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物权的绝对性或相对性的争议,妨碍当前扭转贫富差距悬殊的收入分配改革。将物权按状态结构分解为静态物权和动态物权,前者是绝对性物权,后者是相对性物权,两者既对立又统一。其对立统一的法理辨析,是在收入分配改革中认识和处理存量财富与流量收入关系的钥匙。已明确归属权的存量财富是一种绝对支配权,扩大贫富差距的根源是物权动态行使中的流量收入,改革的重点对象是依法规制影响流量收入的权力配置,特别是防止一些不公平收入由少数人占有而让其他人承担成本。为此,以民主政治的力量构建规制收入分配格局的法律制度,尤其应加强社会立法。  相似文献   

2.
物权法中的添附制度作为取得所有权的方法,被普遍认为对增进财富、提高效率、促进物尽其用、减少交易成本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其对物权的消极影响不可小觑,破坏了《物权法》所确立的物权排他效力、优先效力、追及效力、物权公示原则以及物权法的立法目的。现有物权请求权并不能有效补正添附行为对物权造成的消极影响,故应对相关理论及适用规则予以甄别和补正,以体现对物权人的特殊保护。  相似文献   

3.
物权行为是我国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基于物权行为客观存在的立场,概念之于体系的基石作用,从物权行为、物权行为分离原则、物权行为抽象原则三个概念入手,分析物权行为理论的内部层次关系,试图厘清概念,梳理体系并且给出物权行为制度的全貌,避免因为断章取义或以偏概全带来的误解。同时本文指出不采纳物权行为抽象原则的物权行为制度也可成立。  相似文献   

4.
司金虎 《培训与研究》2007,24(1):70-71,89
本文通过分析物权、债权客体的不同,质疑物权优先于债权,并指出所谓的物权之间的优先效力,其实是先成立的物权优先于后成立的物权,在其中起作用的是时间因素,而不是物权的优先性因素。因此,我们应更新观念,抛弃传统的物权优先效力理论。  相似文献   

5.
物权习惯法作为保证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秩序稳定的民族习惯的一个部分,也是物权人在行使物权的过程中免除他人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一种保障性规范。物权习惯法通过大量不成文的规定可以引导少数民族人民应当从事或是禁止何种行为,这体现在物权习惯法具有法的一般作用,主要是指引、评价、教育、预测、强制人们进行财产的流转即物权变动行为。我国对少数民族习惯法的调查始于建国初期,其涉及我国各民族的物权习惯法,譬如所有权、使用权、租佃等内容,但至今无论在物权立法还是司法领域,少数民族地区物权习惯法的内容还存在诸多的问题,这对物权习惯法实际作用的发挥产生阻碍。于此,对我国当下物权习惯法的系列法律问题有必要深一步地进行研究,首先对我国物权习惯法的基本理论和缘由进行阐述,其次对我国物权习惯法的现状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当下物权习惯法的系列问题和相关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6.
一、物权公示原则(一)物权公示原则的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以下简称《物权法》)第6条规定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应当依照法律规定登记。动产物权的设立和转让,应当依照法律规定交付。这就是物权法公示原则的内涵。物权公示原则,是指物权的变动  相似文献   

7.
为了有效地保护私人物权及其行使,必须制裁侵犯私人物权行为。首先,应明确侵犯私人物权行为的特征、构成和种类.其次,必须明确侵犯私人物权行为的法律责任的概念、种类及追究程序。要合法正确、及时地追究侵犯私人物权行为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8.
现行法律并未明确无居民海岛使用权性质,导致实践和理论困惑。无居民海岛使用权物权化有利于保护使用权人的合法权益、完善我国物权体系、优化无居民海岛资源配置。在物权法定原则的缓和理论下,无居民海岛使用权物权化具备理论基础,无居民海岛使用权既具有物权及用益物权共性,又有其独特个性,宜将其定性为一种新型用益物权。  相似文献   

9.
物权行为及其无因性是物权与债权二元划分的支撑。物权变动的"双重要件"要求物权合意与公示行为得同时具备,方可产生物权变动的效果。物权行为的成立和生效可参照民法总则关于法律行为的规定,但适用规则中亦存有诸多重大的差别,特别表现在无效的物权行为、可撤销的物权行为和效力待定的物权行为中。物权行为的无因性是分离原则逻辑推导的必然结果,由于无因性的本身存有的缺陷,所以有必要对其进行小范围的突破。整个物权行为理论在具体案例中应用的价值与善意取得亦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0.
刘亚坤 《红领巾》2004,(2):92-94
物权法定主义原则,指物权的种类和内容由法律统一确定,而不是根据当事人的意思自由地决定.物权法定主义原则在完善物权体系、维护当事人物权利益、降低交易成本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新的物权类型不断出现,物权法定主义原则的局限性也日益显现,但该原则在今天仍具有重大意义,在我国的物权立法中仍有采用的必要.  相似文献   

11.
物权变动模式研究的是物权的变动需要哪些构成要件的问题。理论界最常见的三种物权变动模式为:物权形式主义模式、债权意思主义模式和债权形式主义模式。中国的物权法理论深受这三种物权变动模式理论的影响,因此要对中国的物权变动理论进行研究,对这三种物权变动模式理论的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基于保障意志自由、完善民法体系、更大范围解释物权变动现象等理由,应该承认我国立法上采取了独立的物权行为。在这一背景下,登记不仅仅是不动产物权变动的生效要件,而且是包含物权合意的物权行为的生效要件,是一事实行为。  相似文献   

13.
债权形式主义物权变动模式否认物权合意的存在,在理论上无法自圆其说,也无法为司法实践提供有力的支撑。在不动产借名买卖中,物权合意与债权合意出现分离,物权合意的存在具有必要性;对比传统物权形式主义模式与瑞士法上的物权变动模式,物权合意的表现形式,得以债权合同或关联合同为主载体,以其他证明真实物权合意的证据为辅载体,不必过于拘泥,但不应存在于登记之中。不动产买卖合同的物权变动须依靠物权合意以及法定形式始能完成,物权合意与形式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4.
物权公示的对象是物权的归属状况,而不是物权的变动。这是由物权特性的客观要求所决定的,物权公示是对物权归属状况的展示,且该展示是一种常态的表征。物权公示的价值是保护物权(所有权)静的安全,保护动的安全是其中的组成部分,保护静的安全才是其最主要或最终的目的。在我国立法模式下,物权的公示是确定物权归属的条件,并由此"定分止争"。物权公示的基本效力,表现为确认物权的归属状况,其他效力都是由此派生的。赋予公示以公信力,是对公示效力的强化。  相似文献   

15.
物权制度总是以某种所有制为基础的,所有制基础不同,物权制度也就不同。我国的物权制度的构建离不开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一基础。在公有制的影响下,我国物权制度的构建要求做到:承认并尊重国家与集体的独特的物权主体地位、严格区分公有物与私有物、强调物权的社会义务、实行虚有所有权与实际使用权制度、贯彻公私财产平等保护原则等。  相似文献   

16.
物权排他效力的内容或表现形式究竟为何,一直存在争议。本文从我国《物权法》的内容出发,分析我国现代社会的物权并存状况.进而提出对物权排他效力的理解。物权排他效力是指物权人保障其权利处在圆满状态和得以正常行使的法律保障力.物权的排他主要是指物权的圆满状态和正常行使之时排除他人意志或者行为的介入,不论是否为善意。其与物权的支配效力一样,同为物权区别于债权的标志之一,为物权的基本效力,为物权独立效力之一。  相似文献   

17.
中国民法法典化进程中很重要的立法是物权法,物权法中极其重要的一项制度就是物权变动制度。由于世界各国立法对物权变动模式选择之多元化,围绕我国物权立法之物权变动价值取向问题,学术界存在激烈的争论。借用比较的分析方法,对学术界公认的物权变动两大价值——安全与效率进行定位,并以此为切入点检讨了世界范围内的四种物权变动立法模式:意思主义、债权形式主义、物权形式主义、折中主义。希望有助于我国物权法律制度之完善。  相似文献   

18.
保护物权是我国各个法律部门的共同任务,同刑法等其他部门法相比,民法对物权的保护更为直接,具有回复物权或给物权人所受损害以经济补偿的作用,民法对物权保护的方法分为物权方法和债权方法,且物权方法优于债权方法。  相似文献   

19.
大陆法系物权法中,物权法定一直占据优势地位,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新型权益的频繁出现,物权法定主义逐渐体现出不适应性。本文从物权法定主义的起源、理论基础以及功能利弊等角度,对物权法定主义进行一次反思,提出从物权、债权同等对待入手,解决其存在弊端的主张。  相似文献   

20.
物权新论     
对传统物权、知识产权和人身权进行哲学上的抽象,提出新物权──对限定在法定范围内的一种具有客观存在性质的管领和支配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民事权利。由此可将传统物权、知识产权和人身权统一在新物权体系下。新物权具有抽象性,法定性,救济手段多样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