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生命的悸动     
一株柔弱的藤蔓在经受雷电的击打之后依然顽强地生存下来,乃至绽放出美丽的花朵,向这个世界昭示出生命的价值和风采,这给文章的作者,也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憾,中文最大的亮点就在于细致地描绘出作者的所见,所思,尤其是对老屋和藤蔓的描写,细腻、逼真、很见功力,令人顿生身临其境这感。  相似文献   

2.
古来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很严肃地对待自己的生命,当他活着一天,总要尽量多劳动、多工作、多学习,不虚度年华,不让时间白白地浪费掉。我国历代的劳动人民以及大政治家、大思想家等等都莫不如此。  相似文献   

3.
生命的思考     
郑崟 《宣武教育》2006,(4):30-32
对于十五、六岁,刚刚步入高中的学生来说,谈论生命、生死的问题似乎过于沉重。这学期,我们要学习残疾作家史铁生的一篇文章((我与地坛》。作者“在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然残废了双腿,找不到出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其悲苦、绝望自不待言。阅历尚浅、几乎没有人生经验可言的学生如何去理解作者的意图,进而去思考自己的人生,这的确是个难题。  相似文献   

4.
5.
胡中柱  芦川 《新读写》2008,(6):14-15
作者对生活具有清醒而敏锐的认识,这种认识使文章的视角新颖,也给读者深刻的启示:对现实生活要有积极的、理性的认知;对强权、官位、金钱要有所藐视。作者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引经据典,贯通世事,很有说服力。全文有风骨,有神韵,显现了作者的智慧。  相似文献   

6.
一个人的生命究竟有多大意义,这有什么标准可以衡量吗?提出一个绝对的标准当然很困难;但是,大体上看一个人对待生命的态度是否严肃认真,看他对待劳动、工作等等的态度如何,也就不难对这个人的存在意义做出适当的估计了。古来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很严肃地对待自己的生命。当他活着  相似文献   

7.
一个人的生命究竟有多大意义,这有什么标准可以衡量吗?提出一个绝对的标准当然很困难;但是,大体上看一个人对待生命的态度是否严肃认真,看他对待劳动、工作等等的态度如何,也就不难对这个人的存在意义做出适当的估计了。  相似文献   

8.
生命的呢喃     
早春的轻风吹开第一朵花,鲜活的生命初次绽放笑颜。出生不久的婴儿开始蹒跚学步,年轻的妈妈眼里爱意融融……小作者在这里给我们描述了一个个温馨浪漫的场面,充满诗意,饱含温情。从喃喃学语的生命的早春,到青春的盛夏,小作者在成长着。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幢憬溢满全篇.奠定了这篇习作的情感基调。  相似文献   

9.
“妈妈,能教教我打领带吗?”谈天又打来电话恳求着妈妈,语气是那样紧张、兴奋.甚至还有那么一点不由分说的耍赖。于是乎,本来因为一天忙碌而疲惫地慵懒在沙发上的妈妈一下子振作了起来.连比划带讲解,唯恐谈天不懂。事实上,电话信号无法图解信息而使得谈天对领带的打法更加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妈妈和谈天都深知其中的道理,  相似文献   

10.
生命     
(一)假如生命是树。要一心一意地将根扎向大地深处。哪怕脚下是一片坚硬的岩石,也要锲而不舍地将根须钻进石缝,汲取生活的源泉。在森林和沃野做一棵参天大树当然很美妙,在戈壁和荒山秃岭中做一棵孤独的小树,给迷路的跋涉者以希望,那就更为光荣。  相似文献   

11.
文章妙处     
文章的妙处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让读者体会到作者文字以外的东西.体会到作者想说又没说.但又让你体会到他处处在说。  相似文献   

12.
韩雨 《新读写》2010,(12):20-20
首先,十分敬佩作者的古文功底,运用得也比较贴切,让文章顿时文采斐然。而且,作者的感悟,如“生命的颜色,就是一棵树的颜色,是一棵树慢慢长大的颜色”,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13.
生命的脉搏 《生命 生命》是一曲生命的颂歌,文章之所以显得境界高远、积极向上,源于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深层思索。杏林子忍着病痛写下了40多部著作,使自己的生命有了饱满厚重的质感,她珍惜自己的生命,坚强地活着、勇敢地活着、充实地活着,让生命在奋斗进取中延长并闪耀光彩。  相似文献   

14.
生命的色彩     
文章以时间为顺序,在不同的季节时段,通过“他”与“爷爷、老师、班长”的对话,展示了生活中“生命的多彩”?在凄美的阳春三月,“他”悲壮的走了,却留下了生命的绿色?文章在质朴中透视了生命的真谛,给我们留下的是无尽的思考:生命的色彩,也许是需要一生来作答的。  相似文献   

15.
生命三重曲     
张梦桐 《新作文》2013,(9):28-29
子衿说:每天都会收到很多像梦桐这样年轻作者写的对生活、对人生、对理想的想法。如果从一个倾听者的角度来讲,我很高兴去了解大家的内心;但是,从一个编辑的角度看,不少文章中透露的那一丝丝幽怨、不甘、无奈、挣扎又让我感到失望。难道生活与理想给予年轻的心的,就是这些吗?所以,当梦桐的文章出现在我眼前的时候,我的内心仿佛投入了一道亮光。有抱怨,有不满,有冲动,但是还有希望,有乐观,有不服输的动力。而这,正是一个年轻人面对生活应该有的态度。语句始终都是一篇文章的骨架,真正决定灵魂的,应该是作者想要通过文章告诉读者的,那股向上的力量。希望所有的写作者都能用笔写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相似文献   

16.
孙梅 《现代语文》2010,(3):134-135
从古至今人们无不力求作文新颖别致,以期达到体现个性,充满魅力的目的,使文章有生命力。教育家叶圣陶强调“文章贵有新意”也就是这个意思,否则,千孔一面,味如嚼蜡,失去了作文的意义,也失去了读者阅读的兴趣。那么如何培养中学生作文创新的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立意、选材、结构、语言几个方面着手考虑  相似文献   

17.
[招数指津]一个从没到过北京的人,对北京的什么街呀路呀胡同呀肯定是茫然不知的,而他对自己的城市,对自己的家乡一定是了如指掌,其中的道理不言而喻——就是了解不了解、熟悉不熟悉。在阅读中我们也有这样的感受:拿到一篇陌生的文章,几乎不知道从何下手去解读:而遇到的是自己熟悉的作者的文章.就感到亲切.阅读和做题都觉得轻松和愉快。  相似文献   

18.
生命教育的三重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命教育是提升人生命的质量与意义,实现人生命全面和谐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教育。根据人的三重生命即自然领域的自然生命、社会领域的社会生命和文化领域的精神生命.生命教育分为关爱生命存在的教育、培育生命丰富社会属性的教育和生命精神教育。通过培养三重生命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协调人与世界的关系,使人和世间万物和谐共处;改造人类文化,使人类重新认识自我,找回现代人失去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9.
近日读到蓝色鸢尾——于鸿丽的博客,有一博文《分数也有生命》(作者梁伟),颇有创意,令人感动。博文不长,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20.
语言不仅是人们传递知识的工具,更是一种情感交流的手段,这正是语言的双重魅力。文章只有在有了真情实感的情况下才能写得出,也才能写得好。教材中的许多文章都是人类表达各种各样情感的典范之作,有感而发,情真意切,有血有肉。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应该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了解、体会并沉浸在情感里。当作者愉悦的时候我们可以和他一起欢乐,当作者悲痛时我们能与他一道伤悲,当作者平静地思考问题时我们也能静下心来和他一道思索……这样,我们才算真正让学生理解了文章,理解了人生,理解了语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