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城市转型过程中,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成生态变化而形成生存危机。城市旅游,关注文化的整体性与多样性.为其复兴与生存提供了机会。以西安为例,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状况与旅游利用,构建文化生存生态,为城市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前瞻性探索。  相似文献   

2.
在国家大力扶持文化政策导引下,全社会普遍开始重视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作为经济相对发达的苏南城市江阴,同样认识到了“非遗”对城市文化的重要性,也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传承与保护做着不懈的努力工作.本文试图就“非遗”中手工技艺类项目的现状做一个初步的调查和研究,来为我们的“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做一个前期的铺垫.  相似文献   

3.
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表现的艺术特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地域性。文章通过对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形态的解读,以及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特征的分析和论述,对非物质文化艺术遗产的有效保护和传播措施进行了思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非物质文化的发展变迁与传播特色。  相似文献   

4.
京剧、书法、中医针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历史见证,是世界级的文化艺术瑰宝。时代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对传统民族文化带来了冲击和变革,如何科学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需要解决的问题。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有效思路和方法。根据民族文化的信息特性,采用数字信息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采集、储存、处理、展示及传播,通过对民族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转换、修复和再现,还原为共享和可再生的数字文化形态,以达到保护与传承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城市文化影响力包括城市物质文化影响力和城市非物质文化影响力,是带动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普洱城市文化影响力的提升需要正确处理城镇化与城市文化建设的关系;必须运用系统方法建构城市文化建设的内涵体系,物质建设与非物质建设并举;重视培养人才、发展大学教育,大力支持普洱学院、普洱职业教育中心的建设与发展,使其各自办出特色,为普洱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后备力量;大力发展旅游、扩大宣传,倾力打造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旅游文化知名品牌,发挥新媒体在城市文化影响力提升中的宣传引领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6.
非遗音乐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的简称,它蕴涵着大量与人为善、和谐相处、尊老爱幼、家庭和睦、明礼诚信等传统伦理道德,能够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传统音乐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个重要类别,其丰富的表现形态和文化内涵,也包含在民间文学、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以及民俗等不同类别中。如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中做好传统音乐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渗透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建设城市文化需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而文化遗产的保护又需要专业的人才和专门的机构,这就要求充分发挥高校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职能。廊坊虽是一座新兴的小城市,却拥有十几所大中专院校,这是廊坊文化建设的一大资源,在保护廊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要注意充分挖掘,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8.
社区文化是社区建设的核心内容,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社区内推广,可极大地丰富社区文化建设的内涵,也为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融入社区文化,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居民的积极参与以及对非遗项目传承人的选拔培养。  相似文献   

9.
漕运文化可以说是淮安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个主导文化体系。探寻漕运文化的历史遗迹,考察这些物质文化遗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对淮安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是研究淮安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这些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非遗”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对我们祖先五千年文化的一种认同。学校通过让学生认识、了解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培养学生的民族精...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的关系——以民间传说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间传说作为非物质文化的形态之一,其产生和传播明显依附于某些物质形态,缺少“物质”的客观基础,传说便无从生发和建构。因此,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不能绝对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往往很难区分,两者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调查和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忽视其中“物质”的形态。具象、直观的“物质”形态对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促使非物质文化得以流传,使之成为遗产的不可缺少的因素。“物质”和非物质两者之间同构的互动关系,透视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2.
"鱼尾狮"是一头由狮首鱼身组合而成的异兽,脱胎于新加坡"鱼尾狮传说",经过由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位主体共同参与的实体性和想象性的建构实践,以及具象化和符号化的发展历程后,现已成为新加坡的城市标识和国家意象,在强化国族身份认同中起到重要作用。"鱼尾狮"的成功转型是原生文化形态与现代化语境的有机对接,"鱼尾狮传说"的传承、保护和发展经验,是活态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13.
区域文化软实力指的是一个区域因其文化而拥有的非物质实力,对内表现为凝聚力、创造力,对外表现为影响力、吸引力。衡阳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丰富,但仍需在文化资源整理、城市精神重塑、文化体制改革、城市形象推广、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继续努力,以期获得文化软实力的快速提升。  相似文献   

14.
微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形象的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以湖南江永女书文化为例,利用新浪微博平台采集数据,对微博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旅游形象的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微博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旅游形象具有以下五大特征:传播主体以个人为主、文化与旅游的内容不对称、采用文字加图片的表现形式、中立的形象评价、时空分异规律明显。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关建议对策。该研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网络旅游形象的建设及其旅游开发与保护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过程中,产生了与原生态相异的"衍生态"并依此重获了生命力。究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态"衍生之源,与其公共文化属性传播不无相关。以公共文化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经由传播后源生的意义由解码过程决定,由于该解码环节发生于接受者对文化原义部分认同、部分对抗的协商立场中,最终产生的将是一种经过修整的意义。由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经由传播后发生意义变迁进而产生"衍生态"成为了一种必然。  相似文献   

16.
大理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富集之地,也是一个多元文化交汇的十字路口,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大,特别是年轻一代对外来文化的盲目追捧及对本土文化认同感的减弱,极大地威胁着大理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基于对大理地区中小学校教育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的调查分析,对大理地区中小学校教育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民族民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其中的共性不少,包括主体上的一致性、客体上的物质与非物质的辩证统一性、文化上的多样性和情感上的亲近性等,加强其共性研究,对于保护民族民俗文化、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承民族精神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民族一国家文化寻根、反思和重构的全球性语境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成为最热门的话题之一。这是民俗学从学术概念到人类文化自觉的反思,是一个传统民间文化的现代性转变,也是人类追求文化共享和多样性的历程。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民俗带入传媒时代,对民俗学而言,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这一转变过程是现代社会对民俗象征、民俗思考、民俗符号等多重意义的重新整合。  相似文献   

19.
流行于豫北延津的二夹弦是产生于清光绪年问并绵延至今、深受群众喜爱的一个地方剧种,也是先后被河南省和国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戏种。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原因,二夹弦经历了多次兴衰演变过程。在弘扬、保护和发展祖国魂宝——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应坚持“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思路和途径优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职业技术教育相结合,努力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成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