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中国文学主体问题三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传统中国文学和现代西方文学为两大参照系,以20世纪中国文学主体问题为切入点和主要论域,着重讨论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体精神、主体品格,以及主体思维和运思方式这三个问题。作者认为:就传统中国文学和现代西方文学而言,其主体精神可以分别概括为“它律性的自律”和“互约中的自由”。20世纪中国文学虽然在主体精神方面开始了“从自律到自由”的世纪性转折,但其发展路径和本质,则可表述为“自由与它由间一种摇摆不定和奇怪的混合”。与之有关的,是20世纪中国文学主体在基本品格方面所表现出几个较普遍明显的特点,即“忧患情结”、“否定意识”、“悲剧色彩”。此外,在思维类型尤其是方式方面,20世纪中国文学主体也具有自身的特点:它一方面承续着中国民族思维和文化的“象本位”传统,同时又受染于西方“符本位”的科学和理性精神,在审美“观照-读解-判断-表述”诸环节表现出以“符象互补、符象合一”为特征的思维和运思方式的转型趋势  相似文献   

2.
20世纪的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新的世纪,我们应该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史料建设、文学史的建构和学科建设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其研究,从而建立世界华文文学的整体观,并把世界华文文学建设成为一门具有独立文化价值的学科。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不断寻找新的研究热点,不断丰富和发展这门学科。  相似文献   

3.
二十世纪中国留学生文学中价值观念和叙述方法变迁例析汤一原在20世纪中国留学生文学的创作中基本上可以看出西方话语作用于中国的历史,从世纪初现代性神话的建构到世纪末后现代式世俗意识形态的崛起,折射出一个世纪来几代留学生的探索之路,他们的探索是很有代表性的...  相似文献   

4.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世界华文文学经历了“命名”的讨论、对世界华文文学学科 研究对象的界定、世界华文文学历史状况和区域性特色的探索、海外华文作家“文化身份”的确 认,乃至如何编撰“20世纪华文文学史”的研讨,进而转入对世界华文文学学科草创历史的描 述,均取得了众多成果,标志着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已经从课题性研究转入对一门学科蓝图的初步建立。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中国文学起初全面接受西方文学传统而试图改变自身古典传统的做法,产生了超越传统的优点,也产生了割断传统的缺陷,并忽视了西方的艺术自主传统和中国的抒情美学风格。二三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的文学力图做弥合传统的工作,以从气质上部分返归古典传统的方式,对西方文学传统进行融合和改造。但20世纪中国文学在缺乏中国和西方双重传统的困境中,未能形成自己的现代风格和传统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中国文学与理论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由华中师范大学主办的“20世纪中国文学与理论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7年4月23日至26日在华中师大科学会堂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日本国早稻田大...  相似文献   

7.
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30、40年代是中国文学研究的发展、深化时期,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第一是新的学术人才的涌现,其中不乏像钱锺书这样大师级的人物;第二是权威性的学术机构真正开始运作,像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等;第三是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学科形态基本确立;第四是代表20世纪学术研究水平的学术论著最集中地产生在30、40年代。  相似文献   

8.
中国女性传统命运及其文学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女性传统命运及其文学选择乔以钢人类生活本身是由男女两性共同拥有的,然而,在20世纪中叶以前的漫长历史时期里,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重要方式之一的文学创作,其参与者多为男性。女子之中,偶有与文学结缘者,其创作亦不过只能成为男性建造的正统文学大厦中点缀别...  相似文献   

9.
当下的《20世纪中国文学》的课堂教学内容存在很大遗憾:由于两岸政治的长期对峙,致使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重要一翼的台湾文学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课程教学中严重缺失。为此,我们急切呼吁台湾文学进入《20世纪中国文学》课程教学体系——台湾文学是20世纪中国文学不可或缺的一脉;吸纳台湾文学是拒斥文学台独的有力举措。  相似文献   

10.
试论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路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既是对社会的现代化或现代转型的积极回应,又是对这一进程的积极参与。五四新文学先驱们共同推进的白话文运动,为文学的现代转型确立了最初的方向和目标,即通过激烈的反传统的路径来实现现代转型;与之相应的另一条路径则是“西化”,西化与反传统相辅相成。革命化与政治化、大众化与民族化是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另外两条路径。前者是文学对中国社会革命进程的回应,后者既是对革命化和政治化的策应,又是五四以来文学革命的延伸。中国文学的第一次现代转型,形成了文学的现代品格:精神取向上,以批判封建主义,高扬人的解放为特征;艺术形态上,建立起了现代的文学形态;发展方式上,以多元并举,兼收并蓄的开放性为特征。  相似文献   

11.
突破边缘:中国20世纪文学中的现代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主义文学在中国20世纪文学史上有三次崛起,但始终末能形成主潮。本文通过溯寻现代主义中国的历史发展轨迹,试图探求到现代主义文学这一发展特点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2.
全景观照世纪梳理——评《中国近百年文学理论批评史》张岩泉80年代中期,有“20世纪中国文学”概念的提出与讨论,意在打通近代、现代、当代文学人为划分造成的学科割裂和隔阂,弥合支离破碎互不接续的研究状况,为从较完整的意义上把握这一时段中国文学区别于古典文...  相似文献   

13.
针对皮亚杰认知心理学学说被借鉴到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中所造成的局限和负面影响,引入西方认知心理学的另一分支——信息加工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成果,对20世纪中外文学关系研究加以剖析,强调20世纪中外文学关系中的“世界性因素”,提请研究者特别关注研究界的两个学术弱视区以促进中国比较文学和现当代文学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对20世纪中国文学不应仅仅从是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为评价的标准,而应把其放在中国文学史的长河里和世界文学的格局中去审视。20世纪中国文学自立于世界文学之林,是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20世纪中国文学既吸收了外国文学的优秀成果,也对外国文学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胡适文学观的形成是在20世纪初期,受当时新文化思潮和现代西方思想的影响,尤其是近化论思想的影响,使胡适逐渐形成了进化的社会观和文学观。1910年胡适留学美国,潜心研究中国文化与文学,提出了“诗国革命”的主张,同时开始了白话文诗歌创作。1916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第一次公开系统地提出文学改革的理论主张  相似文献   

16.
城市文学笔谈——20世纪中国城市文学的风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版图中,城市文学是格外引人注目的风景。尽管总的看来,乡土文学无疑是这块版图中最大部分也是最醒目的风景,城市文学的逐渐发展、繁荣仍然向我们昭示了中国巨变、中国文学巨变的某些重要的玄机。  相似文献   

17.
现代化视野中的中国20世纪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化视野中的中国20世纪文学,具有现代性、革命性和人本性等重要特征。现代性特征是在现代化与民族化的双向选择中呈现出来的,是几经周折,在多元化和一体化起伏消长的文化语境中,向西方思潮全方位开放,继承和转换传统,并与中国的社会实际、文艺实际相结合而产生和形成的。文学的革命性叙述,是中国文学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这是为中国现代化道路和主题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一方面,现代化涵盖了革命化,却不能取消革命化;另一方面,革命化推动了现代化,却不能替代现代化。革命化与现代化相辅相成,交织发展。现代化归根到底离不开人的现代化。文学的现代化必须建设新的人学结构,契入民族灵魂重铸的现代人学核心  相似文献   

18.
“白银世纪’,文学系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罗斯象征主义、阿克梅主义等现代诗歌创作,是相对于19世纪初被称为俄罗斯诗歌“黄金时代”的普希金时代而言的。笔者认为,“白银世纪”诗歌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苏联时期的文学史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和评价显然是一种政治和艺术的偏见,但也不赞同以“白银世纪文学”否定和取代苏联文学。苏联文学是一个独立的概念,它具有独特的思想内涵、审美理想与艺术方法,不同于俄国其他历史时代的文学,有不可取代的认识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美国作家A·米切纳在《夏威夷》中,有关客家人开发夏威夷及其20世纪客家人参与夏威夷重建的若干内容进行了评述。认为客家文学不仅可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世界文学上也同样引起了关注  相似文献   

20.
文学地理学应该以文学为本位,学科归属上属于文学而非地理学。文学地理学不但会改变既有的文学研究格局,还会为文学研究带来全新的契机和广阔的前景,其作为人文地理学分支学科的学科意义十分有限。文学地理学的学科定位是成为与文学史并列的二级学科,而不是中国文学史的次生学科或附属学科,更不是中国文学史的附庸。文学地理学既是文学理论的一种新形态,也是一系列文学研究方法和批评方法的总和,它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应该并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