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今年8月3日至10日的上海解放日报,先后发表了《“电扇大战”说明了什么?》和《“冰箱热”引出的思考》两篇通讯,从宏观经济的高度揭示了当前家用电器市场上电扇积压和电冰箱脱销这两个问题的内在矛盾,并探讨了出路。引入注目的是,这两篇通讯都有一个长长的作者名单,除了一位解放日报记者外。还有六七位该报特约记者,其中大多数是新华日报、浙江日报、无锡日报、苏州日报、舟山日报等省市两级报纸的记者。这两篇通讯是由这个临时组成的记者群体集体采写的,这是当前新闻改革中出现的一种新型工作形式,姑名之为群体采访。电扇积压和冰箱脱销是许多消费者切身感受到的现象,但是原因何在,不要说一般消费者,就是许多生产者和销售者也未必说得出所以然。这显然是大有  相似文献   

2.
4月15日,解放日报重新刊载了44年前发表的通讯《南京路上好八连》,同时刊登了《本报采发通讯“南京路上好八连”的背景故事》一文,读后十分感慨。不仅再次为“南京路上好八连”艰苦奋斗的精神所感染,也为当年解放日报的领导和编辑记者们崇高的职业道德所感动,这真值得今天的新闻工作者学习。《南京路上好八连》一文的作者吕兴臣是一位部队通讯员,当时在稿件见报后曾感慨不已:“这篇通讯,是党和毛主席教养出来的战士创造的结果,是报刊编辑、记者和部队首长及同志们集体创作的结果,是党报对通讯员不断培养的结果。”他说的话一点不假,完全是肺…  相似文献   

3.
最近出版的《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论述部分的《增强报刊宣传的党性》的第一部分,《务使报刊宣传服从于党的政策》中,提及范长江的两篇通讯。这两篇通讯发表在1942年9月6日延安《解放日报》第一版上。本刊现将毛主席给陈毅同志的电文和范长江的两篇通讯刊登如下,以供读者学习研究。  相似文献   

4.
经济报道应该反映激烈的经济竞争。今年9月6日《解放日报》刊发的通讯《谁能中标》,就是反映经济竞争的一篇好通讯。这篇通讯发表后,在参加“地铁”展览的外商中激起巨大反响,法国、英国、日本等地铁商反映:该文对参展各家厂商技术水平的评价客观公正,许多外商由此鼓起了夺标取胜的信心。这篇通讯以公正的态度介绍了各国地铁制造商的情况。参加这次展览的,有来自欧美、日本、香港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64家厂商。可以说,这个展览是名副其实的“国际地铁展”,是世界地铁制造技术的一  相似文献   

5.
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华山同志是以写战地通讯著名的。特别是解放战争时期他写的东北战场通讯,在读者中留下深刻印象。一九四六年八月二十八日.我军撤出承德,华山很快就写了《我们还要回来的——承德撤退记》。一九四六年九月十四日,延安《解放日报》第四版头条地位刊出了这篇通讯。今天重读这篇通讯,我们好象又回到了那内战阴霾笼罩中国上空的年代。从写作角度看,战争题材,进攻易写,撤退难写。然而难题出佳篇,华山恰恰成功地写了一个难写的題目。正如马铁丁一九六○年为华山的《远航集》写的序言中说的,“我们还要回来的”,“好象一个金属的锤子,轻轻地在读者心弦上一击,立即引起了共鸣。”  相似文献   

6.
近年和王匡同志见面,他总说起拙作《西瓜兄弟》,说得如此认真、诚恳,使我感动。《西瓜兄弟》这篇短通讯,是我在战争年代写的,说不清是什么原因,有些报刊在刊载此文时,把作者误标为“王匡”,使他感到不安。其实,1947年9月25日,中央广播电台广播此文时,广播员说得很清楚,作者是“解清”,“解清”是我在解放日报工作时用的笔名,它是取解放日报和当时报社驻地清凉山的第一个字组成的。写《西瓜兄弟》是45年前的事了,如果不是王匡  相似文献   

7.
一、“皇甫平”文章应运而生 按照《解放日报》的惯例,每年农历大年初一,都要发表一篇小言论贺新春。1991年春节前夕,我觉得只写一篇小言论不足以宣传邓小平同志改革开放的最新思想。因此。在小年夜我找来了评论部负责人和上海市委政策研究室的一位处长共同商议,决心合作写几篇联系上海改革开放实践,阐述邓小平改革开放新思想的评论文章。开篇就是2月15日(辛未羊年正月初一)发表在《解放日报》头版、署名“皇甫平”的评论:《做改革开放的“带头羊”》。  相似文献   

8.
1947年,胡乔木同志给《解放日报》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短些,再短些》,他说:“我们的说话短,靠开会的主席;作文短,靠《解放日报》的编辑。”他为此要求《解放日报》:一、新闻要五分之四是五百字左右的;二、通讯和副刊稿件五分之四是一千左右的;三、研究性的论文等等五分之四是两千字左右的。 胡乔木的观点在现在仍然是适用的。 现在的媒体,长风刮得人们睁不开眼。一篇消息,明明三言两语就可解决,偏偏要娓娓道来;一篇通讯,本可以直奔主题,硬要花前月下,喋喋不休;一篇论文,唯恐读者不明白,中文洋文一大套,生涩难懂…  相似文献   

9.
7月7日《人民日报》五版刊发了长篇通讯《司令退休之后》,报道长春军分区原副司令员李守发回乡带领乡亲致富奔小康的感人故事,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一些离开领导岗位的老同志、现在在职的领导干部及广大读者,纷纷致电致函,高度评价通讯写活了一位身体力行,忠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典型。下面这组文章,是《司令退休之后》的两位作者应本刊之约撰写的采写这篇通讯的感悟和体会。读了这两篇体会文章,读者一定会得到很多启迪。正如作者所言,文风体现作风。要写出感人至深的报道,扎扎实实的深入采访,认认真真的挖掘、提炼,是多么重要!  相似文献   

10.
2006年11月7日,《光明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我采写的长篇通讯《“马铃薯博士”的马铃薯“情结”》。这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并不认为,这篇通讯就算写得好了;这篇通讯,也不是我自己最满意的一篇。  相似文献   

11.
一字之差     
一九六三年八月六日人民日报第五版登了一篇通讯,题目是:《劳动和革命》,今年一月三日人民日报第五版登了一篇通讯,题目是《将军和儿子》。这两篇通讯都是人民日报转载别的报纸的。前一篇的原  相似文献   

12.
代表作:《用生命播洒阳光———记自觉实践“三个代表”的好支书郭秀明》(2001年4月24、25日人民日报)反响:中组部在审阅这篇通讯时批示:“这是人民日报两位记者写的通讯稿,许多故事和细节是新挖掘的,十分感人”。《新华月报》等报刊全文转载,此文荣获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主办的《共和国的脊梁》全国报告文学征文最高奖———特等奖。  相似文献   

13.
抗日时期的党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是不该忘记,也永远不会忘记的。1941年5月创刊后,社址就在延安清凉山上。在《我们同党报一起成长》这本书中,陆定一、吴冷西等20余位新闻界老前辈回忆起那段峥嵘岁月,总结了新闻史上的经验教训,颇为珍贵,特转述二则以飧读者. 三位总编辑 《解放日报》的三位总编辑先后分别是杨松、陆定一、余光生。 杨松是《解放日报)创刊后的第一任总编辑。此前的报刊采编资历不短,1938年2月到延安后,曾任中共中央宣传部秘书长。陆定一回忆说:“他是个好同志,听从社长博古的意见,一天写一篇社论。据说一连写了二十九篇(或是二十七篇),身体就垮了,不久就逝世了。”  相似文献   

14.
应中国电影家协会的邀请,被誉为“一朵影坛奇葩”的李丽华,最近从美国回国探亲访友。五月八日中国新闻社发了一篇通讯:《李丽华在北京》。五月十一日北京晚报头版登了一篇通讯:《访著名演员李丽华》。这两篇通讯都是反映从美国远道回来的李丽华,在北京受到邓颖超副委员长亲切接见和她探亲访友的盛况,以及李丽华在访问中目睹祖国电影事业蒸蒸日上的兴奋心情。文章生动朴实,亲切感人。这里不准备说这两篇通讯的优点,而想说一点问题。李丽华是解放前的老电影演员,正如北京  相似文献   

15.
1996年8月底,解放日报一位女记者向夜班副总编讲了这么一条新闻线索:一位身患重病,高位瘫痪的纺织女工为了感谢社会各界对自己的关怀,决定亲自动手制作100只书包在开学前寄给贫困地区的孩子们,为“希望工程”献爱心,以此回报社会,值班总编感到这是一条能打动人心的好新闻,可以抓住时机,突出地处理.于是8月27日的《解放日报》头版中心位置便出现了一篇经过突出处理的图文稿件,题为《病榻之上密  相似文献   

16.
3月2日,“两会”前夕,《工人日报》在“新闻周末”版以大篇幅发表了我采写的长篇通讯《“我呐喊,因为我相信”——八旬老人三百次上书中南海》(以下简称《呐喊》)。这篇通讯是“新闻周末”编辑室为迎接新世纪第一次“两会”精心策划、精心准备的重点稿件,通讯集中报道了湖南省长沙市一位退休老人陈荣杰忧国忧民、连续50年向党中央建言献策、致力于反腐倡廉、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的感人事迹。  相似文献   

17.
解放日报社着手编写报史,这是一件大事。报史办公室的同志约我写回忆文章,并提示说,“你是当年《解放日报》派出的第一位访问朝鲜的记者,在朝鲜采访的时间达数月之久,在《解放日报》上发表的通讯,我们现在查到的就达17篇。所以这段经历,是很值得写的。可以为后人留下许多采访经验。”整装待发发起派记者访朝的是《解放日报》编委会。那是1950年12月间的事。当时,上海和全国各地一样,正轰轰烈烈地开展抗美援朝运动。群众反帝爱国的热情十分高涨。但是,上海毕竟曾是“十里洋场”,一部分群众中崇美、恐美的心理仍然是动员他们投入保家卫国斗争的重大障碍,加上敌特的造谣破坏,更增加了这部分群众的不安情绪。根据这一情况,报社编委会认为,我们有必要自己派记者去前线采访,以便配合  相似文献   

18.
穆青以人物报道而著称。他的人物通讯集《十个共产党员》①收录了他在不同时期采写的人物报道,堪称传世佳作。“工人的旗帜”赵占魁,是穆青刚到延安《解放日报》工作不久采写的一个典型人物;《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是穆青人物报道中影响最大的一篇;“铁人”王进喜、“  相似文献   

19.
目前,笔者有幸参加上海市政协好新闻的评选,经十多名评委反复筛选,再郑重投票,最终推选出额定的数篇优秀文稿。其中,以反映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见长的解放日报的通讯《教育的困惑》以全票当选,而以科教文为特色的文汇报却以通讯《沪郊农业要走向大市场》博得众多评委的青睐。这一评选结果揭晓后,上述两大报的评选代表几乎异口同声地笑着向对方说:“我们这篇通讯本该是贵报写的!”这句就评选结果而发的感慨性的笑话,颇值得回味。它一方面反映出在当前激烈的新闻竞争中,各个新闻单位都在紧  相似文献   

20.
四月四日和四月九日人民日报登载的《传“绝招”》、《两粒滚珠》两篇千把字的短稿,引起读者热烈的反响。《传“绝招”》是新华社辽宁分社记者史越峨写的。这篇短通讯发表十几天之内,新华社、人民日报连续收到广西、内蒙古、黑龙江等十九个省市写来的九十八封读者来信。所有来信都热情地赞扬了老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