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8年4月27日,《白鹿原》创作20周年纪念日,也是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四卷集《陈忠实集》出版的日子,陈忠实来京,借机与陕西乡党们聚会。  相似文献   

2.
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是一部反映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长篇巨著。《白鹿原》的现实主义精神是深刻的,且多方位的,有反映半个世纪时代巨变的历史现实主义,还有反映中国封建社会农业文化思想的现实主义,反映善恶兼有的人性现实主义,反映国共两党的政治实际的政治现实主义,反映世事变纪莫测,人生沉浮无准的尘世现实主义,作者把现实主义精神凝结于小说之中。  相似文献   

3.
本主要从化这一侧面来研究《白鹿原》的“史诗”性,《白鹿原》对中国化的反映是全面而丰富的,特别是中国传统化结构的剖析深刻而细胞,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化自觉意识,它还反映了20世纪中国新旧化的激烈冲突与斗争,有浓厚的传统化理想主义的色彩。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国门大开,外来化蜂涌而入,对本民族化冲击很大,民族化产生危机。《白鹿源》在此背景下产生,着重对开放年代的传统化重新审视。作陈忠实将传统化中的主要部分三泰化“关学”的典型特征赋予了主人公白嘉以及作为中国传统化符号的朱先生。《白鹿原》表达了作对传统化的留恋与希冀,传统化的精髓一定会世代延续下去。  相似文献   

5.
《白鹿原》,意在揭示民族“秘史”,虽然人们对秘史秉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态度,但陈忠实用他特有的创作手段,为我们打开了隐秘在这种悲怆国史,同时又是畸形性史后面的许久曾未开启的民生权的争斗史。  相似文献   

6.
陈忠实《白鹿原》的魔幻手法借鉴和吸收了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创作手法,极为恰切地表达了作品的主题,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它巧妙地“变现实为神秘而不失其真”,具有亦真亦幻、朦胧迷离的特色。魔幻故事的适宜显现,加之魔幻式的象征、夸张手法的运用,更增添了光怪陆离的气息,使作者自然地置民间故事和历史事实与神话般的魔幻世界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7.
对家庭题材的开掘,一直是历代文学关注的焦点,《白鹿原》浓缩了关中地区的文化特征,真实地展示了中国家族文化的矛盾性。作者审视宗法伦理时,陷入了“二难”境地,表现出对“文化重建”的困惑与焦虑,这样给作品增添了厚实感。  相似文献   

8.
《白鹿原》至今还不乏评说,因其有着厚重的文化内涵。陈忠实在这部长篇里寄托自己对乡土文化、儒家文化、性别文化的思考,显示出了他对传统文化既依恋又排斥、既认同又批判的矛盾与困惑。  相似文献   

9.
文学经典是近年来文学批评中讨论较多的一个问题,本文以《白鹿原》的经化历程为对象,认为《白鹿原》经过初期的“文学史经典”、“批评家的经典”“ 行性经典”的三重定位,再到对其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再经过“评奖风波”和“版本之争”,最终确立了它的经典性地位。同时,本文还揭示了存在于当代文学中的经典问题-“是谁维护着何种经典”-的特殊涵义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的作品《白鹿原》问世已经十余年了。在这十余年里,它获得了当代小说前所未有的巨大声誉,因其情节引人入胜,结构精巧严谨,人物摄魂夺魄,思想深邃独到而得到广泛赞赏。本文通过对作品的解读,试析其独具特色的修辞艺术。  相似文献   

11.
《白鹿原》,意在揭示民族"秘史",虽然人们对秘史秉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态度,但陈忠实用他特有的创作手段,为我们打开了隐秘在这种悲怆国史,同时又是畸形性史后面的许久曾未开启的民生权的争斗史。而所谓的民生,简单地说,就是人类求生存的意欲,民生就是经济,民生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消费,民生的核心主要在于生命。中国农民深度的民生权秘史在这部作品里被展现得惟妙惟肖,比如在"交农事件"中出现的生存权;农民协会里积聚的反抗权;黑娃曲折复杂的反叛权;鹿兆鹏抗婚的自由权等。甚至是"白鹿原上的仁义承载者白  相似文献   

12.
《白鹿原》是陈忠实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因其蕴含深厚而引起评论界持续关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它所受到的关注不仅未曾消减反而表现出某种深化的趋势。本文对近十年间关于文本的主题、人物、意象、语言等方面的研究形成的代表性观点进行梳理介绍,通过总结梳理形成了一些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白鹿原》蕴涵着丰富的文化意味。小说中的人物未先生作为文化精英,能清酷暑地进行角色的自我定位和适时转换;白嘉轩主要在实践层面上体现传统文化的正面价值,鹿子霖主要体现了传统文化的负面价值。在传统文化面前,黑娃糊里糊涂地反抗又回归,白孝文则经历了从皈依到反判再到假回归的过程。从以上几个人物的生命轨迹中,可以析出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可以悟到人、文化、社会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转眼《白鹿原》热已过去十年有余了,如今回头热门冷看,它也存在着一些缺陷。本文想谈的是,作为一部高扬传统文化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其中又塑造了朱先生这么一个堪称儒家精神化身的大儒形象,小说中却很少有高质量的诗文楹联等传统文化艺术作品,不能不说是一个缺陷。在几乎同时走俏的《废都》、《曾国藩》等传统文化思想或形式充盈的作品的比衬下,这一点尤其醒目。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沉淀了其独特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如诗词歌赋、楹联书法、测字猜谜等等,而且这些文艺形式历久弥新,代代流传。自我国有长篇小说以来,只要涉及文人学士,这些形式…  相似文献   

15.
《白鹿原》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历史,并以全新的话语诠释了历史。从小说主题到思想内容,从叙事方式到人物格调以及语言表征,《白鹿原》无不表现出鲜明的新历史精神。  相似文献   

16.
《白鹿原》可以说是上世纪90年代诞生的反映半个世纪中国历史变迁的一部鸿篇巨制,是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能够反映那一时期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它的多次获奖特别是1998年茅盾学奖的获得,以及近期作为中国当代学中惟一一部长篇作品,入选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中系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定的大学生必读书目,都足以说明这部小说在中国学史上的特殊地位。在这部历史小说中,作用巴尔扎克的“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作为开端。  相似文献   

17.
在作品重点塑造的两个形象的意义世界中,陈忠实既反思传统文化,又透过这种反思寻求到所向往的东西:那就是把人性和社会伦理道德要求、社会责任相统一,个人能从社会的索取中承担一定的义务,且具有坚挺的人格气质的人格道德模式,而这种探寻,究其实恰恰是儒家文化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三段论是学创作中的一种审美叙事手法。《白鹿原》成功地将传统故事叙事三段原理创化为审美三段论。人物塑造三段论在发展中塑了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示出复杂的人物性格,挖掘出人物命运的悲剧意义;情节演进三段论通过丰富复杂的意象情节变化强化了作品的可读性,探寻到人物的心路走向,展示出广阔的社会生活和历史真实;主题意蕴三段论在社会事物的互动发展中揭示了民族化心理的演变轨迹,反思和建构了民族化。  相似文献   

19.
《白鹿原》通过叙述白鹿两家的家族史来反映渭河平原20世纪上半叶50多年的历史,被认为是“20世纪九十年代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它对于社会阶级的把握和处理均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20.
《白鹿原》是一部以男权社会为主要背景创作出来的长篇小说。在这部小说中,并没有彻底脱离传统的男性创作视角和文化背景,文中大部分女性形象都以悲剧命运收场,很难表达出自身的个性。但正是这些女性形象的悲剧命运,促使整部小说呈现出一种沉郁而又厚重的写作风格,从侧面体现了作者对于人类生存的重新思考,以及对于苦难生活的同情之心。本文主要从田小娥、白灵以及吴仙草三个典型女性形象来分析陈忠实该作中的女性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