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在大学呆了十八年,后在新闻媒体工作了二十年,大学时每期必读以至编辑过校报,在媒体工作时还经常收到母校和一些大学寄来的校报,省上新闻评奖时也接触到更大范围的大学校报,但当我接触到<西安建大报>时,我的眼前还是一亮:原来高校校报竟可以办得如此精彩,难怪在2010年全国高校新闻评奖中它竟然于全国五百多所高校校报中脱颖而出位居全国第二,应当说是高校校报的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2.
小报优势谈     
大报有大报的优势,但是“大有大的难处”;小报有小报的苦衷与制约因素,但是小有小的优势。小报的优势,我以为就是四个“接近”和五个“比较少”。小报接近基层,接近读者,接近第一线的实际,接近通讯员,在本地区拥有广泛和热心的读者,因而也可以产生比较实在、比较深刻、比较具体的影响,唤起比较真切、比较强烈、比较迅速的回声。小报在扣住时代的脉搏,触及群众的痛痒,触动敏感的神经方面,在说得“有人笑,有人跳,有人恼,有人叫,有人深思,有人开窍”方面,在发布“拍肩膀新闻”、传递“牵线搭桥信息”、开  相似文献   

3.
如今,中国大地报纸林立。小报的自身能力有限,为了生存,只有靠改革。高校校报就是其中之高校校报是高校生活的缩影。以我从事校报编辑10年的经历着,办好这张报纸,其难度是与大报不能相比的。主要是多年来她已形成了自己传统的封闭观念和工作模式/是人员少工作量大、高校校报办报人员一般在3人左右,这些人员既要当编辑,又要当记者,还要从事通联、校对、报纸发行和稿费发放等工作,有时甚至要抽调参加学校的中心工作,更增加了在位编辑人员的工作量,一是校报周期长、容量小、新闻不新、信息不通。校报少数为周、旬报,多为半月报。…  相似文献   

4.
小报蜂起,大报怎么办?我认为,首先要清醒地看到大报的优势和劣势。大报的劣势简要地说是信息量不如小报多,知识性不如小报强,服务性不如小报好,版面不如小报活。大报要学习小报的长处,适应形势的发展,把报纸办得活一些,丰富多采一些。大报的优势主要是它的权威性。这种权威  相似文献   

5.
多年来,地市报纸一向崇尚“小报小办”。其实,小报“大”办,才是地市报纸推进改革的新思路。这是因为:第一,小报并不“小”。地市报纸在当地的地位和作用不亚于大报。在通讯设备已明显改善的今天,当地读者从报纸上获悉国内外重大新闻,从时间上看,不是“小报重复大报”,而是“大报重复小报”;具有全国意义的地方新闻更不必说。因此,小报绝不是大报的“补充”,它具有和大报一样的独立存在的意义。第二,小报读者的胃口并不“小”。打开一张  相似文献   

6.
现在好多同志都有这样一个看法:小报好办,机关报难办。办好机关报有它的难处,这是事情的一个方面;但还要看到事情的另外一个方面,即机关报有小报难以比拟的优势。党的机关报的优势至少有这样四  相似文献   

7.
烟台日报1984年元旦由原来的四开小报改为对开大报。当时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摆个大谱、大报大办,还是发扬小报的优良传统,突出地方特色,大报小办?经过分析研究,我们选择了后者,并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高等学校为什么要办报?高校校报有哪些特点,它的地位与作用如何?怎样运用校报的特殊新闻规律办好报纸?这是研究校报要着重解决的问题。我认为,高校办校报的目的及其作用在于: 第一,一所高等学校等于是一个小社会。这里集中了高层次的知识界人士,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这个小社会需要有一个舆论中心,那便是校报。通过校报反映师生员工的各种思想和各种问题,然后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用四项基本原则,用党的方针政策,进行宣传教育。解惑释疑,引导师生员工在社会主义大道上团结前进,健康  相似文献   

9.
烟台日报1984年元旦由原来的四开小报改为对开大报。当时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摆个大谱、大报大办,还是发扬小报的优良传统,突出地方特色,大报小办?经过分析研究,我们选择了后者,并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报纸由原来的小张改为大张,是为了适应烟台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当时在报社内部和社会上,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既然改成大张报纸,就要“像个大报  相似文献   

10.
我虽然是办地市报的,但由于职业习惯和工作需要,除了每天读大报、研究大报之外,也常常读小报、研究小报。大报有大报的看头,小报有小报的味道。尤其是县市报,直接面临‘前沿阵地”,靠近基层读者,有很多方面值得地市报借鉴。当然,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优劣并存的,县市报也是如此。我觉得,办好县市报,关键在于如何发挥优势,避免劣势,创出特  相似文献   

11.
多年来,地市报纸一向崇尚“小报小办”。其实,小报“大”办,才是地市报纸推进改革的新思路。这是因为:第一,小报并不“小”。地市报纸在当地的地位和作用不亚于大报。在通讯设备已明显改善的今天,当地读者从报纸上获悉国内外重大新闻,从时间上看,不是“小报重复大报”,而是“大报重复小报”;具有全国意义的地方新闻更不必说。因此,小报绝不是大报的“补充”,它具有和大报一样的独立存在的意义。第二,小报读者的胃口并不“小”。打开一张地市报纸,人们已经不满足于了解本地本市,还想知道全国和世界;不仅想了解政治、经济,还希望知道文化、体育……。“本地东西太多”已经不是什么“优点”。第三,“小办”未必真“小”。在地市报纸的版面上,常见大块的会议消息和官样文章。平心而论,这种现象往往比大报还严重。“小办”的排他性和扬本性  相似文献   

12.
我虽然是办地市报的,但由于职业习惯和工作需要,除了每天读大报、研究大报之外,也常常读小报、研究小报。大报有大报的看头,小报有小报的味道。尤其是县市报,直接面临“前沿阵地”,靠近基层读者,有很多方面值得地市报借鉴。当然,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优劣并存的,县市报也是如此。我觉得,办好县市报,关键在于如何发挥优势,避免劣势,创出特色。劣势之一:新闻来源少,怎么办? 基本思路——走出“自我”,横向开拓,扩大视野,从外延上找出路。  相似文献   

13.
小报蜂起,大报怎么办?我认为,首先要清醒地看到大报的优势和劣势。大报的劣势简要地说是信息量不如小报多,知识性不如小报强,服务性不如小报好,版面不如小报活。大报要学习小报的长处,适应形势的发展,把报纸办得活一些,丰富多采一些。大报的优势主要是它的权威性。这种权威性,集中反映在政策宣传上。读者往往把大报视同党的文件,从中了解党的政策。大报正是在宣传解释党的政策上取得广大读者信赖的。有人以为,只有知识性、趣味性的东西,读者才乐于看。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可读性既包括知识性、趣味性,也包括  相似文献   

14.
校报历史较长,为数不少,绝大多数高等学校都办有校报,它反映着一所学校的发展面貌,凝聚着一所学校的荣誉,自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综观校报,一般都处于不能不办而又很难办好的状况。造成这种状况的基本原因,笔者以为有两条:一是校报属于内部报纸,按照规定,其编采方式、稿件内容都受到一定限制,这是客观原因;二是对“内部”的理解过于片面、狭窄,以围墙为界限选取信息,束缚了编采人员的手脚,使报纸呈现出信息的封闭性。其具体表现为:局限于日常工作、党政会议、领导人活动和  相似文献   

15.
报章和官司     
报业常见大报与小报之分。何为大何为小?好象无人给予明确的划界,但约定俗成的见解是,日报为大,晚报为小;大机关办的报为大,非此则视为小。总之,大和小是决不以发行数量、版面多寡为依据的。另外,小报售于街头闾尾,而大报则经邮局发送至大小机关再至大小办公室。  相似文献   

16.
现在好多同志都有这样一个看法:小报好办,机关报难办。办好机关报有它的难处,这是事情的一个方面;但还要看到事情的另外一个方面,即机关报有小报难以比拟的优势。党的机关报的优势至少有这样四点:一、它是党的喉舌,在读者心目中具有很高的权威;二、它能及时了解党委的意图,得到党委的指导和支  相似文献   

17.
几年前某省评好新闻时,一位大报的同行不屑一顾地说:“大报跟小报一起评好新闻,简直像大人跟小伢一起打球。”这话很伤小报同行的感情。真是“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我想,那位大报同行如果把“大人跟小伢打球”改成“大个子跟小个子打球”就科学了。中国女排郎平是“大个子”,“高点扣杀”,拦网成城,很有威力;日本女排是“小个子”,但“小个子”却“弹跳高”;又小巧灵活,于是“小个子”和“大个子”并列为世界四强。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大报有大报的长处,也有大报的短处;小报有小报的劣势,也有小报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也许是干那行,就要叫那行的苦。做了几天小报编辑,我不免又要叫几声苦了,小报小办,文章要小。而有些通讯员来稿却偏偏是长文章,小报编辑十分苦恼。一般通讯员来稿都是为大报写稿时,用复写纸为小报顺带一份,所以稿子往往偏长;或者也有专门为小报写的,但为大报写文章的习惯还没有改,文章还是很长很长的。这些稿子,通讯有三五千字,消息也有近千字的。小报编辑从若干来稿中好容易挑出一篇  相似文献   

19.
我国校报近十年来发展很快,目前全国1063所普通高等院校中,有600多所院校办有校报,加上党校、成人高校等,共有700多家,拥有读者数百万人。但是,校报的改革却动静不大。目前校报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信息量少,可读性差,新闻价值低,不能很好地为师生员工服务,有些报纸办报的基本条件尚未具备。迫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以及新闻改革的突飞猛进,校报的改革必须迎头赶上。首先要弄清服务对象。校报编辑人员往往眼睛向上,会议报道多,领导人讲话、活动多,而学生的活动却反映很少。这是不正常的。在学校内,校报要面向读者,主要的要面向学生;校报要依靠读者,也主  相似文献   

20.
全方位开放:校报改革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晓春 《新闻知识》2005,(10):63-64
长期以来,由于校报特定的性质,决定了校报在内容、形式、办报及发行方式等方面相对封闭。具体表现为:一是周期长,多为半月报或旬报,周报较少,新闻报道时效性差;二是报道内容多为校同发生的人物或事件,报道面窄,且由于校报多为4开4版的小报,新闻容量少,重大事件难以为外人所了解;三是从选题、组稿到报纸编排、校对、发行,都由编辑部承担,缺乏广大师生的广泛参与四是受发行范围局限,发行量小。宣传辐射面小,不利于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扩大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