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王国维心目中 ,“古雅”之美就是指“时空之美”。艺术的“时间之美”有两层含义 ,一方面是指艺术作品中的节奏、韵律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家个体生命的存在感 ;另一方面 ,则是这个作品产生的历史感、年龄感。艺术的“空间之美”也有两层含义 ,一方面是指从作品中所体现的“神”“气”的氛围氤氲的“虚无飘渺之域”的审美境界 ,另一方面是指艺术家的修养、风格的高远。前者是生命的存在 ,后者是生命的自由。在艺术中 ,时、空之美的关系是统一而相互转化的。这就是“古雅”的本质 ,也是艺术美、形式美的本质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艺术情感空白美是语文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教育理念。它包括语文教学艺术情感引课空白美、语文教学艺术情感过程空白美以及语文教学艺术情感结课空白美三种类型。“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的原则、适时“嘎然而止”的原则、“融洽师生情感”的原则.是语文教学艺术情感空白美必须遵循的三个原则。  相似文献   

3.
汪蒲宝 《甘肃教育》2008,(15):45-45
一、求“美” 高尔基说过:“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的美产生了言辞的准确清晰和动听。”教学是一门艺术,从某种角度说,语文是教艺术的艺术,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本学科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用“美”的方式激发引导学生发现美、鉴赏美、感悟美、创造美的能力和激情。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4.
“教学美”就是美的艺术在教学上的运用,具有精湛教学艺术的教师是给学生以智慧、以美的享受。笔者认为体育教师的“教学美”包括:心灵美、仪表美、教态美、教学语言美、教法美、示范美、环境美。  相似文献   

5.
《初中生阅读世界》2014,(10):F0002-F0002
唯美主义,主张以艺术的形式美作为绝对美,强调超然于生活的纯粹美,追求形式完美和艺术技巧,他们反抗社会功利哲学、市侩习气和庸俗作风。这里所说的“美”,是指脱离现实的技巧美。所以也将唯美主义称为“耽美主义”或“美的至上主义”.  相似文献   

6.
在王国维心目中,“古雅”之美就是指“时空之美”,艺术的“时间之美”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指艺术作品中的节奏,韵律体现出来的艺术家个体生命的存在感,另一方面,则是这个作品产生的历史感。年龄感,艺术的“空间之美”也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指从作品中所体现的“神”,“气”的氛围氤氲的“虚无飘渺之域”的审美境界,另一方面是指艺术家的修养,风格的高远,前是生命的存在,后是生命的自由,在艺术中,时、空之美的关系是统一而相互转化的,这就是“古雅”的本质,也是艺术美,形式美的本质。  相似文献   

7.
杨珂 《考试周刊》2010,(22):225-225
多声部合唱艺术是声乐艺术的最高形式之一,它具有极丰富的表现力及最广阔的领域。而合唱教学营造了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使其健康成长的美好空间,使学生感到生活的美、和谐的美、艺术的美、健康人格的美;感悟到个人在艺术小舞台乃至社会大舞台中的角色位置:感悟到个人对集体、对生活的责任,其表现在合唱教学中“听”“想”“唱”“情”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教学美小议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美就是生活”,我们是否可以借用一下这位大师的话,即“美也是教育”。教学美就是美的艺术在教学上的运用,具有教学艺术的教师,使学生不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而觉得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9.
教学艺术掌握原则,是指根据教学艺术论的基本原理提出的,可以有效地指导教学艺术的掌握,在教学艺术形成过程中教师应该遵守的一系列要求。这个问题的探讨可以帮助人们很好地掌握教学艺术,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一、立美和审美统一原则 所谓“立美”,就是建立美的形式的实践过程,所谓“审美”,就是认识美之所在或对美的形式的愉悦感受。对教学艺术的追求或创造是立美,在教学艺术中认识美、感受美  相似文献   

10.
尤慧娣 《考试周刊》2023,(10):159-162
舞蹈作为义务教育艺术新增的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方式。但在笔者的调研中发现,当前少儿舞蹈教学存在过度关注技能,忽视审美价值的问题。基于此,文章以少儿舞蹈基本艺术特征为导向,精心优化“肢体美”;精细雕琢“童趣美”;精确体悟“风格美”;精准发掘“情感美”,实现舞蹈教学的精准转变,由此提升学生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助推学生艺术核心素养的形成发展。  相似文献   

11.
综合是艺术课程的核心思想。为发挥审美教育的整体效应,关注人的整体生命、全面发展,我校艺术课在艺术综合性上,在促进学生综合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整合发展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一、艺术门类沟通与交融,促进综合艺术能力的形成 我校毗邻琉璃厂,这是多么好的综合艺术课堂。我带学生到那里观赏美术中的绘画美、雕塑美、工艺美和建筑美,体验中国画的诗、书、画、印的“四绝”之美,并一览象征着“中国”的瓷器,以及北京工艺美术的四大“名旦”:象牙、玉器、法琅、雕漆,以及精美的牌楼建筑、石狮雕塑等。中国艺术的综合之美吸引、感染着同学们。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新的艺术形式———“快闪”,不经意间进入大众视野,并迅速被世人接受。“快闪”是艺术教育中新的艺术形式,为艺术教育注入新鲜的血液,带给人们大众之美与创意之美,令人清新、温暖。  相似文献   

13.
“共赏之美”是舞蹈艺术的需要,是人民给我们定下的值得求索的“目标”。而“今未共赏”又是舞蹈更大跨度的美,是舞蹈艺术又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14.
文艺批评中的“真、善、美”一直作为衡量艺术的标准,“求真”、“求善”、“求美”是所有艺术家追寻的终极目标,真、善、美也是唱法的至高境界,我们以文艺批评的标准来审视“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三种唱法,其实科学的发声方法只有一种,“美声”、“民族”、“通俗”是三种不同的风格,风格的多元化已成为当今艺术发展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5.
“教学是艺术”(夸美纽斯),板书是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结晶。艺术具有美感,艺术的板书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特别是语文板书。所以,一直来语文教师都孜孜不倦地追求富有美感的板书。一、板书为何讲究“美”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语文教师为什么追求板书的美?首先是《大纲》的要求。“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中学生普遍存在求知、求实、求乐、求美的心理。积极引导学生领会美、鉴赏美、评价美、享受美,这是当代语…  相似文献   

16.
郁达夫的小说《迟桂花》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是现代小说中的杰作之一,本文从《迟桂花》创作心态、人物形象、艺术匠心三个方面入手评论,认为郁达夫的《迟桂花》表现了作者对美好人生、理想境界渴求的强烈愿望;作者笔下的翁莲是理想化的人物,是“美”的化身,外形美和心灵美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迟桂花》在艺术上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体现了郁达夫小说的“自叙传”特色,是“四美”兼备(“自然的美、人体的美,人格的美、情感的美”)的一篇杰作。  相似文献   

17.
一、用美学来观照和评价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一)艺术之美 艺术和美密不可分,艺术之美是美的重要内容。人们谈到艺术必然会联想到美,在人的观念中已形成了关于艺术和美的最为朴素的感觉。艺术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和审美范畴的集中体现和典型形态。就美学而言,它主要以艺术为研究对象,艺术也一直是美学研究的中心课题。通过研究艺术,我们可以更准确、更深刻地认识和把握各种审美现象。黑格尔认为:“美学的正名,应该是艺术哲学”。换言之,美学是从哲学的高度来研究艺术。或者说,美学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还有,人们也把“艺术”一词理解为“创造新方法或创造性地使用方式方法”。事实是,新方法的创造和方式方法的创造性使用,既是美的要求,也是美的表现。科学揭示客观规律,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方法和既有方法的创造性使用本身便是美的。一言以蔽之,艺术的标准就是美的本质和要求。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美和艺术具有二重性格,即审美主客体在客观对象上的统一构成美的对象,审美主客体在主体主观上的反映构成审美意识,因此,美和艺术“本质上是审美双重主客体关系的存在方式”。全文从这一观点出发,把审美理想作为审美意识的核心,作为不同时代的人们“以审美意识为中介,对现实进行审美把握的具象化的自由制造”的历史性活动,并通过东西方艺术发展的比较,全面、深刻地论述了美和艺术的发展,依次呈现为以下三种不同的历史形态:“古代艺术是和谐美的艺术”;“近代艺术是崇高的艺术”;现代“社会主义艺术是对立统一的和谐美的艺术”。  相似文献   

19.
孔子是儒家学派当中伦理美学思想的开创者与奠基人。孔子所谓的美是伦理道德化了的美,孔子所谓的艺术是伦理化道德了的艺术。“以仁为美”,“以和或以中庸为美”是孔子伦理美学思想的实质和核心。这一思想贯穿渗透于儒家礼乐文化观及社会美、人格美、艺术美及人与人的关系美之中,表现为多侧面、多层次又围绕一个轴心展开,进而通向“中和”、“和谐”的美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20.
诗歌翻译是艺术的再创作,是美化之艺术,其最高标准是力求实现音美、形美及意美的结合。《春晓》两译文用词简洁、自然流畅,贴切地传达了原诗的“意美”,其意境表达毫不逊色于原文。译文二以散体诗译诗,“弃形求意”侧重于“意”;译文一以韵律诗译诗,侧重“音、形、意”的结合,并达到了“三美”的齐备。两译作中原诗意美、音美及形美再现的比较分析,进一步说明了诗歌翻译美化之艺术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