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布宁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写作小说起,到十月革命后移居异域止,其间其小说的最基本的主题是“乡村”。这些作品展现了俄国农村日益萧条、农民日益贫困的景况,通过大量农民个体解剖整个俄罗斯民族的灵魂;反映了“贵族窝”的没落、衰亡,描写了贵族地主们的堕落、灭亡;也揭示了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农村阶级关系的新变动。这些作品贯穿着人道主义主旋律。作家主要不在于揭露现实,而在于伤时怀旧。  相似文献   

2.
为人们所乐于称道的沈从文作品中的风俗描写其实内部充满了矛盾与紧张。简要梳理进入抗战以后沈从文作品中风俗描写手法的变迁,可见在其背后所隐含的作者之“现代化”理念及城乡关系认知模式方面的诸多矛盾,这些矛盾显示了作者审美理想、社会理想与现实发展之间的种种冲突以及在“现代”观上的进退两难,并成为作者乡土小说创作中断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论阎连科小说中的疾病隐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阎连科是当代著名作家,也是一位多产作家。其作品题材多涉及耙耧山脉为主的农村和以农民军人为主的军营这两个领域,内容上有大量关于疾病和死亡的描写,这些文学意象的背后承栽着作者对于城市、对于权力、对于生命、对于亲情、对于生活的深切的痛苦、恐惧和思索。通过这些揭露生活的苦难、人性的灾难并以此来表达一种对人性的反思和批判,向人们展示了独特的文化视域以及作者对人生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4.
也许你可以在尹世林的小说里寻出中国农村历史演进的足迹,也许你可以在小说所描绘的鲁北平原、黄河故道的蒲苇丛、松树林里体味出诗情画意。但是,当我反复读过这些虽谈泊却幽远,虽平易都深沉的经意之作的时候,我却在作品为我们构筑的农村生活的表象世界后面,看到了作者对他所挚爱的农村亲人的生存境况的一种深刻揭示。这种揭示只有那些他自己生命、生活的根深深扎在农村的泥土里的人才能够做到。尹世林做到了,因为他的根在农村。农村,农民,农村人的生活,农民的性格——总之,农民的生存境况,是《野水》这部集子所描写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秦兆阳50年代短篇小说创作的实绩,是他成为当代著名小说家的重要标志。《幸福》和《农村散记》是作者现实主义创作的认真实践,亦是“笔下流情’之路”的硕果。他抒写的是“最丰富、最美、最有诗意”的农村,塑造的是丰富多彩的北方农民形象。他善于从作品人物“现实关系”的层面上赋予人物形象以深刻的社会意义和美学意义;巧妙捕捉人物的“最动人”处来强化人物形象的艺术魅力;重视人物情感世界的描写,使作品增加了“情感深度”。明朗、热烈、纯朴、亲切,是此类短篇小说的艺术风格。作者这一时期的创作亦有永恒的遗憾,那就是缺乏深刻的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6.
《社戏》是鲁迅先生上世纪二十年代写的一篇反映自己童年生活的小说。无论是从鲁迅先生创作这篇作品的时代,还是作品所描写的时代,当时旧中国农村正处于贫困和动乱境地,农民生活充满悲惨和不幸。但是我们拿《社戏》和鲁迅的其它一些描写农村生活的作品比较,我们发现《社戏》所反映的农村,既没有《阿Q正传》中那种阶级斗争日趋尖锐和动荡不安的气氛,也没有《故乡》中那种农村经济日趋破产的景象,更没有《祝福》中那种难以避免凄厉的悲剧。《社戏》中写的平桥村生活显得宁静美好,整个作品带有一种牧歌的情调。小说表现的是作者儿时在平桥村一段美好生活,歌颂了以六一公公为代表的农民和以双喜为代表的少年们身上那种淳朴善良、热情好客、聪明能干的好品质.  相似文献   

7.
农民形象并不是契诃夫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在他的许多早期作品中农民形象都是以片断形式出现的。在作品中契诃夫并没有对农民的苦难命运展开激烈的讨论和抨击,而只是真实地描写了农民生活的某些方面,却揭示了社会现实的残酷。  相似文献   

8.
《社戏》是鲁迅先生上世纪二十年代写的一篇反映自己童年生活的小说。无论是从鲁迅先生创作这篇作品的时代,还是作品所描写的时代,当时旧中国农村正处于贫困和动乱境地,农民生活充满悲惨和不幸。但是我们拿《社戏》和鲁迅的其它一些描写农村生活的作品比较,我们发现  相似文献   

9.
鲁迅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擅长描写普通劳动农民的作家,他在小说中第一次塑造了众多的普通劳动农民的典型形象。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不少作家也写过农民,但多半不是普通的劳动农民;有不少作品也塑造出农民的典型形象,但多半不是普通劳动农民的形象。《水浒》是著名的描写农民起义的小说,但出现在作品中的农民英雄,先后都脱离了农村,不再从事农业  相似文献   

10.
描写是指作者用富于形象性和表现力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景物及其形态、特征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高尔基说过:“艺术的作品不是叙述,而是用形象、图画来描写现实。”  相似文献   

11.
《商洛学院学报》2015,(3):17-20
《古炉》是贾平凹描写"文革"时期陕西农村生活的一部小说。作品塑造了出身卑微、相貌丑陋、内心善良、受人歧视的狗尿苔形象。他是政治上的"中间人物",审美上的"畸形人物",也是人性善的体现者,还是作者"文革"时处境和心灵的写照。作品通过狗尿苔形象不仅真实地呈现了"文革"时期的社会现实,表现了人性在"阶级斗争"中被扭出的情形,而且隐含了作者淡泊自守、不事张扬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位从乡村中走出的、自称是农民的作家,贾平凹眼中的都市有着乡村的风景,他描写的都市人也大都是从农村中走到都市中的谋生者。从这些人身上,体现着作者对都市文明的、独特的审视与批判,也体现了作者对转型期中国城乡文明发展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3.
田园诗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范成大晚年的《四时田园杂兴》是作者的经典之作,也使中国古代田园诗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全诗描写了农村秀美的风光和丰富的风土人情。既展现了农村生活的喜与乐,也深刻揭示了旧社会中农民的悲苦生活。通过诗人对农民生活喜乐与悲苦的描写,本文旨在于去探究诗人对农民及农村生活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4.
在蒲松龄《聊斋志异》的近玉百篇作品中,描写爱情、婚姻篇章约占四分之一.这些作品中,既 有作者对封建婚姻弊端的无情揭露,也有因无法消除这种弊端而对现实婚姻进行的理想化设计.本 文从父母、正妻、  妾时待婚姻的态度入手,对蒲松龄理想化的婚姻设计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5.
五四时期,在文学作品中开始出现城乡劳动者,但多数作者注意的仍不是工人和农民,而是知识分子。鲁迅则采取了与此不同的态度,开拓更有新意的题材。鲁迅是熟悉农村社会,了解农民生活的伟大作家。农民问题是鲁迅注意的中心,描写农民的作品在鲁迅的小说里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这和鲁迅作为革命民主主义作家的地位正相适应。农民问题是当时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而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就其本质来说是  相似文献   

16.
《农民》是巴尔扎克后期的重要小说之一,无论从思想性或艺术性来说,都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作者在《献词》中说:“这部小说是我下了决心要写出来的作品中最重要的一种。八年以来,我多少次辍笔,又有多少次再执笔写这部书。”可见作者创作之艰巨和用心之良苦,《农民》显然是他的力作之一。从题材来看,这篇作品已不象他早期作品那样,往往描写的是家庭内部矛盾冲突,而是描写了一场你死我活、短兵相接的阶级斗争。无论  相似文献   

17.
余华是先锋文学作家中的佼佼者,他的作品体现了深沉的人文主义的思想。以《活着》为例,《活着》中余华用描写多次死亡的事件写活着的不易,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在作品中余华不流露出对这场人生苦难的同情,用的"零度"笔调客观地描写福贵一家人的各个人的死亡,展现了作者对中国式农民的隐忍的钦佩、对活着本身的崇敬,也体现了作者对中国农民的深沉关怀。  相似文献   

18.
李复安 《语文知识》2003,(11):10-11
一、鲁迅、李箕永的《故乡》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写于1921年,同年5月发表于《新青年》杂志上。作品塑造了闰土这位被压榨得干枯、麻木的中国农民典型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农村经济凋弊、农民生活困苦不堪的历史现实,表达了作者对农民苦难生活的深切同情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社会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19.
朱冰 《文教资料》2007,(10):93-94
《社戏》与《秦腔》虽然都描写了戏,但文中对于环境和“礼、偷”细节上的描写似而不同,二部作品中的这些审美对象反映出作者审美内在尺度相似与差异。  相似文献   

20.
迄今为止,比较分析茅盾和洪深两部农村三部曲的文章还很少见。其体裁虽然不同,但都选择了同一时期的江南农村,描绘了一幅农村破产图,再现了农民的精神面貌,塑造了一批农民形象。在这些方面,它们各有侧重,优劣不一,其原因在于作者的生活基础和艺术修养不同。对此,本文作了较详细的具体分析,此外,本文还特别指出:1.以往的论者在论述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在资本主义入侵下破产衰败时,只一味地抨击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掠夺,而忽略了封建经济必然没落于二十世纪的历史趋势,从而不由自主地流露出对小农经济的留恋。有鉴于此,本文对两部农村三部曲的思想内涵作了新的概括。2.否认洪深的作品渲染了农民消极情绪的说法,认为他的描写在今天仍能促人深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