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实施有效性备课策略研究教师上课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备课。教师备课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一是备教材不备学生,教师由于对新课改教材不是很熟悉,所以花在教材研究上的时间较长,而对学生却考虑不周;二是备章节不备体系,备课内不备课外,以为一堂课结束,所有问题都解决了,忽视了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针对教师备课存在局限性,学校引导教师从一般性的备课转变到有效的教学研究上来,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是教者最有效的教学。学校制定的《教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制度》中指出有效教学可划  相似文献   

2.
教学过程包含"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过程,这两个过程是相辅相成、和谐统一的。二者的统一体现在目标的一致性,即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最终都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要想提高农村英语教学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力求达到教师"教得有效",学生"学得有效"。教师教得有效就需做好准备工作,做好三备,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做到有的放矢;学生学得有效就需要积极参与教学全过程,做好自主预习、合作学习、自主复习等工作。  相似文献   

3.
<正>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过:"凡事预而立,不预则废。"因此,作为一名称职的生物教师,应该扎实做好上课的前提工作——备课。备课,就是教师在课前为教学所做的各项准备工作,既包括精神层面的,也包括物质层面的,是教师充分地学习教学大纲,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弄懂弄通"教师怎么教,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等相关问题的一个过程。对于备课,有人觉得烦,有人觉得累。其实生物备课是一个自我享受的过程。在  相似文献   

4.
课程创生过程本身是教学过程,这一过程的目的是促进有效教学。教师对教材(课程)的研究工作通常包含备课、钻研教材等。透过现象看本质,教师的备课就是"以学生为本"对课程进行二次开发,即课程创生过程。现代信息技术成为促进教师课程创生最有力的工具。教  相似文献   

5.
正如何打造有效课堂?这是每个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新课程倡导"以学论教,教是为了促进学"。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交流、合作、思考,如何获得结论及其过程等学生的行为表现,成为评价课堂教学的有效条件。为了让学生获得更有效的发展,师生共同开展更精彩而有效的课堂,需要教师"积极主动,未雨绸缪"。一、精心备课是有效课堂的基础精心备课的关键是"吃透两头",既吃透课标和教材,又  相似文献   

6.
有效教学是新课改背景下催生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教学活动的基本追求。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备课是否有效。有效备课,包括有效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要让教师有效地教,让学生有效地学。备课,要从学情出发,确定教学目标;要设计恰当的教学环节,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正有效教学的实施涉及许多环节,备课就是其中之一。有效备课直接影响着有效上课、有效训练和有效评价,而集体备课应是切合学校实际,寻求以集体智慧解决"教什么、怎样教"这些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作为一项集体性教研活动,集体备课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以提高教学质量。近年来,驻马店市卫生学校对这种备课方式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相似文献   

8.
备课是教学的起始环节,备好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传统的备课方式着眼于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这是导致传统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大量教学改革实践证明,着眼于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导学案",是一种有效的备课方式,既可以减轻教师的备课负担,也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所谓导学案,顾名思义在于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与引导。因此,在  相似文献   

9.
我觉得40分钟的生动教是让学生主动学的最有效的途径。只有教师在40分钟课堂上的生动教,才有学生主动地学。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做法:一、加强备课,确保40分钟的生动教和主动学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必要前提,所以我们加强了集体备课。在集体备课中要求每位教师必须吃透教材编排意图,在备课时做到三结合:章节备课与单元备课相  相似文献   

10.
<正>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实现,一方面得益于教师的优教,另一方面落实于学生的优学,二者相得益彰,才能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备课,是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是重要的前期准备工作,是教师对学生、教材、过程、情感的整合再认识、再创造并动态地预见生成的过程,只有"优备"方能"优教",并最终实现"优学"。优秀的备课,行为上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实施和创新。一、加强沟通与交流,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备课的第一要素是"备学生"。备课必须立足于对  相似文献   

11.
正一、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从幕前转为幕后,提升学生内需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而提升学生内需力则需要"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师备课不仅要落实重点,攻克难点,处理好细节,还要重视学习过程的主体——学生。不同班级中的学生,接受知识的水平和能力也相差较大,所以备课时掌握学情是重点中的重点。"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是有效的教学手段,学生在学习目标的引领下充分自学,在课堂上集中解决学生存有疑问的地方。  相似文献   

12.
吴信峰 《化学教学》2003,(10):18-19
1共同备课的必要性 传统的备课是一种较为封闭的形式,虽然教师都能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学方法,但由于缺乏对学生的了解,在备课时总是倾向于怎样设计有利于教,至多想象学生怎样学.教师的备课形同闭门造车,在具体实施中与学生的基础、能力不吻合,思维、感觉不同步,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形成"教为主,学为辅"的局面.  相似文献   

13.
备课是教学的重要行为之一,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自"有效教学"的理念进入我们的教学课堂后,"教学是否有效"不再以教师有没有教完教学内容,教得认真不认真为指标,而是更注重学生学到了什么,学得好不好.我认为在"备课"这项教学常规工作中也应引入"有效备课"的理念,课备得好  相似文献   

14.
有效备课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新课程要求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如何实施有效备课呢下面结合实践,谈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5.
胡国卿 《课外阅读》2011,(11):142-142
所谓备课,就是教师为课堂教学做准备的一个动态过程。新课程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有效学习,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进行有效备课。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教师而言,进行有效备课是整个教学的起点,也是搞好有效教学的前提。而传统备课始终坚持以教师、教材和传授为中心,侧重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要。教师备课的精力主要放在对教材内容的研究上,忽视对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了解,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态情感等了解甚少;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都由教师的主观意志来决定,不考虑学生实际特征和需要。所以,传统备课是一种静态的过程。如何促使一般性的传统备课向有效备课转化呢?我通过进行高中政治课的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初步探索,得到如下几方面的体会:  相似文献   

16.
阅读教学是一种包含着认知性、文化性,甚至伦理性、存在性的实践活动。对阅读教学而言,教师备课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与路径。一方面,教学目标和内容的确定要"从文本中来"。不同文本具有不同"期待视野",且语文能力有着"随文而教"的特点,教师备课时要去"贴标签"和"惯性知识"之蔽。另一方面,"到学生中去"是将学生的学情作为教学起点,根据学生现有的阅读经验和能力水平,反思"教什么"到"怎么教"的契合性,从而达成阅读教学备课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刘振东 《湖北教育》2003,(21):19-19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备到什么程度才叫备好,恐怕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了。 新课程提倡教师的教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因此,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应是教师备课的第一原则;能否有效地服务于学生的学应是判断教师备课质量的第一条标准。  相似文献   

18.
"以学定教"是课前的有效设计,是教师在课前所做的科学备课工作,接下来最重要的环节是如何"教"的问题;而学生的"先学"主动探究让很多过去教师没有考虑到或考虑不周的问题展示出来,促使教师更新知识,改变方法、理念。这些方法的生存环境都是"课堂"。任何一种教改必须是"回归课堂",是"创新课堂"的改革。因为课堂永远是教学的主阵地。那么,怎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有效化、高效化呢?我认为"以学定教,先学后教"是建设高效课堂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俗话说人在错误中成长,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时刻要面对学生的各种错误,其实"错误"是一种资源,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这些"错误"资源,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把握、领悟,也可以利用这些"错误"资源,引导学生纠正原先不合理的观点,消化、理解难点、易错的知识点,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三方面来论述精彩纷呈的课堂源于"错误"资源,利用"错误"资源:完成"未知"到"已知"的"错误"猜想过程;探究"不学"到"学"的"错误"推理过程;寻求"教"到"不教"的"错误"记忆过程。  相似文献   

20.
"生本课堂"是相对于传统的"师本位课堂"提出的,它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课堂上,教师需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学生为主体,更多地考虑学生是怎么学的。生本课堂要重视课堂的"错误"资源,教师备课需精心预设"错误"资源;课堂上要充分利用非预设"错误"资源",让"错误"成为生本课堂重要的学习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