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试论“戏剧独白”的艺术规律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以比较和对照的手法,通过探索“戏剧独白”与一般诗歌、戏剧作品的“独白”和“旁白”的异同,来揭示“戏剧独白”的艺术规律性,指出戏剧“独白”近似于“旁白”,是将信息直接指向舞台以外的观众,而不是舞台上的剧中人物,而戏剧独白,虽是单独表述,但在表述中却间接地体现出对方的直接作用,并明确地反指。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比较和对照的手法,通过探索“戏剧独白”与一般诗歌、戏剧作品的“独白”和“旁白”的异同,来揭示“戏剧独白”的艺术规律性。指出戏剧“独白”近似于“旁白”,是将信息直接指向舞台以外的观众,而不是舞台上的剧中人物。而戏剧独白,虽是单独表述,但在表述中却间接地体现出对方的直接作用,并明确地反指。  相似文献   

3.
史蒂文斯的《彼得·昆士弹琴》一诗与罗伯特·勃朗宁的戏剧独白诗诗体特征相近,可被视作一首典型的戏剧独白诗;且此诗以"戏中戏"结构不仅精心塑造了"彼得·昆士"这一鲜明角色,还通过角色的独白重构了一个关于宗教神话中苏珊娜和长者的戏剧场景;诗中穿"蓝色绸衣"的女人与经过改编的贞洁的苏珊娜是兼具肉体美及自然美的化身,诗人对不朽之美的本质以及获取这种美的意识的经验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4.
沈洁 《文教资料》2006,(15):60-61
戏剧独白的历史可以回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作为英语诗歌的一种传统似乎也可以追溯到乔叟时代,但它却是到了维多利亚时代才有一个比较确切的概念,而罗伯特·勃朗宁的戏剧独白被认为是维多利亚时代最具有代表性的。因此,本文着力于研究勃朗宁的戏剧独白,试图找出其中最具有勃朗宁特色的特点。本文提出“戏剧性”是勃朗宁戏剧独白的最有意义的关键词,通过比较,具体分析了勃朗宁的“戏剧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戏剧独白体诗在世界诗歌史上是与抒情诗和叙事诗都不相同的一种新型诗体形式。中国新诗人从20年代中期起在借鉴的基础上,写出了成熟的戏剧独白体诗,其中闻一多的《天安门》和卞之琳的《酸梅汤》是典范之作。其主要特点是:戏剧情境中的单纯的戏剧场面,在戏剧场面中展示独白人的心灵,通过戏剧化的客观性和间接性原则表达诗情诗思。  相似文献   

6.
中国新诗在历史发展和艺术探索中,形成了三种声音,这是中国新诗的重要艺术特征。第一种声音即宣示的声音,是在应对启蒙使命和诗人主体觉醒后在新诗发生期出现的,然后在历史发展中向着大众群体代言和心灵独白诉说两个方向变异。第二种声音即戏剧角色的声音,反映的是现代诗歌非个人化的抒情技巧,随着现代主义诗歌发展经历若干阶段,形成戏剧独白、戏剧对谈、诗人旁白、主体分层和人称变化等艺术表现手法。第三种声音即独语,重要特征是声音的单向抒发或自言自语,这种声音在卞之琳和冯至等人的玄思性诗中发展到成熟的地步。  相似文献   

7.
教育戏剧是一种运用戏剧元素和戏剧方法培养全人的教育方式,以角色育人,以“人”育人是教育戏剧的基本育人主张。教育戏剧以角色l联结个人经验,丰富育人的形式;在戏剧情境中聚焦问题,拓宽育人的内容;协同创造,将教室变为剧场,拓展育人的工具。角色体验策略、角色互换策略、角色创造策略和自我反思策略促进了教育戏剧育人价值的学科转化。  相似文献   

8.
影视剧文学人物语言的特征及其审美运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视剧文学是特殊的文学文体,其特殊性就表现在它们是以“剧本”——戏剧文学剧本、电影文学剧本、电视文学剧本——的形式出现,以代言体方式为主来表现故事情节的,而且还受到戏剧影视艺术特性的制约和支配。 所谓“代言体”,就是由角色代替作者说话的文体形式。这“角色的话”就是人物语言,也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台词”。台词一般包括对白(或对唱)、独白,以及旁白等等。正是由于创作者主体不能直接出来说话,这就使得影视剧文学有别于其他像诗歌、散文、小说这些以创作者的主观抒情或客观叙述为主的文学文体。在影视剧剧本创作中,人物语言是决定作品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因为人物语言在揭示人物内心活动、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9.
戏剧独白是一种被大众所接受的十分重要的文学传统方法。它在各种文体中的应用显示出了它很多的优越性。它是莎士比亚表达内心情感、想法和心情的一种极好的艺术表达方式。戏剧独白没有用一些抽象的术语,而是用一些具体的形象和准确的符号来达到《麦克白》中戏剧独白的最高点。独白的戏剧化,在这里体现的特别明显。  相似文献   

10.
统编教材下册第二单元教学应以戏剧的“体性”特点为线索,开展教学。通过理清脉络关系,紧抓戏剧冲突,聚焦悲剧视角,鉴赏品悟人物独白与对话,求索生命价值。尊重戏剧的文学性和舞台性,通过“排演”,进一步体会戏剧语言的动作性和个性化,具身感知“良知和悲悯”的人文主题。  相似文献   

11.
经历了十年动乱的浩劫,人们从历史的教训中发现思想化启蒙的必要与急迫,于是继承了五四这一传统,这就为当代小说提供了启蒙化语境,于是小说语言打上了启蒙的烙印。具体来说,小说语言被注入了人理性,语态庄重,常采用寓言式语言结构,呈现出读在场的“精英独白”,让读在“审美的沉思”中接受启蒙。  相似文献   

12.
教师角色行为失当归因分析●湖北王宗兰何启贤《社会心理学》一书中给“角色”下的定义是:“有关担任某一特定的社会职务的人应该如何行动的一套期待。”“角色”这个词,是社会学从戏剧术语中借用的,它强调了演员与其扮演人物的区别。尽管扮演者不同,角色却是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3.
浅析未来教师角色的转换与定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角色”一词源于戏剧中扮演的剧中人物。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首先引入社会学理论中。现代心理学一般把角色定义为“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处于一定的位置时所执行的职能”,认为任何一种社会地位或身份的人,都有一整套由其身份地位所规定的社会行...  相似文献   

14.
“角色”本是戏剧中的名词,指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每个人如同戏剧中的演员一样,都要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人们并不能随心所欲地扮演任何角色,这正如戏剧中一位演员要担当某个角色,首先必须经过导演及有关人员认可和确定。恰当地确定一个人的社会角色,是其扮演好社会角色的基础和关键。可是,在现阶段,中学教育中一些社会成员对其他社会成员扮演的社会角色确定不当,这已构成了中学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阻力。在中学教育中,角色确定不当主要表现在对他人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期望也就是对这些角色的限制和要求不当,即没有准确地…  相似文献   

15.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大量使用的语言是独白语。教师在使用独白语时应力避“干”、“淡”、“俗”、“病”、“乱”、“怪”等种种失误,追求语言的“准”、“达”、“活”、“权”,并注意与形体语言恰当结合,以取得课堂独白语的理想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文题】请以“角色”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定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写作点拨】“角色”一词的本义是指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有主角、配角、有正面角色、反面角色,传统戏曲中还有生、旦、净、末、丑若局限于其本义立意构思,我们写作时很可能因戏剧知识储备不足而捉襟见肘,觉得没什么好写,思路展不开。转念一想,社会不也是一个大舞台吗?我们每天的生活,就是一出出未经排练就登台上演的戏剧,每个人都在这个生活的大舞台上表现着自己。因此“角色”一词就有了其比喻义:指“社会生活中的某一类人”。在社会生活中也有主角和配角,由此可联想到人们的社会地位和所发挥的作用,想到主人翁的责任感。社会生活中也有反面角色、小丑,他们是生活中的反面教员。在社会生活的角色中又包括职业角色、家庭角色、社会角色等。职业角色中有领导和职工,医生和护士,警察与司机等。人们各司其职,都得恪尽职守,承担自己的职业责任。家庭角  相似文献   

17.
“独白”与对话式教育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话式教育内含“独白--对话”之间的相互包含、循环再生的“生态”结构关系。对话式教育基本上是由作为片段的师生各自的“独白”链接、融合而成的。现实语境中存在两种“独白”:一种是实质为独断的“独白”;一种是个人言说之“独白”。不可将“教育中的′独白′”--概地隐喻为独断,否则便会将“教育中的′独白′”与“′独白′式教育”混为一谈。完全消解了“独白”的“′对话′式教育”没有实现的可能性。为促进学生主体的确立和主体间性的生成,必须既倡导和强调“对话”,又鼓励和尊重“独白”,把包括“独白”在内的“对话”的权利还给学生,在“对话”与“独白”的必要张力中理解和构建对话式教育。  相似文献   

18.
戏剧作品要在有限的剧场空间里揭示深刻丰富的社会人生世相,就须使剧场小舞台演绎为人生大舞台。因此,剧作家对“人”与“戏”关系的处理便显得尤为重要。曹禺早期戏剧能够依据角色性格发言行动,突出合乎角色情感逻辑的细节,展示角色间互为作用力的关系,这是剧作家依托“人”“戏”关系成功营造“剧场性”的关键。曹禺后期的剧作,在人物塑造以及剧情建构方面与前期相比则呈弱化之状,由此造成的审美萎缩,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19.
课堂自决“边缘人”在场价值自我认识的误解是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边缘人”在场价值自我认识与其实际在场价值不相吻合的理解,它不仅导致课堂教学的相对贬值,还会造成自决“边缘人”自身价值认识偏差。课堂自决“边缘人”需尊重自身多样性、生成性与主体性,改善价值心理偏差、价值观念曲解与错误价值评价,以消解在场价值自我认识的误解。  相似文献   

20.
“角色”这一概念来源于戏剧,后来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学与心理学的研究中,一般认为,角色是指一个人在社会群体中的身份以及与其身体相适应的行为规范。教师是在学校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角色,教育社会学家比德尔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认为,教师角色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