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面对知识经济对教育技术装备部门的挑战和机遇,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充分发挥其知识生产、创新和运用功能。不仅要在“硬件”方面武装学校,而且要努力在“软件”方面为学校的创新素质教育给予支持,站在更高的技术平台上为现代教育做出新贡献。而课题化培训是一种能够优质高效提高教师和技术装备人员的创新素质  相似文献   

2.
“教师教育”已替代“师范教育”概念,意味着教师教育“师源”和“生源”的开放,也就预示着基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开放性教师教育体系的建立已迫在眉睫。这是教师教育的国际化趋势,也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需。而其建立必须要有适当的规模;必须要有切实的质量保障;必须基于教师教育发展的历史;必须坚持培养与培训并举;必须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必须有利于与基础教育的联系与沟通;必须科学规划,分层推进。  相似文献   

3.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创新教育呼唤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丰富的知识素养,全新的教育理念,较强的教科研能力的创新型教师,为此,我们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对教师进行培训,来提高教师实施创新教育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行为,必须在培训中反思个人的教学知识,尤其是缄默教学知识。适应新课程的教师培训模式有“理论 反思”模式、“案例 反思”模式、“实践 反思”模式。  相似文献   

5.
时代给教师的角色注入了新的内涵,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技能的辅导者,而且还是学生情意的熏陶者、教育行为的研究者、社会关系的协调者、正确舆论的引导者,也是一个具有较高附加值的劳动者。所以我们要调动各种手段不断丰富教师角色的现代内涵,以校本培训为途径,以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突破口,提高教师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创造型”、“学习型”、“学者型”、“复合型”的教师,建设一个稳定的具有较高社会声誉和精深业务能力的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6.
对新时期教师培训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颢 《教育探索》2000,(8):37-38
江泽民总书记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 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 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作为师训工作者, 如何面对新时期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加快改革的步伐, 建立师训工作创新体系,已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 课题和紧迫任务。本文试从教师培训的目标定位问题 进行思考,以寻找新时期教师培训工作的新途径。 一、对当前师训工作目标定位的反思 反思之一:强调知识本位,满足合格达标,教师缺 乏发展动力 目前,我国的教师培训工作的重点已逐渐从单一 的学历补偿教育向教师的继续教育与提高…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以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为对象,以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能力为目标,以培养教师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四新”培训,为推广电路仿真技术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  相似文献   

8.
现代师资培训体系由三个不可分割的部分组成,一是学历教育,这是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学科专业的教育;二是教育专业的训练,这是取得教师资格的教育;三是在职进修教育,这是教师在任职后的继续教育。这三方面的教育构成了现代社会师资培训的完整体系。具有一定的学历和教育专业的知识,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基础。但是,要适应当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耍,还必须不断扩充、拓宽知识,更新知识结构,学习和掌握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需要不断地增强职业适应能力和提高职业素质。现代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更要“长流水”,那种一次性学习终…  相似文献   

9.
观念创新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本研究了高等职业教育观念及其创新的主要特征和指向。在发展战略上,高等职业教育观念创新指向“战略投资”和“知识产业”;在发展目标上,观念创新指向“需求型发展”;在发展规模上,观念创新指向规模必须服从质量;在人才培养上,观念创新指向开发“看不见的知识”;在管理模式上,观念创新指向“知识管理”。  相似文献   

10.
外语师资培养与反思性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向21世纪的外语教学改革能够成功的关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职业素质的提高,这就要求外语教师应是具有创新思维的开拓。因此传统的“师资培训”将逐渐被“教师教育”所取代。“教师教育”的目的是确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主体地位,使教师由“教书匠”变成“科研”。在这个过程中,反思性教学由于侧重于教师的自我更新和自我评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已成为外语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的成败。为此,我区在抓“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研”的同时,还着重抓了师资的培训。在培训中我们认识到,要持久、有效地开展教师培训,必须建立起“校本培训”制度。对此我们也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2.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提高民族整体素质,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创新人才,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第三步战略目标的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战略决策。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赋予高等学校的职责。高等学校的教师是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力量和直接实践者,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必须首先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科教兴国的战略布局中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知识创新、  相似文献   

13.
“非知识共享”下的教师管理现象批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识共享是教师管理的重要内容和目标,也是教师管理的一种策略。“非知识共享”状态下的教师管理往往导致教师工作单兵作战、团队协作精神薄弱、教师的隐性知识开发不够、知识创新力度不大、教师专业成长不够重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扼杀等现象。要改变这一现象,必须认清教师是知识工作的特点,并把教师知识共享作为教师管理的内容、目标、策略,以提升教师管理的效益。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的教育是创新教育,因而把“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引入教师教育的培训管理中,对促进教师转变观念,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所在学校在市级骨干教师培训中,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引入,在培训中,以参训教师为本,互为良师益友,共建和谐课堂,实现双赢,初步建立了“以人为本”的教师培训管理模式。[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作用,民族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任重而道远。继续教育必须是以更新、拓宽加深知识技能为主旨的继续工程教育(即:CEE),它是当代新知识的创新、传输和应用的主要桥梁与创新教育的摇篮,不仅要在传输上有所作为,更要在创新上有所突破,以创新推动民族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向纵深发展,更好的适应、促进及服务于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社会在变革,知识在更新,新的时代要求我们把学生培养成为思维灵敏、判断准确、机智巧妙的智人。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长大才会成为灵活自如地适应时代、促进时代发展的人。未来社会最需要的是既有知识又有智能的人。“学历社会”必将转为“能力社会”,“高分低能”的人将被历史所淘汰。我们的学生是未来人,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创造性人才,我们必须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和突破。  相似文献   

17.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前进的重要动力。同时创新教育也是教育发展的动力。发展创新教育必须加强职业教师队伍的建设,要培养教师的创新思想和创新精神,要树立教师全新教育观念,要加强教师的学习和更新知识,促进教师创新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农村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模式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忠福 《教育探索》2003,(5):105-106
建设好农村的师资队伍,是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巩固“两基”成果的当务之急。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知识面窄、职业技能薄弱、教育科研能力差、创新能力和操作能力差、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知识缺乏。各校(地)必须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探索出既能提高教师素质,又能减少经费投入,适合本校(地)的教师培训模式。  相似文献   

19.
创新教育需要创新型教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一个大家听老了的故事:教师问学生,雪化了以后变成什么?一个学生说“春天”,教师脸上一片茫然;另一个学生见状,连忙“纠正”说“变成水”,教师则露出“这才是标准答案”的微笑。我们不要过多地责怪这位教师,但必须较多地思考教育的现状。如果我们的学生从小学开始接受的就是标准化、程式化的训练,不许有一点越轨,不容有一点创新,那社会怎会进步、民族何以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们尽可能多地进行知识和信息的储存、积累,尽可能多地吸收前人已总结出的思维成果。但这决不意味着我们教育工作者只要“…  相似文献   

20.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进教育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促进教育创新,是当前高校的重要任务。教育创新,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教育创新,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必须以观念创新为先导,必须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必须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