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一分深入多一分收获──采写《节日追踪问菜价》的一点体会张国材2月10日,人民日报和市场报同时以一版头条位置刊登了我采写的报道《节日追踪问菜价》,人民日报还全文转载了市场报配发的评论员文章《管好中间环节》。人民日报总编辑范敬宜在当天的值班手记中说:这...  相似文献   

2.
从“大、空、陈”中跳出来─—评《节日追踪问菜价》高齐强题目大,内容空,模式旧的新闻报道举目可见,而《人民日报》2月10日发表的《节日追踪问菜价》一文则从“大、空、陈”中跳了出来,别具特色:1.以小见大。该文题目语不惊人,看似涉及一些生活小事,不如有关...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1995,(3)
节日追踪问菜价人民日报记者张国材编者按 九百多年前,文学家苏轼多角度观察庐山,才见其秀丽多姿:“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受其启发,在本期“稿件评析”栏目里搞了一组评《节日追踪问菜价》一文的评析,不知是否窥见了“庐山真面目”?在节日前夕的北京...  相似文献   

4.
无形的有力指导余忠《人民日报》2月10日以头版头条登载的调查报告《节日追踪问菜价》产生了很大反响,并引起了党和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其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很好地发挥了对经济工作的指导作用。过去,我们的一些新闻报道在发挥指导作用这个问题上存在两个误区:...  相似文献   

5.
读今年第一季度人民日报头版新闻,很有面目一新之感。它除了重要的会议报道和国内外要闻外,最突出的是几个专题报道。一个是农业报道,开设了“全面发展和繁荣农村经济”专栏,连续报道全国各地改革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的新动态新经验,又以“全面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题,发表了一组系列评论,对当前影响农业发展的一些要害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对策;再一个是深化企业改革的报道,开设了“企业改革试点巡礼”专栏,介绍了一批大中型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的典型经验;还有一个专题报道是控制物价上涨抑制通货膨胀,它抓住市民们最敏感最关注的“菜篮子”问题,2月10日首先发表《节日追踪问菜价》的报道和《管好中间环节》的评论,随后从2月15日至3月21日,连续发表了12篇《菜价追踪》的后续报道和《用市场经济观点认识市场现象——写在<菜价追踪>报道告一阶段之际》的评论,其间又以“抑制通货膨胀”为主题连发了5篇系列述评和《抑制通货膨胀靠全社会努力》的评论员文章。读过上述几组报道,闭目深思,感到问题很重要,针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海量、快速成为新闻传播最明显的特征。然而,人们在浏览了大量的新闻"快餐"后,对深度调查性报道仍是青睐有加,渴望更详尽地了解焦点、热点事件的前因后果。比如生态问题一直是民众关注的焦点,笔者通过浅析《黑龙江日报》为雪乡砍树叫停追踪两年的两次调查性报道,阐述写好调查性报道要过"三关"。  相似文献   

7.
提案追踪     
《提案追踪》是山东省政协提案委员会和齐鲁电视台于1999年共同创办的一档在全国具有开创性的栏目。它以政协委员的提案为线索,追踪提案落实全过程,报道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反映社性民意,把政协民主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提案追踪》开办六年来,坚持舆论监督的定位,牢牢把握“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原则,制作了大量有影响的节  相似文献   

8.
余斌  建华  永疆 《当代传播》2000,(1):57-58
最近,新疆经济报《政令追踪》栏目被中国记协评为首届中国新闻名专栏.《政令追踪》栏目从孕育到产生,一直着力于政府机关报的权威性和贴近性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9.
2月优异报道     
☆《有机食品骗局》/徐治国李树峰王玲,《科学新闻》,2010年第3期简介:报道分《京郊有机蔬菜生产基地调查》、《超有机谎言》、《有机的利与害》等几部分。记者调查京郊有机蔬菜生产基地后发现,农  相似文献   

10.
最近,新华社北京分社召开“如何搞好批评性报道”业务研讨会,大家各抒己见,争论热烈,这些意见也许对我们进一步搞好批评性报道有一些启示。 张宝瑞(分社总编辑):批评性报道历来是新闻媒介实现舆论监督的重要手段,尤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做到使批评报道收到最佳效应,又得尽量避免引起负面效果或新闻纠纷,这是当前新闻媒介研究的新课题。近年来,北京分社采写了《公款请吃吃请目击记》、《菜价追踪》、《“买官卖  相似文献   

11.
把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和中心工作做成舆论热点、群众关注的焦点和新闻亮点,是地方党报做大做强正面宣传的题中应有之意。2010年11月中旬,福州市委、市政府率先在全国打响"菜价保卫战",《福州日报》闻风而动,精心组织,将服务中心工作与满足受众需求有机结合,生动而高效地做好正面报道,充分体现出党报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收到显著的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12.
2013年10月21日,河北日报在头版开设了《追访》专栏(后来转到经济新闻版),针对政策落实情况,走访基层,深入现场,追踪问效,回应社会关切。该栏目推出以来,以报道分量重、解决问题力度大、措施得力,赢得了广泛好评。该专栏每周一期,是河北日报把经济新闻报道与舆论监督有机结合的一次尝试,也是我们致力于探索民生经济新闻报道新路径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3.
周虹 《青年记者》2006,(16):119-119
《天价住院费》是《新闻调查》较新且影响较大的成功报道之一,属于比较典型的调查性报道,即内幕调查。调查性报道对记和编导的平衡意识、平衡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更容易出现新闻元素失衡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
回想近几年国内新闻报道,《关于广梅现象》、《鲁布草冲击》、《绿色的悲哀》(等一组)《命运备忘录》、《学会生存》、《首钢启示录》、《菜价追踪》等,很多人记忆犹新。这些公认的深度报道当时影响面大,过后影响时间长,很难和传统意义上被视为“易碎品”的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2019,(1):88-100
本文采用知识社会学的研究路径,运用各类文献材料考察了起源于美国的调查性报道导入中国的历史过程,关注这一过程中观念、实践与话语的互动机制。研究发现,自八十年代初期至九十年代初期,调查性报道观念经过语言转换被收编到中国政治文化的语境之中,但并未被中国新闻业界和学界的主流所接纳。这一时期中国新闻业开展了一系列颇具影响的调查性报道实践,这些实践大都在舆论监督与深度报道的话语之下展开,调查性报道的独立话语尚未形成,记者也未能以调查性报道的规范性要求来反思自身行为。九十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新闻调查》等调查性电视节目的创办以及《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等报刊向深度调查报道转型,中国新闻界的调查性报道实践日趋活跃,关于调查性报道的话语意识逐渐形成。从事调查性报道的记者联系日益密切,借助共同体的话语建构,调查性报道的实践经验被提炼成公共知识得以传承和扩散,最终使得调查性报道观念在中国落地生根,助推了中国新闻业的专业化转型。  相似文献   

16.
调查性报道是一种重要的深度报道方式。它发端于1972年《华盛顿邮报》记者关于“水门事件”的报道。西方新闻界习惯将调查性报道与揭露、曝光划等号,如美同新闻学者罗伯特·格瑞斯认为,调查性报道一般是报道某些人或某个组织企图掩盖的新闻。  相似文献   

17.
城市台的节目要过好节、过好年,必须从城市台实际出发,在本土资源上做足、做好文章。首先,在本土新闻资源上做"连动"。第一,将平时和节假日的节目有机结合起来,进行连续报道。2007年国庆长假前一天,我们在新闻栏目《今晚60分》中推出"节日  相似文献   

18.
《都市条形码》是云南电视台以报道昆明市社会新闻民生新闻为主要内容的新闻节目,每天一期,每期50分钟。节目样式可细分为常规新闻事件报道、新闻事件或现象调查分析、新闻事件追踪报道、新闻人物特写、新闻人物访谈、新闻评论及观众互动等样式。节目强调所报道的新闻以反映民意、传递民情、展现普通民众与社会的关系为主要内容,既强调媒体作为社会公器所天然具备的工具属性,又能够满足民众的信息及至生活需求。由于这档节目信息量大,时效性强,急稿多,有时在直播过程中还有不停有稿件发布,这对于播音员的配音备稿技巧和水平要求较高。那么对于《都市条形码》这样的民生新闻如何进行备稿呢?  相似文献   

19.
电视调查性报道的本土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琳 《声屏世界》2004,(5):11-13
在电视深度报道的节目形态中,调查性报道可以说是倍受电视新闻工作者推崇的一种节目形态。作为中国电视业龙头老大的中央电视台在陆续推出力作《东方时空》《焦点访谈》之后,又在1996年的5月17日推出了一档以“调查”命名的重头栏目,也是中国目前新闻专题性节目中时段最长的栏目——《新闻调查》,这个栏目越来越“以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为追求目标”。那么什么是调查性报道,它的含义是什么,它的报道内容及形式究竟有何独特之处?长期以来国内学界和业界都对此存在着争论。  相似文献   

20.
深度报道在20世纪20年代末于美国出现时,指的是解释性报道。记在报道新闻的同时也用事实来解释新闻的意义,反映主观力量。后来,深度报道演化为一种新闻理念和独特的报道要求。从体划分来说,它包括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预测性报道、系列报道、连续报道和组合报道。这些种类繁多的报道形式,已经成为纸质媒介和电子媒介的“常规武器”。尤其对于主流报纸来说,深度报道的分量和比重越来越占优势。仅以解释性报道为例,在美国,“一些名的大报,像《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等,解释性报道占了70%以上的版面”,“而西方其他国家,英国、法国、日本,一般都占据50%左右的版面。”(1)再如调查性报道,以“揭丑”称,在美国影响甚大,尼克松政府的水门事件、里根政府的伊朗门事件、克林顿的拉链门事件、小布什政府的情报门事件,都是调查性报道的杰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