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孙海琳 《考试周刊》2009,(35):34-34
“五不翻”通常被视为如今仅存的玄奘的翻译理论。曹仕邦先生在1978年发表于《书目季刊》十二卷四期的论文《中国佛教译经史余涪之四》中考证,奘师此说“保存于法云《翻译名义集》卷一《十种通称》的‘婆伽婆’条中,周氏不过节引之而已”(曹仕邦,1990:187)。曹先生录其原文,并逐条加以解释。然而,发表或出版于其后的马祖毅(1999)、陈福康(2000)、王宏印(2002)的作品依然记载玄奘“五不翻”出自周敦义为法云《翻译名义集》所作的序文。“五不翻”到底是出自“《翻译名义集》卷一《十种通称》的‘婆伽婆’条中”,还是出自周敦义序文呢?我查阅了《大正新修大藏经》,找到了法云的《翻译名义集》,并将周敦义序文和法云正文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先将周序和正文相关部分完整摘录如下:周敦义序文:  相似文献   

2.
汉英翻译中,由于文化上的原因,经常碰到特别难译的词汇,勉强翻译经常造成词不达意的现象,影响交流,简单对应更会引起误解,导致交流失败。玄奘的“五不翻”原则在当时虽然是针对外译汉的,但对今天的汉英翻译仍然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汉语拼音词汇(即音译)直接进入英语既有先例,也有理论依据,对解决部分汉语疑难词汇的英译问题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尝试。  相似文献   

3.
4.
唐代的大翻译家玄奘(602-664)曾提出翻译中有五种不翻:其一为秘密故,如“陀罗尼”(直言,咒语)。其二为含多义故,如“薄伽”,梵具六义(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其三为无此故,如“阎浮树”(胜金树),中夏实无此木。其四为顺古故,如“阿耨菩提”(正遍知),非不可翻,而摩腾以来,常存梵音。其五为生善故,如“般若”尊重,“智慧”迷浅。本文将对唐玄奘的五不翻理论进行简要的阐述和解释,进而探讨一下五不翻的基本原则和总体精神对当今翻译工作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河西走廊的一系列与唐僧取经和《西游记》相关的故事和“遗迹”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反映出丝绸古道上的民众对玄奘舍身求法精神和《西游记》精神的无限崇仰,表达了他们对理想彼岸的某种期盼。首先,人们的深层意识中,存在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存在着把神秘庄严的宗教主题世俗化,把虚幻的神话内容生活化的文化心理。其次,部分取经故事和取经“遗迹”寄托着西北人民希求战胜严重干旱的心理。再次,体现了一定程度的自慰心理。  相似文献   

6.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十描述了玄奘法师由跌足至圆寂的情景。在古代回鹘文译本①中,这段内容与汉文原本相比似有扩充,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谈一些看法。当立类法师预感到他将不久于人世时,对其门人发下誓愿:玄焚此毒身深可民患,所作事毕,无宜久住,愿以所修福慧回施有情,共诸有情同生睹史多夭弥勒内卷中泰丰慈事,协下生时亦愿随下广作佛事,乃至无上菩提。一方面讲述升入兜率天之愿,另一方面又宣扬弥勒佛的下生,而以后者为主,此正为《弥勒下生经》之主旨。回骼人亦有这种思想,可见于回鸽文写卷《弥勒会见记》一书。乞求在兜…  相似文献   

7.
《毛诗序》最遭人诟病者,莫过于以后妃之志或文王之化解释诗义.现代学者多认为与文王后妃之事无关,而只是普通的爱情诗歌,《毛诗序》的说法实属牵强,是汉人的附会之辞.通过对“合语”礼的考察可以看出,西周时期就已存在以文王之道德教化说诗的传统,《毛诗序》以后妃之志或文王之化解诗正是对西周诗说传统的继承,并非完全是汉人的造作与附会之辞.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今文《尚书》中的“五誓”,分别从战事情况、发誓者形象、敌方罪状和军纪刑罚等四个方面作了一个平行性比较,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异同情况。  相似文献   

9.
昨天晚上,妈妈拿出一张明信片,剪出一张长15厘米,宽5厘米的纸片。接着,她叫我把纸片两头折了一下,使这张纸片成为一座"小桥",放在桌上。妈妈说:"你把小桥吹翻吧。"这有什么难的?我嘴对着"桥洞"使劲地吹气,可是我发现:越是使劲吹,"小桥"似乎在桌上贴得越紧!  相似文献   

10.
由美国罗杰伟先生创办的“唐研究基金会”资助、北京大学荣新江教授主编的《唐研究》第五卷 ,1 999年 1 2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本卷刊载了中外唐代研究专家学者的论文计 2 1篇、书评 1 6篇 ,其中直接涉及敦煌研究的 ,有荣新江、徐俊《新见俄藏敦煌唐诗写本三种考证及校录》(论文 )与《杨际平、郭峰、张和平〈五—十世纪敦煌的家庭与家族关系〉》(书评 ) ,其余有关唐代历史、文化研究的论文和书评亦对敦煌研究有极大的参考、借鉴价值。另外 ,在“新书目”栏中列出近年研究唐代历史文化的中、日、西文新著 2 1 5种 ,一批敦煌研究的新著如…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否定副词“不”、“没(有)”进行比较,指出“不”是表示句中主语的主动否定或说话者的主观否定;“没”是用于客观叙述,陈述动作没有完成和事件没有发生。同时,考察了“不”、“没”与时间词语的搭配情况,揭示了时间差异性是二者不同的否定意义在时间上的表现。并且还讨论了“不”、“没”与动词的搭配情况。  相似文献   

12.
关键时期两宋三百二十一年期间是潮州社会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潮州地方人口急遽增长、土地大规模开发,社会经济和文化起步前进取得辉煌成就的历史时期。它可以作为一座历史分水岭,让人们清晰地区分出本地区前后不同的历史面貌;它也是一块里程碑,记载着潮州古代人民改造大自然、开拓滨海三角洲、丰富民族文化取得丰硕成果的经历和途程。这个阶段的历史,是值得充分重视、应予认真探讨的。  相似文献   

13.
作者对徐杰相关论文进行了简要述评,指出UG应尽快开辟自己的词类描写研究新领域,并以自己的词类划分体系来服务语类系统理论的描写和解释。以助于语类系统理论的纯洁和明晰。同时,将代词和介词划为功能性和词汇性语类有一定的理据,基于初始基元特征的跨类词性特征概括和谓素概念有较明显的理论和实践优势,但这些仍不能对全部语言事实做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4.
112名学生二语听力元认知调查结果显示,在英语听力方面具有相当高的元认知意识,尽管在主体知识和心理翻译等策略方面表现较弱,但他们对解决问题和集中注意等策略,以及听力过程和听力活动对学习者的要求并不陌生.比较结果显示善听者,如女生,英语专业学生,以及文科生的听力元认知能力相对较强.  相似文献   

15.
回鹘文《玄奘传》译至汉文,汉文本名著《玄奘传》共十卷,详细记录了公元7世纪我国伟大的旅行家、翻译家和佛教大师玄奘的生平事迹。相关回鹘文《玄奘传》研究材料有必要做进一步梳理分析,可以从两个角度分类进行综述:一是对回鹘文《玄奘传》的分卷研究情况,二是对回鹘文《玄奘传》综合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16.
本对《汉语大词典》第五卷“水部”中的一些问题,如书证时代较晚,标点不确和释义疏误作了订正和补充。  相似文献   

17.
毛永 《西藏教育》2008,(9):46-46
岑参名句“风掣红旗冻不翻”中的“冻不翻”一直未曾留意,近日读许隽超《“风掣红旗冻不翻”新解》(《文史知识》2004年第10期),才发现传统的解释的确有可商榷之处;但是细思量下,将“冻不翻”解释为“北风将红旗全部吹开并拉直,在强烈持久的风力的作用下,红旗在空中一动不动,仿佛被冻住了一样丝毫不翻卷”,也不能让人满意。  相似文献   

18.
一、同是神话巨著,但一为礼佛,一为崇道;二、《西游记》《封神演义》“同”是儒、释、道互补之作,但《西游记》的主导思想是“出世”,而《封神演义》的主导思想是“入世”;三、哪吒、杨戬、李靖、木吒,是《西游记》《封神演义》中的“同”有人物,但在书中所起的作用相“异”;四、《封神演义》和《西游记》共“同”移用说话人写景状物的诗、词、赞;但“异”在《封神演义》移用马虎,《西游记》移用贴切;五、《封神演义》《西游记》同是累积型的作品,但《西游记》创造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唐僧、牛魔王、铁扇公主等等众多传世的艺术形象,《封神演义》则除了哪吒、比干的形象塑造得比较成功外,其余人物塑造乏善可陈。  相似文献   

19.
陈路曦 《文教资料》2008,(19):10-11
本文通过分析<西游记>中的唐僧和翻译家玄奘的相似与不同,突出了玄奘坚贞的品质及其对翻译史的卓越贡献,同时呼吁翻译学者重视翻译史的传播.  相似文献   

20.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杜甫关于读书的名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