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这是一个需要长期研究的课题。它是老话题,也是新课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减负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在作业设置和作业批改上减负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教育理念,减轻学生作业量,只是其中一个方面而已。减负不减效,历来是我们所倡导的减负原则,减负增效才是我们需要实现的目标。只有找准切入点,建立适合学生实际的作业设置模式,才能让作业最大限度  相似文献   

2.
当前,"减负"已成为中小学的热门话题,"减负"的关键就是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当前,初中数学作业存在形式单一,内容枯燥,作业量大,机械重复等弊端,不利于学生"减负".针对当前初中数学作业设计这些现状及产生的问题,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设计作业时,教师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关注教学目标,作业设计要有针对性、时效性首先,作业要有针对性,所有的作业练习设计都应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对学生课堂上已经熟练掌握的东西,  相似文献   

3.
叶杏梅 《天津教育》2023,(6):107-109
<正>在“双减”政策下,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需要着力于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如何控制作业用时、提高做作业效率则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点。在小学英语课程教学中,设计短时高效的作业有利于强化学生学习英语的主体意识,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拓展英语学习资源,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一、打造高效课堂,合理安排作业量(一)加强课堂讲解,提高教学效率切实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严格控制作业时间和作业量。减负不是简单的减法,减少作业量而不降低学习质量,  相似文献   

4.
吴晓静 《教育文汇》2013,(10):31-32
一个时期以来,人们以作业量和书包重量来评价学生负担的轻重,认为做作业时间长、书包重,必然导致学生课业负担重,减轻学生负担,就是要减少作业、减轻书包。笔者认为,做作业时间的长短是否关乎课业负担,关键要看什么样的“作业”。对于小学生来说,作业往往是根据学科知识点要求做大量重复性的习题,这样的作业,哪怕每天只有半小时,也必然是沉重的精神负担。因此,设计形式多样、内容有趣的作业,是实现减负增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减负增效"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教师的职责之一."减负"了不一定能"增效",要实现"增效"的目的,教师在作业的设计时需要精雕细琢."巧练"是指用尽可能少的作业量,实现尽可能高的"效率"."巧练"要围绕核心知识和基本思想方法,抓住问题的本质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关注数学思维和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在教育领域,"减负"不是一个新问题。长期以来,"减轻中小学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呼声从来没有停止过。但是,中小学学生的课业负担却在"减负"声中越减越重,成为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顽疾"。对此,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认为,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已成为家庭负担、社会负担,成为一种社会病态,"减负"刻不容缓。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认为,"减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地方政府、学校、社  相似文献   

7.
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导致学生作业量一直居高不下,进而高负荷的作业量也给学生和老师带来了诸多问题。如何"减负增效",体现作业的科学性?从教育实践的数据、传统作业内容的比对及完成方式等要素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8.
<正>教育部颁布了减负八条,北京市颁布了减负八条,可学生的负担真的减轻了吗?的确,课内作业量基本符合减负政策的相关要求,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要完成课外作业。总之,学校减负了,但学生依然背负较为沉重的课业负担。我们曾对1 564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他们认为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与各种考试评价制度息息相关。因此,笔者认为:要真正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就要进行中小学考试评价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9.
褚远辉 《云南教育》2001,(19):10-11
“减负”主要是针对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而言的而学生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过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或直接表现就是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数量多、难度大并且在作业本身的质量和要求上存在着许多违反教育教学规律和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现象。因此科学地设计学生的作业是当前“减负”的一个关键。我们认为下面几种类型的作业设计有助于“减负”。一、分层作业分层作业是与统一要求的作业相对立的一种作业类型。过去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往往是“一刀切”即对全班学生提出统一的作业要求规定他们在相同的时间内完成同样数量和同等难度的作…  相似文献   

10.
学生课业负担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当前我国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既定事实。"减负"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作为"减负"的主体,需要在依法执教思想的指导下,依据国家法律文件,从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精心设计课内外作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层面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相似文献   

11.
在科学教育推进的过程中,为了有效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各门学科立足于自身的实际教学情况推行"减负增效",可以说,"减负增效"已经成为当前教学中普遍遵守的理念内容。"减负增效"的真正实现需要对作业的设计进行改革,既要保证学生的作业负担减轻,又要保证学生能够实现高效率的学习,这就需要教师掌握作业布置的科学化方式,通过合理的作业设计,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针对减负增效背景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展开了研究与论述。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虽然教育行政部门频频颁布“减负令”,但学生的课业负担依然很重。笔者以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两方面:(1)学校虽然限定了学生的总作业量,但没有限定各学科的作业量。教师为了提高本学科的成绩,总是倾向于给学生多布置作业,结果导致学生的课业负担不减反增。(2)一些学  相似文献   

13.
目前,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已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各地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正在采取积极措施,确保“减负”工作落到实处。但在落实“减负”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还存在着不少误区。  误区之一:以为“减负”就是减轻了教师的压力。长期以来,衡量一个教师的标准是考试成绩,学生的人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升学率是悬在教师头上的宝剑。一些对教育规律、教学方法和技巧研究不够,不懂得如何激发学生求知热情的教师,只能靠“填鸭式”、增时间、拼作业量的方法抢分数。现在要“减负”了,有的教师认为“减负”无非是少作业、少辅导…  相似文献   

14.
<正>2013年8月22日教育部发布了《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其中关于作业量的规定引发争议,焦点汇聚在无作业或者减少作业量上。减负的呼声越来越高,而且新课改倡导的是个性化培养和创造性能力的提高,教师应扮演鼓励、引导和启发的角色,而非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要想真正解决学生的课业负担问题,不能只考虑作业量的问题,笔者认为,研究视角应  相似文献   

15.
减负是当前基础教育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减负主要是针对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而言的,而学生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过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或直接表现就是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数量多、难度大,并且在作业本身的质量和要求上存在着许多违反教育教学规律和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现象。因此,研究并科学地设计学生的作业就应该成为当前减负的一个关键。我们认为,下面几种类型的作业设计有助于减负。分层作业。分层作业是与统一要求的作业相对立的一种作业类型。过去在学生作业问题上存在着一个很大的弊端,这就是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时“一…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教育领域,"减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的呼声从未停止过,但事与愿违,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却在"减负"声中越来越重,作业几乎成为每个学生在学习阶段的最沉重的负担。对于学生来说,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没有作业。不少教师埋怨学校、上级主管部门给师生施加的压力太大,其实,减负就在每位教师手里。我认为减负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入手中小学生不断持续进步的动力很大程度生依赖于每位教师的热心、耐心、细心和恒心。在师生之间架起  相似文献   

17.
<正>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已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语文教学要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课堂效率,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该怎样来落实减负增效呢?减负"是针对当前中小学生作业量过多,负担过重而实施的以保障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但是"减负"是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相似文献   

18.
张永阁 《辽宁教育》2012,(11):63-65
面对目前学生和家长普遍反映中学生课业负担沉重的问题,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方式,对学生作业量、作业质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并对作业量、作业质及作业批改反馈提出了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19.
《中学生物教学》2017,(18):38-40
对四川省15所不同类型的高级中学高一学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利用统计分析的方法来定量探究高一学生生物学科课业负担的客观现状。结果表明,在课业负担减轻举措实施以来,高中生物课时量和考试次数已经相对减少,减负工作取得一定的进展,但课业负担仍然较重,具体表现在生物课时量超过规定,考试次数和配套资料书较多,学生完成作业时间长。  相似文献   

20.
面对目前学生和家长普遍反映中学生课业负担沉重的问题,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方式,对学生作业量、作业质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并对作业量、作业质及作业批改反馈提出了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