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弱势股东"是指单独或与他人一致行动时,无法决定公司的人事任免,也无法影响公司决策从而权利行使受到限制的股东。弱势股东并不等于持股少的股东,而应理解为在权利行使上受到限制、处于弱势地位的股东,包括持股比例较少的中小股东,有时持股比例相对较大的大股东也可能处于这种弱势地位。因引进了对弱势股东倾斜保护的制度,新《公司法》在这方面虽说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仍有必要做更进一步的完善。  相似文献   

2.
《公司法》应以股东为本位,否则股东自由便会大打折扣,公司的社会责任和利益相关者学说并不意味着《公司法》从股东本位转向社会本位,股东本位构成了股东自由的基础。从其内涵来看,股东自由是不受他人强制的自由,政府不应以集体的名义对股东自由进行剥夺。从其外延来看,股东自由是股东个体的自由,法律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小股东权利的保障要予以特别关注。我国《公司法》并没有完全贯彻股东自由的上述理念。  相似文献   

3.
现行《公司法》下中小股东合法权益的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中最高权力机构是股东会,而股东是以所占股份比例来行使股东权,股东在公司中享受的权利与其出资成正比,这从表面上看貌似公平合理,然而,资本多数决策原则在公司运作中若被大股东滥用,中小股东处于合法权益受侵害的地位几乎成为一种必然。文章从增强对大股东的约束、扩大中小股东的权利、增加保护中小股东合法权益的司法救济手段几个方面入手,通过对现行公司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的特殊性及存在问题加以分析探讨,提出一些建议,以求有利于今后我国公司法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中小股东在现代企业制度中依然处于弱势地位,其权益保护问题备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为推动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实现法律公正、社会民主,有必要从《公司法》角度救济和保护中小股东权益,以确保公司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论股东知情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公司治理中,股东作为公司的发起人、投资人及终极所有者,具有重要的法律地位,然而现实中由于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而导致许多股东并不直接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股东在获得期待利益的过程中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弱势,其利益存在为管理层所侵害的巨大风险。因而,股东知情权是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股东享有的一种十分重要的股东权,在股东权的整个体系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以我国新旧公司法的规定和现实的经济环境为出发点,比较新旧公司法对股东知情权行使范围的规定,分析现行公司法的缺陷,近而提出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如何完善、规范、保护股东知情权,实现股东知情权的救济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股东知情权是股东为保护其在公司中的权益而对公司有关情况行使的查阅权、质询权以及核查权和核查人选任请求权。它是股东依法知晓公司经营的真实信息的权利。我国新修改的《公司法》对股东知情权作了比较具体、全面的规定,但还有探讨余地。股东知情权的司法救济,应关注于提起知情权诉讼的主体、目的以及股东知情权诉讼中的被告等问题;股东知情权的司法救济是防范股东风险、保障股东权利最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7.
我国《公司法》第110条、第176条规定了股东对公司的相关查阅权和质询权,但公司法并未明确规定股东行使其权利的时间、地点、期间、内容、程序等。而且由于股东的查阅和质询内容可能涉及到关于公司根本利益的信息和商业秘密,公司法也未就股东的查阅权和质询权作出适当的限制,致使公司因一些恶意股东滥用其查阅权和质询权而蒙受巨大损失。从国外公司法的相关规定和法律经济学角度来看,我国股东行使查阅权和质询权的相关内容应进一步扩充,而行使条件应得到限制。  相似文献   

8.
2006年1月1日起施行的《公司法》为了防止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赋予了公司债权人追究股东责任的权利,这是对国外“揭开公司面纱”制度的引入,也是民法禁止权利滥用原则在《公司法》中的直接体现。该项规定只是对股东有限责任绝对化的制约,并非对股东有限责任的否认。因此,在实践中应仔细分析股东承担连带责任的具体构成要件,非充分满足则不能适用。  相似文献   

9.
2006年1月1日施行的《公司法》,较之1993年的旧《公司法》在中小股东权益保护方面,有了比较完善的保护机制,赋予了中小股东许多新的权利,实现了对中小股东权利的保护,但由于实践经验的缺乏及立法程序方面的原因,现行《公司法》还存有一定的缺陷;针对现行《公司法》的创新与不足,提出完善《公司法》的若干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10.
随着小股东利益受侵害现象的频频发生,保护小股东利益已成为各国公司法的中心课题。我国现行《公司法》也对此做出了相关的制度设计,主要包括事前防范机制和事后救济机制,前者具体体现为公司架构内的监督机制,后者主要体现为股东救济权利。但《公司法》在相关规定上存在诸多缺失,使其在维护小股东利益方面的功能难以充分实现。应对《公司法》进行修改,完善我国小股东利益保护制度,以期更好地实现对小股东利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11.
当公司经营发生严重困难且无力挽回,大股东操纵公司无视小股东的权利而损坏其利益时;《公司法》给与小股东解散公司的请求权.小股东行使解散公司请求权应当具备的条件  相似文献   

12.
我国股份公司中控股股东滥权现象十分严重,公司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尤其是控股股东义务与责任机制的缺位是其根本原因。刚刚修订公布的《公司法》增加了有关股东权利、义务和责任的规定。对控股股东科以对公司和弱势股东诚信义务,存在着广泛的理论支撑,并富有制度价值,也是完善公司立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一般来说,控制股东出于资本多数决而对公司享有控制权,因而在公司决策中处于特殊的优势地位。控制股东为了实现自身利益,往往利用其优势地位,在行使控制权时侵犯公司利益以及少数股东的利益,控制股东滥权现象在我国股份公司中十分严重。对控制股东科以法律上的义务,平衡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保护中小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主体的权利,不仅具备着广泛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同时也是进一步完善公司立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4.
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公司的经营权与所有权逐渐分离,"股东会主义"逐步向"董事会主义"转型,公司董事、高管人员所拥有的经营管理权利越来越大。为了更好地维护公司的利益,监督董事及高管人员履行职责,各国公司法相继规定了股东派生诉讼制度。我国新《公司法》虽然也规定了股东派生诉讼,但是对于公司在诉讼中究竟处于何种地位,却是一片空白。理论界对此有诸多争议,国外也有不同的立法例。通过对我国学者的不同观点进行分析对比,在结合我国司法实践的基础上借鉴美国及日本等国的立法,以期为公司在股东派生诉讼中的法律地位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我国修订的《公司法》扩大了股东知情权的范围,规定了股东知情权的行使方式,明确了对于侵害股东知情权行为的司法救济渠道,从而解决了对于股东司法救济缺少法律依据的问题.但是,由于法条对该项权利的规定过于简单,导致该项权利在权利的界定、适下用范围、权利的实现方式和法律救济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从我国的立法现状和实际需要入手,对我国《公司法》中的股东查阅权的权利主体提出一些建议,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6.
股东通过获取更多的经营信息实现对公司的间接控制,这是全面保护股东权利的重要一环。股东知情权从宏观上可分为财务会计报告查阅权、帐薄查阅权、询问权。《公司法》立法上存在缺陷。股东知情权的范围应当扩大。投东知情权的行使方式是权利的实现的关键。股东不能滥用知情权。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公司法》中对股东请求解散公司的请求权的规定,存在解散的主体过于宽泛、解散的事由规定不明确、行使权利的先决条件不明确等主要问题,对于防止滥诉的规定也有待进一步完善。应当在借鉴外国公司法相关制度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限定和细化诉讼主体、明确解散事由并增强可诉性、明确先决条件的判断标准、增加防止滥诉的措施等途径,进一步完善中国《公司法》股东请求解散公司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18.
“资本多数决”原则的确立与实施使中小股东在的公司利益格局中处于弱势,我国现行《公司法》侧重于公司外部关系的调整,缺乏对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的具体规定。本文拟从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对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的比较,结合我国实际现状,提出对我国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的协调模式,以求完善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的法律机制。  相似文献   

19.
股东资格是公司的投资人取得和行使股东权利、承担股东义务的前提和基础。因此,确认股东资格,无论是对于投资者还是公司以及公司债权人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公司法司法实践中发生的大量与公司股权相关的案件中,股东资格的认定是经常涉及的问题,因此正确认定股东资格成为有效解决此类纠纷的前提条件。然而,由于《公司法》未对股东的内涵和外延作出明确的界定。也未对股东资格的认定予以明确,导致司法机关处理相关问题时缺乏确定的标准。致使审判实践中对股东资格认定的难度较大.而且各地做法也不一致。给处理相关纠纷造成了一定的混乱,也不利于保护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益。本文就股东资格的含义、取得条件及实践中股东资格的具体认定进行深入探讨。以期能有助于充分解决理论与实践中股东资格认定的难题。  相似文献   

20.
我国公司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对外转让股权时,其他两个以上股东同时主张优先购买权的,先由他们协商确定各自的购买比例,协商不成的,按照转让时各自的出资比例行使。但是,该"出资比例"是指各自认缴的出资比例还是指实缴的出资比例,公司法及其司法解释并未进行明确。实际上,该"出资比例"是实缴还是认缴直接关系到有限责任公司股东的股权比例、股东地位和公司控制权结构,影响到有限责任公司的人合性和稳定性。因此,有必要对该"出资比例"如何确定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