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占有式个体"是现代资产阶级社会政治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前提,因而是理解现代社会秘密的关键.在现代社会中,人被塑造为"占有式个体"而常处于"自我丧失"和"失范"状况之中.思想家们基于"关系性主体"的视角,从伦理—政治层面进行了反思与超越,但他们的方案未能真正触及和改变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存在状态.与之不同,马克思从所有制关系的独特视角出发,对现代个体特性和生存境况进行了考察,提出"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通过建立新的占有方式来塑造新的个体生活方式,从而为反思和超越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占有式个体"的生存困境提供了独特的路径."重建个体性"构成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独特的问题意识和理论旨趣.正是在此意义上,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的当代意义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2.
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主客二分思维方式把人抽象化、实体化,导致对受教育者真实需求的忽略和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的呆板滞后,不能实现个人与社会、政治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的协调,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是对传统实体化抽象人性观的变革,有利于消解与变革思想政治教育旧的思维方式,真正体现出教育的以人为本,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取得更大的实效。  相似文献   

3.
市民社会与人权的内在逻辑——马克思人权批判思想简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批判性是马克思人权思想的显著特征,这种批判集中于马克思对法与市民社会关系的分析。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得出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与法的结论。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资产阶级市民社会的政治经济学解剖,马克思强调人权就是市民社会中利己人的权利以及资本剥削劳动力的特权。因此,只有消灭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才能扬弃资产阶级人权的内在缺陷,促进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自由主义主导下的公民身份理论呈现出二元对立的自反性矛盾结构,主要表现在权利与责任、平等与差异、个体与共同体、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排斥与包容等五对基本范畴中。这种二元对立结构导致"弱"责任观衰减公共资源、抽象的普遍平等观压制实际差异、个体自由绝对化消解共同体联系、公私领域分界僵化遮蔽私域不平等现象、对外排斥性削弱移民的实质公民身份等弊端。探寻二元张力中存在的创造性,以人的主体性、分化的普遍主义、社会个人主义、私域政治、世界公民身份等理念整合二元范畴,是超越公民身份二元对立结构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哲学中包含了丰富的个人理论:马克思哲学的现实起点是"现实的个人";马克思个人问题研究的方法论:"社会中的个人";马克思个人理论的核心:个体主体性的高扬;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条件下个体人的生存矛盾的揭示:个人生存的悖论;马克思个人理论的终极关怀:"自由全面发展的个人"。研究马克思的个人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近代欧洲“社会契约论”主要是政治法律学说。从更深层次看,也是一种社会历史观,即资产阶级人本主义历史哲学。它以分立的抽象的人为本,以个体的人为红线贯穿始终,涉猎社会的本质、结构、发展变化的机制和变化的动因。这种人本主义历史观至今仍然是西方的一种信仰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论马克思自由平等观的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西方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思想家们开始关注经济关系和生产劳动,他们把人与人的关系理解为单纯的商品交换关系,在物质生产领域商品交换形式的基础上论证普遍的自由、平等,从资产阶级市民社会入手,论证个人利益和普遍利益的统一.德国哲学家们从观念出发解释实践,以抽象的伦理道德实践的方式论证人人自由、平等,把政治国家作为特殊利益和普遍利益的统一.马克思从现实个人的物质生产劳动出发,用物质生产关系说明交换关系和政治伦理关系,揭露了阶级利益的冲突,揭露了资本主义普遍自由、平等的虚假性.商品交换存在于受人类生存必然性制约的物质生产领域,属于必然王国,只有变革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制度,在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人人平等享用自由时间的自由王国才能繁荣起来.  相似文献   

8.
批判和超越政治理性构成了马克思早期重要的理论主题.他当时将政治理性等同于普遍性,然而通过对黑格尔逻辑上的理性国家和资产阶级政治革命之后的现实政治民主制的研究,他发现普遍性生成的真正领域并非是政治国家,而是市民社会.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分析了私有财产的两种具体形式,即土地、货币与政治的内在关联.在中世纪,长子继承制体现了土地的政治意义;而在现代社会,货币本身就具有普遍性和权力属性.然而土地与货币并不等同,土地只是自然物,货币却是人劳动的产物.由这两种财产形式的差异入手,马克思揭示了货币虽然具有普遍性,却并不创造普遍性,由此使他转向普遍性的创造主体与关键领域,即无产阶级的劳动,确立了他后来以经济批判来批判资本主义的理论着力点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批判和超越政治理性构成了马克思早期重要的理论主题.他当时将政治理性等同于普遍性,然而通过对黑格尔逻辑上的理性国家和资产阶级政治革命之后的现实政治民主制的研究,他发现普遍性生成的真正领域并非是政治国家,而是市民社会.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分析了私有财产的两种具体形式,即土地、货币与政治的内在关联.在中世纪,长子继承制体现了土地的政治意义;而在现代社会,货币本身就具有普遍性和权力属性.然而土地与货币并不等同,土地只是自然物,货币却是人劳动的产物.由这两种财产形式的差异入手,马克思揭示了货币虽然具有普遍性,却并不创造普遍性,由此使他转向普遍性的创造主体与关键领域,即无产阶级的劳动,确立了他后来以经济批判来批判资本主义的理论着力点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李昱 《宜春学院学报》2010,32(5):23-24,48
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由于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人的异化表现为大多数被剥削的无产阶级和少数资产阶级,为此马克思曾呼吁无产阶级革命,并构想了人可以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自垄断资本主义以来,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构成发生了不同于以往的新变化,但由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仍然是晚期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所有制形式,人的异化并没有被扬弃.彻底扬弃人的异化依然要通过彻底扬弃私有制来实现.  相似文献   

11.
12.
人才生产(即人类自身的生产)是指人们为了使人类社会后继有人所进行的生养、培育后代的过程,人才生产可分为生、养、育这样三个相互连接和相互渗透的过程。人才生产具有本能性、计划性、家庭代际性和人本综合性等特征。人才生产力(人类自身生产力)是指人们生殖、养育人才的能力,它包括生殖能力和养育能力两方面,养育能力又进一步可以分解为抚养能力和教育能力。社会的人才生产力由人的生殖能力、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和教育能力共同决定,其中最关键、最核心的要素是教育能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社会培育人才的能力是提高社会人才生产力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14.
论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叙述角度上的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叙事视角一直是西方小说批评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叙事视角也就成了表达作品意义和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分析叙述的人称与叙述的角度的关系,探讨不同叙事视角所具有的不同功能.  相似文献   

15.
通才与专才虽然是相比较而存在的,但不是矛盾的,两者是可以相容的,都是当代社会发展所必需的人才。个人的成才与其个性紧密相关,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发挥个性和创造力的条件;学生个人应该正确认识自己的个性,在生活实践中重视个性心理的培养。教育过程要紧密联系人的个性的特点和差异,有针对性地培养通才和专才。  相似文献   

16.
赵强:男,汉族,中共党员,1981年11月生,2004年9月参加辅导员工作,现任复旦大学复旦学院学工组长,2008年担任复旦大学复旦学院一个班(115人)辅导员.  相似文献   

17.
经济人道德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冲动与道德抑制的均衡构成经济社会的和谐。我国在体制转型期的精神文明建设中,要充分承认经济人行为的道德合理性,并以社会道德加以框定,这样才能培育出具有高度伦理素质的经济主体,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几则寓言故事的解读,阐述了寓言是用浅显、通俗、生动的故事探讨主体间性的问题,而对此问题的探讨即是对人的确证。对人的确证使得寓言更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9.
A Whole Person     
顾曰国 《考试》2013,(1):27-29
我虽然是专职研究人员,但我首先是英语教师。我喜欢教书,因为这样我可以有许多学生。现在我想根据我的经验,把一些我认为英语学习中的常见误区跟大家交流。第一误区就是把五种技能学习变成单一的看懂。大家知道我们习惯上把英语学习分解成五项技能,听说读写译。这样分解是否科学,在此暂且不论,有不少学习者往往把是否看懂当成学习的标准。比如说,拿到一本口语教材,翻开,几页一看,都看懂了,就认为太简单了,对自己不合适。这里的错误是把看懂代替了会说。看懂不等于会说。练习口语,内容不能难,目的是通过一些能看懂的内容来操练"上口"。也就是说,目的是让学习者通过练习,自己能说出书中相关的内容。口语教材的优劣首先要看语言是否能学到,是否地道。  相似文献   

20.
全面发展的人具有完整的人、富有的人、个性的个人、全面发展的个人等性质与特点。全面发展的人具有自由劳动、自由时间、自由人联合体中的个人、艺术化等特点的生存方式。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文明建设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