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念念不忘     
李喆 《围棋天地》2013,(5):108-108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是电影《一代宗师》里的句子,道理既简单又深刻:虽然它被别人忘了,但只要你爱它,记着它,有一天它就能发出光。电影里念念不忘的是武学,纵然大时代里运命无情,武学被遗忘、被冷落,“都什么时候了,还在这耍猴戏”,武学之士困于门户、沦落民间,但“有灯就有人”,只要念念不忘,就能传得下去。只要念念不忘,就会被写出来,成为传奇。  相似文献   

2.
在幅员辽阔的中国西北大地上,活跃着一支驰骛近百年的武术文化流派——“马氏通备武学”,它和“兰州牛肉面”、“‘丝路花雨’及续集‘大梦敦煌’”、《读者》杂志共同构成甘肃的四大拳头文化品牌。改革开放以来,马氏通备武学立足西北、辐射全国、远播世界、造福人类,将武术文化的种子传播全球,形成了举世瞩目的、奇特的世界武术文化现象。文章以对通备武学的认识和理解为主线,从通备武学的概况入手。对通备武学的发展演变轨迹作了综合、系统、全面阐述,旨在让全社会深层次了解通备武学,挖掘和创新“通神达化,备万贯一;理象会通,体用俱备”为宗旨的“通备”内涵,使之在和谐社会中更显神韵。  相似文献   

3.
内劲,是孙氏武学理论体系的核心之一.孙氏武学是内家武学,离开内劲,就不要侈谈内家武学了.孙氏武学作为将形意、八卦、太极三大内家拳融为一体、独树一帜的一大武学门派,离开内劲更是不可能的. 在《拳意述真》一书中,"内劲"一词出现16次.在四部拳学专著中也数次用到"内劲"一词:《形意拳学》中出现4次,《太极拳学》中出现1次....  相似文献   

4.
刘治良 《精武》2009,(8):27-27
2009年5月28日,我的恩师、武学泰斗李春苓先生走过了八十个春秋,安静地离别了他钟爱一生的武学、他的亲人、还有他满天下的桃李。李春苓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武术家,《精武》百杰之一,李氏形意太极拳的创始人和奠基人,被武林同道誉为“东北神力王”。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基于译介理论,运用“他者”视域对武学典籍——杨澄甫的《太极拳体用全书》海外译介作品从译介材料选择、译介主体、译介原则和译介传播效果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发现从“他者”视域观照下,《全书》的译介过程中,西方译者和出版商不再是将弱势文化按照“自我”的文化价值取向进行归化,而是在帮助弱势文化在西方建立其文化形象和身份。这种武学典籍的译介传播模式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廖志武 《精武》2006,(10):45-45
翻开2004年11期《精武》的俱乐部,我被许德林先生的一篇短文《读〈我眼中的李小龙〉有感》所吸引。许德林先生在文中对《我眼中的李小龙》一文的作者张先生关于李小龙截拳道武学体系的观点甚为不满,甚至一笔抹杀了张先生该文的价值,称张先生此文只有“抛砖引玉”四个字是正确的,维护李小龙截拳道正统地位的形象跃然纸上。我与张先生素不相识,但是对于李小龙截拳道的看法与张先生较为一致,有必要站出来说上几句。  相似文献   

7.
泰拳渊源     
1518,暹罗王改革兵制,下谕令编制了《制胜术》一书,内容包括了兵器、武术和武备等方面。 在“拍纳黎萱”时代(公元1555年至1606年),拳术被列入军事训练科目。史称“黑王子”的拍纳黎萱大帝,英勇非凡且精武技,他带领泰国人民解放了缅甸占领下的暹罗,光复了大城皇朝。经过连年的战争,拍纳黎萱深知要想定国安邦,必须要有一支勇敢善  相似文献   

8.
陈太平 《精武》2009,(8):4-5
易筋经相传为少林达摩老祖所创,是中国传统武学上乘的内功,一直深受广大武术爱好者的青睐,千百年来一直被奉为“武林至宝”。在民国时期的著作和评述中都常常被提到,比如平江不肖生的《狭义英雄传》,评书如《三侠剑》、《白眉大侠》中曾经多方涉及。另外不同时期也曾有多种著述,更早可追溯到唐朝孙思邈的著作,明清时期紫凝道人、周述官也曾经分别著述论述。民国时期还曾出版过多种版本,少林弟子王祖源曾写过内功图说,  相似文献   

9.
我的母亲孙叔容先生(1918-2005年),是我国当代代表性武术名家,孙氏武学中兴之师。孙叔容先生是我国近代武术大师孙禄堂的嫡长孙,幼承庭训,8岁跟爷爷开始习武,终生不辍,38岁起随父亲孙存周在北海公园公益授拳,之后在全国各地授拳无数。孙叔容先生不仅在全国各地授拳,亦在孙氏武学研究方面做了杰出的贡献。1992年出版了《孙禄堂武学著作大全简注》,2000年此书在中国香港再版。先后在《汴梁武术》《少林武术》《少林与太极》《武魂》等杂志上发表论文多篇,被誉为当之无愧的孙氏武学中兴之师。  相似文献   

10.
一、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用功夫世事难料,变幻无常。唯有随遇而安,不变应变,方能继续坚守心中的至爱武学——形意拳学。无序且忙碌的工作之余,总是喜好捧着古今明人的武学巨著,喜欢翻阅唯一钟情的期刊——《精武》,沉醉在武学温暖的海洋里。近来几期没有上乘之品出现,又因习练形意拳缘故,对水火居士的四篇《戴家心意拳精义分享》美文反复  相似文献   

11.
翁心诚 《精武》2009,(8):46-47
一、削烂苹果 王芗斋是李紫剑先生在《狂生谈拳录》中抨击较多、力度较大的武林历史人物。李先生认为,王芗斋是有证可考的叛徒、汉奸。认为所有有关大成拳抬王都是大谬不然,大逆不道,缺乏起码的道德判断意识。而我们只要稍加留意.几年来的武学刊物与武学著作里凡是涉及到大成拳时,“王芗斋”三个字便不时地闪耀着,他被人们以宗师之礼推崇与尊重。这便构成了一个矛盾,一种疑惑。我没有去考证王的这段历史,现在我假设李先生说王芗斋是叛徒、汉奸属真,我们该怎么看王芗斋?  相似文献   

12.
默韬 《收藏》2001,(11):76-76
古今中外的战争,靠武备与攻心两手兼用来加速取胜的实例不胜枚举。《孙子兵法》中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也就是说,打好攻心战具有更高层次。  相似文献   

13.
《岳武穆遗书》可谓武学奇珍,笔者有幸,自幼随父学练岳家功夫,得传《岳武穆遗书》,略窥其一,现就技战术方面谈点体会。“消打合一乘虚而入”,这是《岳武穆遗书》中提到的主要战术。书中提示。“消”是防守,“打”是还击。在实战中,怎样处理好防守与进攻之间的关系,是任何拳种门派都很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蒋文俊 《武当》2003,(2):30-30
时下,有许多人,甚至包括一些武学名家都认为,武舞是不能临阵应敌,克敌制胜的,这使得我很怀疑他们的见识和武学的水平。因为权威的结论有时恰恰是权威的谬论。 我国经典古籍《庄子》第三篇“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叫“丁”的屠夫(厨师)杀牛的本领非常好。他杀牛的时候,肩和手的伸缩,脚与膝的进退,刀割的声音,无不因便施巧,合于音  相似文献   

15.
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比较法对《中国日用类书集成》《明代通俗日用类书集刊》等资料研究。认为:从明代晚期的万历年间开始,家庭生活百科全书式的日用类书普遍增加了"武备门卷",其武术文献与时代相近的《纪效新书》《新镌武经标题正义》《武备新编》等兵书可互为校勘辑佚,有些内容为后代所罕见,弥足珍贵。崇祯年间的日用类书把武术文献编在"笑谈门卷",并删去与武备相关的内容,从一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明清之际武术流变的情况。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之武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铁成 《武当》2003,(8):40-41
我是一位巴西华侨,出于一片赤子之心,不忍看到中国之瑰宝——中国武学日趋湮没失传而感到痛心,才不惜一切寄给《武当》这篇稿件,作为进见之礼。同时愿意借助此稿提醒诸多的武学同好,要分清、明了什么属于武术,什么属于武学。这是两个本质截然不同的体系。为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李小龙解码     
Robert  Wolff  史旭光 《中华武术》2006,(10):14-14
本文作者为一位哲学博士,《健美101》撰稿人,同时也是《李小龙:武者语录》序言的作者。曾被李小龙家人特准查阅李小龙私人武学笔记。相信他所描述的李小龙会和你以前认为的李小龙有着不同之处,且听他慢慢道来……[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正>少林棍法在明代已经名震天下。茅元仪于《武备志》中就曾有一段按语,指出“诸艺宗于棍,棍宗于少林”。而关于少林寺尚棍的传说,以明万历四十四年程冲宗猷所撰的《少林棍法阐宗》一书最遍及。书中写道“有一僧投身灶炀,化身紧那罗王持棍护寺”。推官陈世埈在书序中也提出:“自紧那罗王以观音显化,演教少室,遂开千载法门”。民国期间,学者唐豪考究《少林棍法阐宗》的紧那罗王记载,应源于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正月,  相似文献   

19.
孙氏武学产生于20世纪初 (1918年),是孙禄堂先生运用易理与《周易·参同契》等内丹学,融合形意、八卦、太极三门拳术之真谛,创立孙式太极拳而形成的。由于孙禄堂的武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其《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太极拳学》《拳意述真》《八卦剑学》五部著作及《论拳术内外家之别》《详论形意八卦太极之原理》两篇文章之中,故本文作者曾多次  相似文献   

20.
《武备新书》十四卷,明代晚期刻本,四周单边,版心为上黑鱼尾,半叶九行。该书卷一《束伍篇》,卷二《耳目篇》,卷三《手足篇》,卷四《手足篇》,卷五《手足篇马附》,卷六《比较篇》,卷七《营阵篇》,卷八《行营篇》,卷九《野营篇》,卷十《实战篇》,卷十一《胆气篇》,卷十二《舟师篇》,卷十三《守哨篇》,卷十四《练将篇》。其内容是在戚继光十四卷本《纪效新书》的基础上增订而成,因此又名《增订武备新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