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在元代的散曲小令里面,马致远的《天净沙》是相当出名的,它一共只有五句,写一个飘零异地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这首小令的五句曲子,从层次上看,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描写客观景物;中间两句“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是借景生情; 末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才是正面抒发诗人的主观情感。但是头两句并不能跟后三句截然分开,因为头两句  相似文献   

2.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断肠人在天涯。元代戏剧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一首久负盛名的小令。对这首小令的评论,一般评论家都以为是一首羁旅诗(这里的“诗”是广义的)。如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下编第一册)认为,“作者以凝练的语言,通过一幅秋郊夕照图的描绘,准确而委婉的刻画出旅人飘泊的心境(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由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学院、上海教育学院合编的《历代名篇选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则说得更为具体明白:“总共二十八…  相似文献   

3.
在元代的散曲小令中,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相当出名的。这首小令的篇幅极短,只有五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虽是廖廖几笔,却鲜明地描绘出一幅绝妙的秋景,抒发了秋日特有的思乡情绪,真可谓是茫茫萧瑟,秋郊西照。 这首小令的情调比较低沉,但是艺术上却有它独到之处。王国维在他写的《人间词语》中曾对它作出  相似文献   

4.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的作者是谁?文学史几乎都认为是元代大曲家马致远(东篱)。对此,今年第一期《文学遗产》载朱勤楚文章,认为这首小令的作者不是这个马致远。朱文首先对历代著录这首小令的各种专集著作进行了考察。最早收存《秋思》的元代无  相似文献   

5.
在元代散曲中,心与物融、情与景合的秋题小令可谓屡见不鲜。然而,由于作家对秋天的观察和体验不同,笔端的秋景秋色、秋思秋感亦就迥然有异,下面先看一首马致远的题为《秋思》的〔天净沙〕小令: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历来佳誉流布,曾被元周德清赞为“秋思之祖”。头三句叠写九种景物点染  相似文献   

6.
这是马致远脍炙人口的散曲精品。长期以来,人们受作品情语“断肠人在天涯”的影响,往往将这首小令的立意定位在游子的羁旅愁思。但是,细玩作品,尤其是结合作家创作的特定年代去嚼味,《秋思》似乎蕴含着更加丰富、更加深刻的社会内涵。笔选取一个“瘦”字来诠释作品,以期挖掘《秋思》更加深广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7.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是元代著名戏曲家马致远写的一首小令,曲名《秋思》,被公认为中国散曲最出色的小令之一。它通过描写旅途中傍晚的秋景,抒发了游子深切的悲秋之情,给人一种难以排遣的苍凉。其风格婉约清远,意境深邃苍凉,悲而不壮,清而不淡,有“秋思之祖”之誉。清代著名学者王国维说它“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与马致远同时代的白朴,则写了一首跟马曲风格迥异的《秋思》:  相似文献   

8.
孙雪芳 《学语文》2003,(5):16-16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好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 ,好一首孤独的伤感诗 ,好一曲柔肠寸炀的游子吟…… ,全篇仅五句 ,二十八个字 ,没有大起大落 ,只有寥寥数语 ,既无夸张 ,也不用典 ,好似信手拈来 ,小巧中透露的伤感却折射出那个社会时代的风云 ,其表现在 :第一 ,奇巧的构思中隐藏着作者内心深处的伤感《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这首小令中隐藏着马致远的内心深处的伤感 ,仅一句“断肠人在天涯”就足矣。马致远大都(今北京)人 ,少年追求功名 ,未能得志 ,半世蹉跎 ,而善于从大自然…  相似文献   

9.
元代散曲作家马致远所写的《天净沙》,是一首二十八字的小令。这首小令流传至今六百多年,仍然耐人咀嚼,为人吟咏,难怪古人要推崇为“秋思之祖”呢!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  相似文献   

10.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是一首小令,表面看似乎明净浅显,平淡无奇,实则精心结撰,韵味无穷。从整体上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描写客观景物;中间的"古道西风瘦马",  相似文献   

11.
一首好诗,往往很珍惜感情和语言,把感情浓缩在艺术画面上,精炼的语言不容杂质并存,却能深刻地表现出丰富的内容。读这样的诗,读者必须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才能领悟出诗歌的真正内蕴,体验出诗歌的艺术魅力。马致远的“天净沙”就是这样一首诗。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从体裁而言,它属于散曲中的小令,这是中唐以后由词演变而成的一种新的诗歌形式。王骥德在“曲律”中说到它:“所渭小令,盖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元代散曲中,描写秋景的曲子有很多,大都表现了诗人的相思之情。《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篇元曲中的小令是“元曲四大家”之一马致远的代表作,全篇仅五句。  相似文献   

13.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注释昏鸦:黄昏时的乌鸦。古道:古老的大道。 断肠人:指悲痛到极点的人。浅译枯藤缠绕的老树上栖息着黄昏刚的乌鸦,小 桥下流水潺潺,岸边住着人家,我在秋风中 驹着瘦马行走在古老的大道上。傍晚的太阳 向西边的地平线落F,我这个愁绪满怀的游 予还漂泊在海角天涯。提示这首小令写出了天涯漂泊者的思乡情怀。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  相似文献   

14.
王国维在他的《宋元戏曲史》中,把马致远的〔天净沙〕视为元人小令之最佳者,评语是:“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就情趣流畅,浑若天成的意义说来,确是公允之论。小令只有短短5句,28字。“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题名《秋思》,但全篇却无一语道及其所“思”的内容。它只是排列一些孤零零的景物,并点明这些景物正是小令主人公“思”之寄寓所在。需要的是借助于读者的理解和想象,把景物与主人公之间的内在联系一一挖掘出来,然后才能最终达到对作者“秋思”内容的认识。在作者铺染的一系列景物中,首…  相似文献   

15.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有天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虽只有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却成为人们喜欢吟诵的诗歌之一。我们读这首小令的时候,总被其中悲壮的感情牵引着,在感受到它的悲壮之后,又获得了一种强烈的艺术享受。这不仅因为词人调用各种了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16.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这首脍炙人口的小令,语气清新自然,色调峭拔深邃,它汇聚了凡十一个意象,并以特定的抒情结构将其串联起来,形成一个互补型的意象系统,相得益彰。在这种意象状态之中,每个意象除了具有自身的涵义之外,又染上了深沉的  相似文献   

17.
马致远是元代最著名的作家之一,曾作过江浙行省务官。因厌倦官场,晚年隐居。他的散曲被推崇为元代第一大家,其词作《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是马致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小曲。这首小令篇幅极短,只是寥寥几笔,但却色彩鲜明地描绘出一幅绝妙的秋景,概括了秋日特有的思乡情绪,真可谓是茫茫萧瑟、秋郊西照。该词作感情真切,在巨大的艺术魅力,富于极强的感染力,被后人赞为元散曲中的绝唱并成为尽人皆晓的名篇。浅析其艺术特点,主要表现为以卞…  相似文献   

18.
《天净沙·秋思》是著名的“元曲四家”之一———马致远的名作。当年马致以一首悲秋怀乡的绝唱,不知感染了少读者。今天,再细细玩味,其中的悲仿佛伸手可触,使人仍能得到美的享。不妨我们再来感受一次: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枯藤”,乃秋末之景。“昏鸦”,黄昏的乌鸦。见此景,如何不触动游子的思之情?西风起时一年将尽,马因长途跋在荒凉的古道上累瘦了,更何况人呢?看夕阳西下、暮色苍茫,这思乡的游子,仍然在浪迹天涯!这首小令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荣誉,方面是由于它描绘了一幅绝妙的…  相似文献   

19.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  小桥流水人家 ,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  断肠人在天涯。作者马致远 ,号东篱 ,大都人。元代著名的戏曲作家、散曲家。在前期的散曲作家中 ,马致远颇负盛名。有文坛“曲状元”之称。他少年时追求功名 ,未能得志。晚年退隐田园 ,过着“酒中仙、尘外客、林间友”的生活。《全元散曲》收录了他所撰写的套数16篇 ,小令 115首。虽然他的作品多局限于抒发个人怀才不遇的悲哀 ,宣扬消极遁世的情绪 ,但他的散曲却有着较高造诣。散曲中最有名的又是小令《天净沙·秋思》 ,元人周德清誉之为…  相似文献   

20.
11月12日 晴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是一首凄美、哀婉的元曲,从中我读出了人在漂泊中的孤独与冷清、伤感、无奈与悲哀。然而让我把“漂泊”与“飘逸”这两个不同意义的词联系在一起的人,却是那个鼎鼎有名的明末清初大画家“八大山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