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都市报的娱乐新闻应倡导“个性化”运作,从而避免跟风、炒作和低俗。温州都市报在娱乐新闻个性化的运作中,提出“亲俗”的操作理念。所谓“亲俗”,就是在新闻通俗易懂的基础上,加入人情味、增强贴近性。具体而言,就是要发挥地域特色,讲究贴近艺术,追求通俗易懂。 一、通过发挥地域特色体现“亲俗”感 地方报娱乐新闻要凸显自身鲜明的个性和特色,亲俗是前提,是基础。那么,这样的“亲俗”感从何而来呢?亲传统、亲乡土,体现浓郁的地域特色,这往往是城市报的优势,娱乐新闻也不例外。温州是一个出新闻的地方,  相似文献   

2.
社会新闻以其特有的亲和力和可读性、可视性受到读者的亲睐及媒体的重视。从社会新闻的定义看,它没有鲜明的行业特点,报道为大众所广泛感兴趣的以反映社会生活、道德伦理、趣闻逸事为主要内容的新闻。从表面上看,社会新闻是一种“软新闻”,但真正有价值的社会新闻实际七足“软中有硬”的。社会新闻的专业性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3.
记者的职业需求与人的公共道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记者这个职业确实有一定的特殊性。记者的天职是追寻新闻,捕捉新闻,挖掘新闻,发现新闻。深入到群众中去、到生活中去、到各种矛盾的漩涡中去“追”、去“捉”、去“挖”、去“发”,是记者的职业需求。记者在履行职责、尤其在行使舆论监督职能时,因为要“追”、要“捉”、要“挖”、要“发”,有时难免会产生一些磨擦,激起一些波澜,甚至引起一些矛盾,遭到一些白眼,但记者只要出于公心,行为举止符合法律法规、恪守道德规范,社会受众都是理解、支持、拥护的。现在的问题是,由于全国记者队伍的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由于某些媒体对记…  相似文献   

4.
“新闻策划”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的基本特征是以报道事实来反映社会生活的——那么,新闻工作者为了某种目的,可不可以自己去“策划”、“制造”事实,并且由他自己来报道这个事实呢?“新闻策划”论的同志不但认为可以,而且把它称之为“新闻的新增长点”,据说这种做法还“丰富了新闻的含义”云云(1),真是礼赞有加!“新闻策划”也好象真的“丰富了新闻的含义”,惹得众多新闻界同行的关注,竟成了当前一个热门话题!我拜读了一些讨论文章,发现对这个概念原来有两种不同说法。一些同志所讲的“新闻策划”,是指新闻报道工作的策划;而另一些同志讲的“新闻策划…  相似文献   

5.
书讯     
《回向新回弄》一书出版这是巾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蓝鸿文先生的一部新著,由安岗、何棒华先主作序,警言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40亲万宇,是一木视野广阔、内客幸富、颇具特色的新闻学著作上篇“经验涸查”,是十一匡三中全会以来,作者仿问首都和郁分省、市、自治区新闻单位后写的调查报告和访问记;巾篇“人物追踪”.是作者对范长江、赵韶构等十几位著名报人、记者、作家的新闻生涯研究成果、访问和回忆片断;丁篇“业务论谭”,是作老对新闻采访、写作、新闻宣作、新闻教育、新闻著作等方面的著述。  相似文献   

6.
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很多记者都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得到一些线索往往都是别人采访过的,或者是被别人写得不能再写的东西。面对着一些老话题、老毛病、老问题、老现象,一些记者很难再推陈出新。笔者认为,在新闻采写过程中,记者应学会“翻新”,面对“旧闻”要不断努力地尝试着新的发现,寻找新的不同的切入点,使“旧闻”变“新闻”。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一些假新闻增多,新闻的真实性问题成为一个全社会瞩目的问题,业界和学界尤其重视,多有探讨。但多数章仍然停留在“从事实到新闻”的简单的反映与被反映层次,强调的是新闻“再现”事件的“原貌”问题,并未深入到事实的内部联系、事实与新闻的深层次关系等方面。快速发展的新闻实践却不断提出一个又一个难题,迫切要求理论界予以回答:为什么“要素”齐全的报道还会引起人们怀疑?为什么记“真实”地反映了事实却被斥虚假?为什么人们总觉得一些新闻背后似乎掩盖了什么?笔认为,这是因为一些新闻没有在“表层真实”的基础上实现“新闻真实”。  相似文献   

8.
林清容 《新闻前哨》2009,(12):37-38
时政新闻是我国传统主流媒体机关报的优势,《楚天都市报》在“主流化转型”的过程中把时政新闻作为重要的力点.向传媒主流话语领域延伸。近两年来该报时政新闻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其在于“三亲”手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9.
“新闻要好看”的提法错在何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要好看!”这个听起来不错的提法正在一些新闻单位内悄然流行.一些主管领导这样要求记者,记者为把新闻做得好看而冥思苦索。如果说.在保证导向正确的前提下,力求把新闻报道写得可读性强一些、趣味性多一些、文采美一些,使读者更加喜闻乐见.那么这个提法没有什么毛病。然而.不加任何前提.单纯提倡“新闻要好看”.把“好看”作为新闻的一般要求和普遍特征.甚至把“好看”作为衡量新闻价值、取舍新闻稿件的一个重要标准.那么这个问题就有些严重了。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转型期的弱势群体报道中,媒体的新闻选择标准强调的是“亲社会意识,”体现了对受众的“有用性”和“获益性”。导致新闻价值取向的这种转变,与当代社会对媒介的影响和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有直接关系。此外,媒体在道德价值取向上为了保证真实、客观、公正,需要对弱势群体中的一些个体予以区别对待。同时,在报道中以正确的法律价值取向和劳动价值取向引导舆论,是媒体和新闻工作者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1.
时下,一些媒体尤其是一些都市报、晚报、娱乐性报纸等,充斥着那种消极庸俗、荒诞不经、格调低下的东西。在所谓“特稿”、“社会新闻”、“娱乐新闻”、“天下趣闻”等名目下,什么都敢登,“越刺激越好,玩的就是心跳”,且美其名曰:适应和满足市民阅读需要。  相似文献   

12.
新闻是事实的报道。而事实需要通过采访去发现、了解和鉴别。现在有一种现象,一些通讯员(包括一些老一些的新闻干部)重写作,轻采访,他们有一些不重视采访的“理论”,在此需要澄清一下。第一,“新闻要快,要讲时效性。采访是个慢功夫。耽误时间,影响时效性。”固然,有不少新闻是要抢,要快的,但是,这里有一个大前提是不能忽略的,这就是首先要保证真实。你写的新闻很快,当天发生,立时就发稿,次日就见报了,但是,如果这样的新闻是假的,掺了“水分”,人家不相信你,甚至由此对别的新闻产生怀疑,这样快出来的新闻还有什么价值…  相似文献   

13.
安宇 《新闻传播》2004,(8):47-47
在一些人看来,所谓新闻精品,不外乎是新闻作品被评上哪一级“好新闻”。其实这种观念给我们多出精品、全面提高新闻质量带来很大误导——就“好新闻”而抓新闻,忽视一般性的新闻基础工作,这很容易将新闻工作引入狭隘的新闻功利的泥沼。  相似文献   

14.
在传媒资讯发达、竞争激烈的今天.地方媒体新闻要形成自己独特的辐射力和影响力.走“近”“亲”路线应是一种积极的应对之策和有效选择。所谓“近”,即新闻要有时空感知度,注重新闻地域的本土化和贴近性,新闻与报道对象、新闻事件发生地点应在物理距离上靠近、贴近。  相似文献   

15.
王琦 《新闻传播》2006,(4):54-54,56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准确及时,具有真实性和时效性。既然新闻是客观的真实,那么新闻播音是否也应是客观地播报而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呢?新闻播音到底是不是纯客观的,又能不能是纯客观的?带着这一问题,在实践中加以分析研究,笔者明确了这方面的一些认识:新闻播音应该有“情”,而且必须有“情”。没有“情”就无法表现出爱憎、表现是非,新闻播音也就失去了宣传的意义。(注:本文所说的“新闻”特指消息体裁,“新闻播音”特指新闻播报。)  相似文献   

16.
“热点”新闻的特点人们十分关注的“热点”新闻,有以下一些特点:一、报道的客观内容是群众普遍关注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它往往与国家、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密切相关。二、报道具有较大的新闻价值。在真实性、新鲜性、重要性、可读性等方面,“热点”新闻比一般新闻要...  相似文献   

17.
看到好几家报上均辟有一个《背景新闻》栏目,读后才知道说的是“新闻背景”,根本不是什么“背景新闻”,我认为这样的栏目名不妥。 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责任编辑和有关人员混淆了新闻和新闻背景的概念。新闻界同仁都知道,新闻和新闻背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就两者的关系而言,新闻是主体,背景只能是介绍、说明、衬托主体的某些情况的材料。在新闻中介绍一些背景材料,是为了帮助读者了解新闻,而不会让“背景”喧宾夺主,成为什么“背景新闻”。 《背景新闻》栏目,竟赫然出现在有影响的大报上,很有些贻笑大方了。若一定要用“背景…  相似文献   

18.
地方媒体新闻要实现有效传播,形成独特的辐射力和影响力,走“近”“亲”路线无疑是一种积极的应对之策和有效选择,也是“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具体体现和实践.  相似文献   

19.
案头上放着一本《新闻失实论》的书.书中列举了古今中外有关新闻失实的典型事例。其中,尤其以“打动编辑心”的“离奇”新闻占了大半。究其原因,主要是作者迎合了一些人的离奇心理,编造情节、张冠李戴。加之新闻审稿时把关不严,最后被推上了版面,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离奇新闻的出笼,从主客观原因上都有教训可吸。从主观上说,有的作者认为新闻要“新”,就得要“奇”。于是,便挖空心思去追求“离奇”。殊不知,一些离奇的故事大都是道听途说,见风就是雨,不经调查就动笔。结果,这种新闻是十有八九是靠不住的。过去,报纸曾揭发…  相似文献   

20.
汤山 《声屏世界》2004,(9):22-22
关注民生、反映民意是新闻发展的方向,也是坚持“三贴近”的具体体现。《南京零距离》自开播并取得巨大的社会反响以来,“民生新闻”这一概念越来越清晰,并受到大家的重视和关注。《1860新闻眼》《服务到家》《新闻坊》等栏目的共同特点是内容贴近受众,并给百姓“话语权”。但在“民生新闻”冲击波的作用下,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