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无常>因其与<朝花夕拾>格格不入的杂文化风格常常被研究者简单化处理.但鲁迅却借助无常这一特殊形象传达了对父亲(包括父亲和老师)的理想.寿镜吾和藤野先生在描写策略上有诸多相似之处.他们是无常代表的"师格"的正面典范,同时也是在鲁迅人生中缺席的父亲角色的有力补充,三者最终统一于无常.<无常>体现了鲁迅一生对"人之父"孜孜不倦追求的轨迹,并将<朝花夕拾>从回忆型文本上升到美感与哲理并存的高度.  相似文献   

2.
东西的小说是一种在虚无主义肆虐的后传统、后革命时代下的寓言化写作.<耳光响亮>关注的是1976年文化精神和家庭生活意义上的"父亲"弃世或出走之后,那些"时代孤儿"的成长过程和生存境遇.<后悔录>所关注的重心是主人公从禁欲到纵欲时代的"性"的磨难,从中可以看到后传统的人神主义禁欲文化和后革命的虚无主义纵欲文化对人性的异化和扭曲,以及个人良知在这种异己的、他律的伦理秩序和虚无主义的纵欲狂欢中的复苏和觉醒.  相似文献   

3.
在多数人心目中, "硬汉子"是父亲的代名词,而在<台阶>中父亲形象却显"颓废",人格发展理论、社会学以及价值二元论为父亲的"颓废"作出了解释,女性主义运用"圣杯式"的思维方式为消除父亲的"颓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和谐是科学哲学所揭示的关于物质运动的一般规律.中国当代教育的发展变迁,实质也是一次教育对"和谐"理念初始背离、最终回归的过程.经历了泛政治化教育对人的异化,应试教育对人的忽视,素质教育的开展从内容、过程、目标、环境等不同方位体现出面向"和谐"理念的回归.  相似文献   

5.
<史记·刺客列传>和<通志>"刺客传"为我们塑造了天地间具有曩激烈性情的人--刺客的形象.<通志>"刺客传"绝大部分袭用了<史记·刺客列传>中的材料,仅有三十二处文字出入;但却完整保留了"太史公日"这一直接评议、任情褒贬的精华部分.这也反映出郑樵写作<通志>列传部分时对材料进行裁剪去取的一些情况.  相似文献   

6.
J.B.福斯特认为马克思的生态理论主要体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共产党宣言>这两部著作之中.紧密结合劳动异化来分析自然异化;强调自然异化是人为造成的,具体地说,是由私有财产和金钱的统治造成的;提出自然异化给人带来的严重后果就是使人丧失掉基本的生活要素;力主通过"联合"的道路来消除私有制,进而消除自然异化,构成了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生态世界观的主要内容.J.B.福斯特驳斥了一些西方学者把<共产党宣言>说成是"反生态"的种种误解,强调正是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已经把关于建立与自然的可持续性关系的思考作为"关于共产主义建设论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的一些核心理论实际上在<共产党宣言>中已经形成,这就是:所有生态问题都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7.
2010年第3期<中学语文教学>的"深度关注"刊发了潘新和、郑秉成先生谈"作文教学教什么"的文章:<从失真回归到仿真--写作教学内容辨正>(以下简称<回归>).  相似文献   

8.
黑人小说<无形人>反映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以及黑人对其命运的认识与抗争.文章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从多方面刻画了黑人的工具化命运,白人对黑人工作的抹杀及异化,以及黑人对自我的探寻,有力地揭露了黑人的"无形"命运.  相似文献   

9.
"异化"是哲学王国中的重要一员,从其诞生至今依然引起许多哲学家们的"另眼相待".马克思对"异化"亦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且在其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创制了异化劳动理论,此理论是<手稿>中的奠基性理论.<手稿>中虽然仍然带有黑格尔、费尔巴哈尤其费尔巴哈的痕迹,但就<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而言,无论在内涵上还是在逻辑思维上都对黑格尔及费尔巴哈等传统异化理论进行了突破.  相似文献   

10.
苏教版第七册第六单元包括3篇课文(<诚实和信任>、<珍珠鸟>、<九色鹿>)和一个练习.<诚实和信任>叙述了两位车主妥善处理反光镜被碰碎这起小事故的过程,揭示了人与人之间"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的道理.<珍珠鸟>描写了人鸟相亲的动人历程,告诉人们"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境界".<九色鹿>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调达背信弃义,结果受到惩罚的故事."单元练习"设计了"读读小故事"--<两兄弟卖酒>;积累一些关于"诚信"的名言警句等.综观本组教材,就会发现编者的意图是围绕"诚信"这一主题的.如何用好这一组教材的人文教育资源,让学生真正接受"诚信"的教育呢?教学完3篇课文后,结合"单元练习"的相关内容,我们安排了一次以"诚信"教育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