书架子字纸篓的制造厂”。(《全集》卷一,第87页)把教育变成了死教育,学校变成了死学校。陶行知一方面批判旧教育,同时对新教育进行了探索。他提出了评价学校、校长、教师和学生的标准。早在1919年,他在《教学合一》、《第一流教育家》、《新教育》等文中,对这些标准都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陶行知是五四运动以后最有影响的进步教育家。1914年赴美留学,并成为杜威的学生,1917年,陶行知回国从事教育事业,1919年在《新教育》第1卷第1期的《试验主义与新教育》一文中提出要建立适合中国实际的新教育,之后在长期  相似文献   

10.
《通不通》原载于1935年6月16日《生活教育》杂志第二卷第八期,主要内容是陶行知先生对张耀祥先生在《教育杂志》上一篇批评短评的回复。张耀祥先生批评陶行知先生的"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一语言论不通。故陶行知先生写此文与张耀祥先生商榷,也是对"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这句话到底是通还是不通的答复。  相似文献   

11.
胡晓风 《生活教育》2011,(23):37-41
《同舟共进》2011年第1期刊发了周正章先生《陶行知当年的"深思"与"多虑"》一文,谈及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主持编辑、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陶行知全集》(下文简称川版全集)10卷本时,编委内部就是否收录陶行知《关于社会改造的提案》和《读列宁传》  相似文献   

12.
“生活是伟大的教育者” 生活教育运动在中国开展将届八周年时,即1935年3月1日,陶行知在《生活教育》半月刊第2卷1期上,发表短文《生活教育现代化》,文章开头写道:  相似文献   

13.
3.工作上要有雄心。陶行知早在1919年就发表了《第一流的教育家》,提倡“敢探未发明的新理”的创造精神和“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开辟精神。这篇短文发表于《时报》的《教育周刊》,该刊专栏主笔蒋梦麟认为:陶行知的这一席话“可算是教育界福音”(《陶行知文集》1卷  相似文献   

14.
今年10月18日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诞生100周年纪念日。陶先生虽然只活了55岁,但是他对人民教育事业的贡献是永垂不朽的。他的道德、事业和文章不仅全国一千万教育工作者应当认真学习,而且对我国青年一代永远具有教育意义。 在1986年陶行知先生逝世40周年的时候,正好湖南教育出版社出齐了《陶行知全集》(6卷本)。这一年,我曾写过三篇文稿发表:  相似文献   

15.
胡晓风 《生活教育》2011,(12):37-41
《同舟共进》2011年第1期刊发了周正章先生《陶行知当年的“深思”与“多虑”》一文,谈及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主持编辑、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陶行知全集》(下文简称川版全集)10卷本时,编委内部就是否收录陶行知《关于社会改造的提案》和《读列宁传》两篇文献有截然不同的意见。周先生表示是他的“意见被采纳,这两篇颇有争议的文章收入了《陶行知全集》”。  相似文献   

16.
陶行知是创造教育最早的开拓者。 创造是人生的最高本质。1869年英国生理学家高尔顿发表《遗传的天才》一书,并首先进行“自由联想”实验,标志着用科学方法研究创造思维的开端。1917年陶行知就赞许高尔顿,称他“殚精竭虑,以冀深造。五十年来,良多发明”,“其关系教育,至为重大”。他认为“遗传与习染交相为用。而人之性情备焉”,“教育之功,则在设备种种适当习染之机会,使遗传性情之正者得以发荣滋长(《遗传论》,载1917年《留美学生季报》第四卷1期)  相似文献   

17.
陶行知语录     
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卖些知识来,就可以终生卖不尽的。——《陶行知全集》第一卷第23页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陶行知全集》第八卷第140页  相似文献   

18.
陶行知终生致力于人民教育事业,致力于教育科学研究,立志要"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建立争取自由平等之教育理论与方法"(《陶行知全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3卷第338页.以下引文凡出自此书者,均只注卷码和页数),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三十年来,他一如既往,始终不渝,以其艰辛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为建设"符合本国国情适应生活需要"(1卷P557)的教育模式提供了一条思路和方案.  相似文献   

19.
以上是《手脑相长歌》的手迹复印件,原载1934年5月16日《生活教育》半月刊第1卷第7期封面。这首歌最先出现在陶行知发表于1932年9月20日上海《消息》月刊上的文章《从教育上谋国难的出路——手脑并用》中。文末有3首歌《,手脑相长歌》是其中第3首。1932年11月28日福建教育厅《教育周刊》第137期发表了陶行知在国立暨南大学教育学系的演讲《目前中国教育的两条路教劳心者劳力,教劳力者劳心》。文末也用这首歌劝大家手脑并用。1933年7月上海儿童书局出版的《知行诗歌集·幼苗集》中选录了这首诗。1944年1月15日时代印刷出版社出版的中、英文本…  相似文献   

20.
《同舟共进》2011年第1期刊发了周正章先生写的《陶行知当年的“深思”与“多虑”》一文,说明他在川版《陶行知全集》是否收入陶行知两篇带有政治色彩的文章——《读列宁传》和《关于社会改造的提案》——所发挥的作用,笔者对此已经著文《〈陶行知全集〉编辑中的小插曲》予以说明,请参见《生活教育》2011年第12期(上),不再赘述.此外,周先生在文末还就两篇文章做了简明的评价:“陶行知当年的思考,并不因岁月的磨损而稍减分毫.”周先生在行文中对陶行知赞誉多多,但是醉翁之意似乎不在酒.因为文中有两个问题需要提出来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