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留学生》2013,(6):5-5
【光明日报】日前,欧美同学会留苏分会商会会长周立群在中国海归发展与建言献策座谈会上,针对十八大以后的海归人才政策如何进一步创新与突破问题指出,应制定更加科学的机制,确保海归人才政策的实用性、统一性和延续性。海外高端人才要引进来,更要让他们留下来。  相似文献   

2.
张哓青 《留学生》2013,(11):31-31
我在美国波士顿待了21年,是在第一线工作的,这么多年来,我知道海归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怎样利用海外的人才库,真正发挥这批人的作用,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改革开放以后,北大、清华、交大、复旦等到海外留学的人,可谓20年来一锅端,全在美国。  相似文献   

3.
《出国与就业》2008,(2):55-57
根据最近慧博研究院发布的一份2007中国海归人才生存调查报告,对目前海归的构成、特点以及企业对海归的认可度等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近半企业对海归满意,而独资企业对七成海归不满意。录用海归的企业认为海归的不足之处最为突出的是缺乏务实精神,而这严重制约着海归人才的职业发展。再加上越来越多的海归因为在国外留学生活的时间越来越短,导致海外工作经验  相似文献   

4.
《出国与就业》2008,(6):52-55
随着中国国际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和中国机会凸显,"海归"回国创业与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海归"正愈来愈显示出一些带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趋势。了解这些趋势与特点,对于"海归"自身发展和广大关心"海归"的社会各界了解"海归"群体都有很积极的意义。趋势一 "海归"大批回归高潮的到来  相似文献   

5.
《留学生》2011,(8):11-11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海归”回到中国寻找发展机会.海归收入满意度问题广受关注。中国首份《海归就业力度调查》结果显示.近五成海归的薪酬在5000元以内,其中近三成处于“小白领”水平,  相似文献   

6.
熊丙奇 《上海教育》2013,(33):69-69
日前,《中国海归发展报告(2013)》国际人才蓝皮书发布,2012年中国留学回国人员同比增长46.56%,被称为“史上最大海归潮”。调查还显示,“海归”的含金量在缩,77.5%的海归都表示实际薪资比理想薪资低,仅1.8%的海归表示实际薪资高于自己的期望值。蓝皮书还指出,海归收回留学成本的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7.
人才是创新驱动的引领力量,是转型升级的核心支撑。100多年来,中国海归的命运与时代交织辉映,近代以来,无数海归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浓墨篇章。而今,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海归们一边继承着中国海归群体的光荣传统和历史担当,一边又带着新的梦想,去勇敢地承担他们在新时期的新使命。  相似文献   

8.
李成 《留学生》2010,(12):10-10
海归在中国智库中的关键角色,尤其是在经济议题和外交事务领域,是非常重要的。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已经成为中国最有影响的智库之家。  相似文献   

9.
萧杨 《留学生》2013,(12):1-1
对于中国海归人才来说,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 为何是最坏的时代?因为随着海归人数的不断增加,今日海归所面临的竞争压力,远超他们的前辈改革开放以前,包括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海归数量非常少。2000年左右,每年回国的海归大约只有两万人、但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每年回国海归是27万人,而在出去的40多万人里,很多人未来也可能回归.海归人数的增加,让昔日的“抡手货”不再那么吃香,近年来频频出现的“海归”变“海待”,就是最好的证明.  相似文献   

10.
海外留学人员归国创业正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江苏常州在这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通过对近年来常州海归创业工作的全面了解和总结以及对15家海归创业企业的实地走访,总结了海归创业的不同类型以及他们创业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了积极建议。  相似文献   

11.
《留学生》2014,(5):5-5
【留留学】日前,作为深度研究中国国际人才和海归问题的中国国际化智库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和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中国海归发展报告《2013)国际人才蓝皮书》,详细披露了中国海归选择回国的原因。调查显示,9成留学生选择归国工作,主因是“恋家”。出国费用不低,使得出国深造成本短期难以“赚回本”,但海归们依旧喊值。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江苏对于海归创业政策扶植力度较高,成为第二大海归创业的钟情地。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江苏省属普通高校利用契机积极引进海归人才,人才引进工作具有跨越式增长、年轻化、持续引进、资源配置倾斜等特点,影响人才优化配置、本土人才发展、绩效改革公平和教学成效。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到海归人才培养现状与个人发展要求,建议从人才引进规划、内在价值观培养、人才发展策略和具体培养对策等四个角度系统解决海归人才引进和培养问题。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的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一流的人才?中国教育到底哪里出问题了?曾经,我在中国科技大学做过改革,尝试改革教育方法、教育体制,甚至引进海归人才,可是种种尝试效果都不甚明显,临到退休时我才发现,真正需要改革的是我们的管理体制——学校  相似文献   

14.
宋蓓蓓 《留学生》2010,(3):22-23
近年来,中国政府制定了多项吸引海外.留学生尤其是高层次海外人才归国的相关政策,对于引进各领域高层次海外人才为国服务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对于中国160万留学大军只有50万人才回流来说,仍显得远远不够。怎样使国家吸引海归的政策更为开放兼容,并取得更好的实效.我们特邀请海归政策研究领域专家、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学长就相关问题进行访谈。  相似文献   

15.
《留学生》2013,(2):13-13
现在的海归,不管是就业还是创业,都可以在不断奋斗向上的过程中,学习和提升自己,最终获得自身的满足感,这也是一种重要的成功。不过,现在的海归和当年的海归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是一个大形势。目前海归的人数和以前海归的人数相比,有很大增加。在大量海归返回祖国寻找工作的时候,就可能会面临不同于以往的形势和环境。我认为有三点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6.
李天伦 《留学生》2011,(2):41-42
并不是每个海归创业都能成功,根据中国社科院《2009年中国人才发展报告》,海归创办的企业明显存在“三三现象”:大约1/3能有较大发展,1/3勉强维持生存,1/3处于破产或半破产状态。  相似文献   

17.
《留学生》2012,(10):19-19
我在美国待了20多年,回国后在神华集团资助下创办了低碳能源研究所,现在我的团队里有20多名“千人计划”专家,还有其他60多名海归。我在“干人计划”答辩的时候,连中文打字都不会。我是做能源环境的,当时打了一个题目是,“让中国的天更蓝,水更清就是我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8.
经过一番可以说是部分媒体几乎连篇累牍的轰炸式的“渲染”之后,关于“‘海归’变‘海待’”的报道以及有关“海归”与“海待”问题的探讨或者争论,目前进入了平静期。但是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和造成的社会舆论似乎一度让有些人对“海归”失去信心,“海归”的形象和在中国社会中的分量也似乎大打折扣。那么,“海归”在中国社会和人们心目中的分量真的下降了吗?“海归”在中国的未来又将如何?……结合这些问题,本文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海归人才携带具有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或商业模式回国,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推动因素,也成为中国创新的重要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20.
杨宝峰 《教育》2013,(8):37-38
百年前,中国学子就发出"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声音。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留学生回归故里,当中国人开始用形象的语言将"海外留学归国人员"称为"海归"时,预示着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教育》旬刊于2013年2月策划"海归校长"专题,遂引起众多高等院校的关注和支持,有读者希望能够看到更多"海归人才"的不凡经历。故此,本刊将继续推出"海归校长"专题,请更多的"海归人才"把自己的经历和经验与时代分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