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期以来,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出现了"冲击-回应说"与"中国中心说"的分歧以及"天下观"与"民族国家观"的对立.实际上,这些分歧和对立根源于"西方中心观"与"中国中心观"两种不同的解释模式.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来看,"西方中心观"与"中国中心观"之间的对立是近代中国社会"悖论"性质在思维方式上的折射与反映;近代中国社会的"悖论"性质决定了海外中国学研究要超越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而采取亦此亦彼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2.
分析有关"李约瑟难题"真伪的争论,即可发现其所具有的典型意义。这些争论所体现的二元对立的倾向,流行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甄别这些争论所赖以存在的文化学依据,有助于解除文化比较中对立双方对对方视野的遮蔽,增强双方的理论自觉,进而超越当前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的语境,形成文化比较的恰当态度。  相似文献   

3.
当今美学界牵强附会的把马克思美学往消解主客二分的现代西方反形上学上靠,以为这样就可以和中土"天人合一"的主客合一的思维模式相融合。事实上,马克思的美是"人的本质对象化"的结果,其共产主义可以达到彻底的人道主义和彻底的自然主义的统一观点也还是在西方文化的大背景下发展而来的,其思维特征也还是先向外然后再向内,是主客二元的对象化思维。与此对应,中土则是向内再向外翻跃,是消解主客二元对立的融贯型思维。前者侧重"目之见",后者侧重"心之见",但是两种不同文化是可以互相补充的。  相似文献   

4.
西方后现代主义艺术兴起的同时也将"对话"意识领进了我们的视线.表面看似"舶来品"的对话意识,其实深深扎根于中国古代道家哲学中.当西方面对现代化所带来的困境而自身的学术理论无法攻克时,纷纷将目光转向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人,我们更应该积极地从中汲取精华,为当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建构建言献策.严羽的<沧浪诗话>是一部关于诗学理论的论作,其中的"妙悟说"更是被后世所传诵.但是,如果我们将"妙悟说"置于"对话"视域下加以阐释,就会发现对话意识的生命力、延展力将会激发出"妙悟说"更多的活力,从而获得崭新的思维视角.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妙悟说"中的"趣"对于我们怎样正确把握创新意识的启示,可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相似文献   

5.
后殖民文化批判逐渐被国际社会学术机构确定为一种重要的甚至是独特的文化批评模式。后殖民主义的文化批判,以否定和颠覆西方新旧殖民主义的文化霸权和文化殖民为宗旨,并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批判和颠覆殖民主义所确立的"黑人/白人"、"自我/他者"和"男性/女性"等三组二元对立的文化模式,利用后殖民理论最终在"西方/东方"、"支配/被支配"的二元对立模式中对西方文化殖民现象作出解答,反对用西方殖民主义统治所构造的知识形式来框定和分析自己民族的文化而使其民族精神深处被殖民化和奴隶化。但是,这三组文化批判模式都存在各自的缺陷,即都是在殖民主义话语体系下对殖民主义文化及种族主义所进行的并不彻底的批判。  相似文献   

6.
发轫于20世纪6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拒斥以划一思维和二元对立思维为特征的现代思维方式,坚持一种流浪者的思维,在当代西方社会已颇具声势。一、后现代主义的缘起与许多思想流派不同,后现代主义不是一种统一的学术流派,而是当代西方社会一股纷繁复杂、扑朔迷离的具有反思和超越现代性的最新哲学思潮的总  相似文献   

7.
"西方中心主义"和"本土主义"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发展高等教育的两大对立取向。这两种取向都是"中心主义",属于中西对立、体用二元的僵固思维模式。因此本文提出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的文化逻辑是和而不同,并进而论述了高等教育"和而不同"的内涵及我国应当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自然价值的合理证明是解决人类为什么要遵循自然的核心问题。西方传统环境伦理学从"自然"视角建构自然价值理论,形成了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两种理论路径对立。现代环境伦理学对自然价值的合理论证必须以"自然"和"人为"视域互融,不仅需要对自然进行"道德赋值",而且诉求道德意义上人类"诗意地栖居",超越二元对立认知思维范式,走出"中心主义"环境伦理价值困境。  相似文献   

9.
一般认为,二元论是从古希腊时代开始的,二元思维有三种方式:二元对立、二元统一和二元转化,此三种方式实际上是二元思维发展的三个阶段:所谓二元对立思维,指的是“相反的两方之间的关系纯然为对立和对抗,丝毫不存在统一和转化。列维.施特劳斯认为我们逻辑的运转便是通过二元对立及象征意义最初的显示相吻合这种手段来进行的。太阳是世界范围内神话和史诗的母题,并如约地反映出光明力量对黑暗力量的扑灭和胜利。中国也不例外,《周易》以后,中国自身的哲学发达带来了最终使中国与西方在思维、哲学以及文化上分道扬镳的巨大变化,中国人在原来的二元对立思维基础上对二元转换大加强调,二元转换的阴阳哲学也日趋完整。  相似文献   

10.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以往我们的语文教学常常会陷入二元对立思维的泥淖之中,"教师中心""知识中心"把学生当作被改造的对象,学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文化是多元文化,它关切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们所面临的任务就是超越中西二元对立模式,向传统文化回归同时向世界现代艺术扩展。  相似文献   

12.
在庄子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既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待"就得"无己",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地,才能在精神世界中获得绝对自由。人世间只有"至人""神人""圣人"才可以达到这般境界,这三者又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13.
《考试周刊》2013,(A3):53-54
数学学习的最高境界是"悟",只有领悟才能创新,才能有新发现,自觉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优秀的思维品质和能力,要达到"悟"的境界,还需"学""练""思"这三个过程。  相似文献   

14.
在海外中国学研究中,高度相关的两个问题经常进入学者们的视域,成为学术界激烈争论的焦点:第一,传统的中国文化能否催生出中国特色的现代性?第二,近代中国是否完全实现了由帝国向民族国家的转换?围绕这两个问题,分别形成了“冲击一回应说”与“中国中心说”的对立以及“天下观”与“民族国家观”的对立。实际上,这些对立是“西方中心观”与“中国中心观”两种流行解释框架的表现。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来看,这种对立是近代中国社会“悖论”性质在思维方式上的折射与反映;近代中国社会的“悖论”性质决定了我们要超越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而采取亦此亦彼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5.
《中国德育》2008,(2):38-38
论文题目:冲突与和谐——价值观多元背景下西方德育应对路径评析论文作者:余维武(华东师范大学)指导教师:郑金洲专业方向:教育学原理学位年度:2007年论文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为应对价值观多元带来的道德困境而产生的各种具有代表性的道德教育理论进行了详尽分析。论文首先指出,在政教分离、信仰自由的西方民主社会中,面对文化与价值观的多元化情势,任何一种合理的道德教育理论都面临着证明自己合法性的问题,即"教谁人的道德""何人之价值"的问题。这个问题决定着各种道德教育理论对"道德是什么"的见解。在此分析基础之上,论文将西方道德教育理论在文化与价值观多元化时代提出的对策分为三种路径:相对主义路径、普遍主义路径以及试图超越相对主义与普遍主义二元对立的"第三条道路",并对之进行评析。  相似文献   

16.
思维结果是一定的思维方式的产物。当思维结果一再地不尽如人意时,需要对所采用的思维方式进行反思。以往变革中通常采用的是源于经典科学思维的线性控制的、要素分离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在哲学、科学领域内已经或正在被超越。生成流动的、整体联系的、亦此亦彼的思维方式的合法性正在确立。这需要我们在变革中更多地采用过程思维、实践思维和共享思维。并有机融合分析的思维方式,以避免新的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  相似文献   

17.
道德与经济具有内在一体性,道德内生于经济并具有不容忽视的经济价值。二元思维将道德与经济对立,导致道德的经济价值被遮蔽,道德乱象丛生。审视二元思维下道德与经济的对立,厘清道德的非独立性存在样态,明晰道德与经济的内在一体性,是确立市场经济道德法则,走出当前经济领域道德困境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8.
一、现代工业文明的隐忧自西方工业革命以后,人类在科技领域所取得的进步及其所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效益远远超乎了人们的想象,尤其是20世纪以来,更是形成了人类社会所独有的现代工业文明的景观。"人类纪"已经到来,"人类中心主义"已迅速蔓延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西方近现代哲学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的一直是牛顿—笛卡尔—培根的哲学观,它强调物质与思维、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是一种典型的人与自然主客二分的分析性思维模式。当今人们也更趋向于把自己看成世界的主宰,把人  相似文献   

19.
从历史、神话与美学三个层面探讨了古希腊文化精神中的"爱欲"问题,指出"爱欲"内部的二元划分是构成古希腊文化精神的阴阳两面,也是传统西方思想的内在对立紧张的源头之一。  相似文献   

20.
庄子“物化”论与西方“移情”说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立普斯为代表的西方"移情"说,与庄子"物化"说有相似点,但庄子的"物化"论主张天人合一,人与自然亲和友好,超越了西方"移情"说赖以存在的主客对立的思维方式和哲学基础,因而具有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