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官渡之战是关系袁曹双方决定胜负的一场大战,在这场战争中袁绍兵多势众,是进攻的一方;曹操兵少势弱,是防御的一方。战争的结果,曹操成为胜利者,奠定了他统一北方的基础,袁绍是失败者,导致了袁氏集团走向崩溃。现将这场战争的前后经过叙述如下。一、双方之战略建安四年(199年)春天,袁绍灭了幽州的公孙瓒之后,据有冀、青、幽、并四州之地,占地最广,有众数十万,“骄心转盛”。袁绍企图借消灭公孙瓒的余威乘机消灭曹操,统一中原,建霸王之业。于是他挑选精兵十万,骑万匹,准备进攻许都,消灭曹操。  相似文献   

2.
学会宽容     
公元200年,官渡之战,曹操以7万的兵力,击败袁绍大军70万,在获得的战利品中发现了一束信札,竟全是战前曹操手下的文臣武将暗通袁绍的书信。怎么办?有人建议:“可以逐一点对姓名,予以砍头。”曹操笑了笑说:“当时袁绍势力强大,我尚不能自保,他们这样做也在情理之中,何必去深究呢?”遂命手下人把这些书信全部烧掉,还下令以后不再谈论这件事。官渡之战,曹操能够击败袁绍的因素有很多,但曹操的宽容大度又何尝不是重要的一点呢?在得胜的情况下,曹操焚书,对文臣武将的过错既往不咎,更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曹操的博大胸怀。试想那些与袁绍暗通书信的人怎…  相似文献   

3.
公元二○○年,曹操同袁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县东北)展开了一场决定存亡的决战。曹操“以至弱当至强”,一举歼灭了袁绍屯营东西十余里的十数万大军,“威震天下”。曹操在官渡大败袁绍,给了这个中原最大的分裂割据势力以致命的打击,为后来统一北方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官渡之战的曹胜袁败不是偶然的,是曹袁双方推行儒法两条不同的军事路线的必然结果,是曹操执行法家军事路线的伟大胜利。  相似文献   

4.
郭嘉是汉末至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他跟随曹操11年,转战南北,出谋划策,多次取得胜利,在曹操统一北方的活动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郭嘉少年时就有远大志向,为施展自己的才华,郭嘉首先投奔袁绍。袁绍在当时北方军阀中势力最大,他占有广阔的地域,兵多将广,再加上门生故吏遍天下,霸业似可成就。但郭嘉和袁绍共事后,发现他原来是一位无能之辈,于是又离开了袁绍投奔曹操。曹操十分欣赏郭嘉的才能,说“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郭嘉也十分敬佩曹操,他说:“真吾主也。”在曹操的谋士中,郭嘉是最年轻的,但却深得曹操的…  相似文献   

5.
时宗峰 《辽宁教育》2013,(7X):85-85
<正>历史上,许劭称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但我认为,曹操的用人之道对班主任管理工作也有借鉴意义。一、宽以待人袁绍军队大败的时候,曹操的部队在袁绍的图书中捡出书信一束,都是曹操的下属与袁绍私通,图谋反叛的信。这时有人提议按信中人名一一核对,把这些人全杀掉。曹操却拒绝了这个意见,并且说:"当绍之强旅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遂即命人把这个"黑名单"付之一炬,不再追问。曹操这样做无非是为了稳定军心,这一点同  相似文献   

6.
曹操(155—220)《步出更门行》是乐府诗的一个旧名,又名《陇西行》,属乐府《相合歌·瑟调曲》,写于建安十二年(207),是行军途中触景生情、慷慨抒怀的作品.全诗前有“艳”辞,散文形式,是乐曲的前奏,通称引子、序曲,以下分《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四“解(相当于章),可以看作相对独立的四首四言诗.本文介绍首尾两首.有必要先说说它的背景.建安十年(205),曹操消灭了袁绍(?—202)之子袁谭,袁绍另二子袁尚、袁熙逃奔到辽西乌桓.乌桓,也作乌丸,是北方少数民族东胡的一支,当时还处于奴隶制社会.在袁绍未破时,由于袁绍对乌桓采取不抵抗政策,致使乌桓的奴隶主曾“承(乘)天下乱,破幽州,略(掠)有汉民合十余万户”,把中原人民掠去做奴隶,给人民带  相似文献   

7.
《温酒斩华雄》出自《三国演义》第五回,当时的形势是:十七镇诸侯组成的联合讨伐董卓大军,兵进汜水关,遭遇到董卓虎将华雄的阻击。交战后,华雄连斩了联军方面的四员大将,形势十分急迫。盟主袁绍召集诸侯首领开会商讨对策,诸侯首领个个吓得心惊肉跳,“众皆失色”,华雄有如此大的威慑力量,已在读者中留下难忘的印象。正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在联军中还没有地位的关羽站出来主动请求出战,关羽这一突如其来的举动,引起了诸侯首领的争议。袁绍、袁术兄弟以蔑视的态度不同意关羽出战。曹操却为关羽辩解,并斟一杯热酒让关羽饮了壮威。关羽酒不喝,提刀上马出战。在一杯热酒“尚有余温”的短暂时间里,关羽已斩了华雄,将华雄的头提回中军帐里,掷于众诸侯面前。  相似文献   

8.
论三国     
三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自古以来人们多有评价,但都因时代的、历史的局限性而未能把三国时期错综复杂的历史关系阐述明白。下面我就以现代人的眼光来阐明我自己的观点。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再加上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各方诸侯也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势力不断强大,形成割据纷争的局面。当时诸侯当中,以曹操和袁绍势力最大。曹操采用袁绍谋士许攸的建议,打败了袁绍,统一了北方,又“挟天子令诸侯”,为后来魏国的强大奠定了基础。但魏之灭亡也是源于曹操的:①曹操不能以民为贵。孟子说过“民为贵,社稷次…  相似文献   

9.
问题解答     
问:官渡之战曹胜袁败的原因如何? 答:官渡之战,发生于汉献帝建安三年(公元200 年),是曹操、袁绍两个地主阶级军事政治集团之问的一次决战。战后,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魏国的基础。这次战争中曹胜袁败的原因,我们可先从双方政治经济的实际情况来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不要想当然     
东汉末年,曹操打败了袁绍,攻下邺城。曹丕在袁绍家中看见袁绍的儿媳十分貌美,欲娶为妻。其父曹操遂其愿。孔融对此不满,便写了一封信给曹操。信中说:"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曹操不明其义,问孔融事出何典。孔融回答说:"以今度之,想当然耳。"后人便用"想  相似文献   

11.
憨陀 《高中生》2013,(13):21
《三国演义》看来看去可看出一个字:容。三国鼎立,曹魏势力最大,何也?曹操下求贤令说: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土,未必能有行也。土有偏短,庸可废乎?非常明确地提出求才不可苛求全才的观点。张辽、徐晃等原来为叛将,到曹营后受到重用,列为名将。曹操官渡大败袁绍以后,得到了不少下属暗结袁绍的书信,曹操看都不看,下令一把火全部烧掉,并为  相似文献   

12.
〔说明〕《让县自明本志令》又名《述志令》,见《三国志·武帝记》裴松之所引《魏武故事》。写于建安十五年(公元二一○年)。是反映曹操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章。曹操“兴举义兵”诛董卓、除袁术、破袁绍、平刘表,转战二、三十年,消灭了淮河以北大大小小的豪强分裂势力,统一了北方。这是符合历史潮流和当时人民  相似文献   

13.
官渡之战     
秋雯 《小朋友》2004,(1):2004
曹操的势力越来越大,袁绍决心消灭他。袁绍集中了十万精兵,向许都进发。曹操的部下听说了,都十分害怕。曹操却根本不把他放在心上,说:“我知道袁绍这个人,他志向高大,却外强中干。”果然,袁绍的人马还没到官渡,就被曹操用计打败了两次,损失了两员大将。袁绍吃了大亏,但并不甘心失败。于是,袁绍和曹军又在官渡发生了激战。曹操败退,回到军营坚守。袁绍就在曹营外垒起土山,筑起高台,在高台上向曹营射箭。曹操就造出霹雳车,把十几斤重的石头射向袁军,把高台砸烂。袁绍又挖地道通向曹营,曹操让士兵在营前挖一条又长又深的水渠,阻断地道出口。双…  相似文献   

14.
26.《勾践灭吴》:“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课本第一○四页注:“这句说,把双方拼死的人计算,共一万人.倘您准许和好,那这一万人就可以伺候您.事,服侍.”[案]“事”,一般是当“服侍”讲,但这里用的是外交辞令,实际是“交战”的意思.“事君”,就是“与您交战”,并不是“伺候您”.上文说“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孥,沈金玉于江”,假设吴国不许越国求和的情景——愿意牺牲一切.  相似文献   

15.
各家通史和魏晋断代史对曹操屯田积谷为其统一北方战争提供了充足的军粮着墨较多,而对如何把大批军粮源源不断地运到战争前线却很少详究。本文试就曹操在统一北方战争中修凿的几条运河作点阐述,以供大家参考。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与袁绍对峙十个月,军队的食用靠陆运供给。《三国志·魏志·任峻传》载:“官渡之战,太祖使峻典军器粮运。贼数寇钞,绝粮道,乃使千乘为一部,十道方行,为复阵以营之,贼不敢近。”用这样的办法运输,费人多,效率低。因此到战役后期,曹方军粮遂呈危机状态。  相似文献   

16.
官渡之战,是曹、袁争霸之战,曹操以其多谋善断,从侧攻到正面攻击,最后围而歼之,彻底推毁了袁家军。这在历史上是一场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曹袁两军在官渡摆开阵势时,强弱悬殊:袁绍有大军70:百,东西南北,周围安营,连络90余里,曹操则只有7万。曹军正面迎战不利,只能死守,袁军屡攻经月不下。因军力渐乏,粮草不继,曹操意欲退军,乃致书留守许昌的荀彧  相似文献   

17.
曹操《蒿里行》“刻玺于北方”补证卜文柏《天津师大学报》1993年第5期顾农同志《曹操〈薤露行〉〈蒿里行〉新诠》,是一篇以史证诗的力作,有助于对曹操这两篇传世名作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唯其中关于《蒿里行》之“刻玺于北方”一句,作者更正确指出此乃指袁绍而言,...  相似文献   

18.
我读书 ,很注重作者的“信手一笔”。所谓“信手一笔” ,就是指作者在行文中把正事谈清楚之后 ,似有意似无意地点缀上一两句“闲话”。莫小看这样的“闲话” ,作者的知识水平、情趣俗雅、文墨功力往往都闪露出来了。譬如说《三国演义》第三回 ,写袁绍、曹操率兵进宫诛杀宦官 ,写完将宦官“不分大小 ,尽皆诛绝”之后 ,作者信手写道“多有无须者误被杀死”。仅此一句话 ,既表现了作者对宦官体貌特征的熟悉 ,又表现了当时袁绍、曹操的愤怒情态 ,顾不得什么“扩大化”问题。还是《三国演义》 ,第 10 4回写诸葛亮病死 ,蜀人都很感伤。但我觉得作…  相似文献   

19.
《三国演义》中,涉及曹、袁两家的大小战争不知有几多,然决定胜负的一战却是官渡之战,而官渡之战的胜负表面是战将,兵勇的拚杀、撕斗、沙场上的恶战,而内容却是集中表现了曹操、袁绍两位统帅的斗智,是否能知人纳谏、从善,此乃胜败之关键,试看: 当袁绍决定在官渡与曹操一战而决雌雄时,谋士田丰就说绍曰:“曹公善用兵,变  相似文献   

20.
在河南省中牟县城东北五里靠近官渡水的地方,有一个小小的村庄,叫官渡桥村。这里就是一千七百多年前,袁曹官渡之战的古战场遗址。据传现在官渡村的附近还留有当年曹操存放粮草的“草场”和袁绍屯兵的“袁绍岗”。不消说,这些古迹也是由这次战争而得名的。公元200年(汉献帝建安五年)二月,袁绍任命沮(jū居)授为监军,统领十万大军,准备渡河南进,直捣许昌。袁绍把大军集结在黄河北岸的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先派大将颜良进攻白马(今河南滑县),以保障主力渡河。四月,曹操亲自率兵从官渡北上,解救白马之围。他采纳随军谋士苟攸声东击西的作战方案,引兵先到延津(今河南延津北),伪装要渡河进攻袁绍的后方,使袁绍分兵应战;然后再以轻骑部队回袭白马,以攻其不备。袁绍果然中计。曹操急率轻骑兵,以张辽、关羽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