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译界泰斗杨宪益、戴乃迭对鲁迅作品《伤逝》翻译的精妙之处,在于其译作能完全传达原文的思想。译文的风格和笔调与原文一致,译文与原文一样流畅通顺,达到了翻译信的评判标准。本文从鉴赏的角度出发,分析杨宪益、戴乃迭翻译鲁迅作品《伤逝》时体现出的翻译信之标准,并对译介过程中的得失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翻译本质上是两种符号系统之间的转化活动。《代别离·秋窗风雨夕》出现在《红楼梦》第四十五回,为林黛玉诗词具有诗画一体特色的典型之作。本诗的英译本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杨宪益与戴乃迭夫妇、大卫·霍克斯的译文。本文即运用莫里斯的三种语言意义对杨宪益与戴乃迭夫妇、大卫·霍克斯《代别离·秋窗风雨夕》两种英译文进行评析。  相似文献   

3.
张静 《考试周刊》2013,(67):13-14
本文以杨宪益、戴乃迭译文夫妇与霍克斯的翻译版本为对比,阐述《红楼梦》中"姑娘"这一称呼语的语用信息在文中的构建与传达。  相似文献   

4.
在诗歌翻译上,汪榕培提出了"传神达意"的翻译标准,并身体力行。将杨宪益、戴乃迭,Arthur Waley的《上邪》译文与汪榕培的《上邪》译文进行对比,可以看出传神达意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从"语境翻译"出发,结合杨宪益和戴乃迭个人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经历背景,阐明译者杨宪益和戴乃迭如何在"翻译语境"的制控下实施自己的翻译实践,从而为新时代里的译者研究提供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阿诗玛》英译本为例,通过分析翻译伦理视角下戴乃迭如何进行五种翻译伦理的选择,从而对其译者主体性进行探究。研究发现,戴乃迭在翻译时选择性地遵守了再现的伦理、基于规范的伦理和交际的伦理,这样的选择体现了她注重原文文化的再现和译文读者的理解。进一步分析发现,戴乃迭的翻译更多体现的是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此外,戴乃迭选择翻译《阿诗玛》也体现了其作为女性译者对男女平等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鲁迅小说《孔乙己》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的英译本和朱莉娅.罗威尔的英译本中选取了七个典型译例,比较分析了两个译本译文的得失优劣,认为两译本虽各有千秋,但杨译还是略胜一筹。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比赏析了朱自清先生著名散文《荷塘月色》之朱纯深、王椒升和杨宪益、戴乃迭三个译本的对原文风格的再现,以刘宓庆先生的风格符号体系为框架,从音素标记、词语标记、句法标记和修辞标记四方面,探究将语言风格符号化对判断译文价值的意义,尝试从不同角度评估译文的多重价值。  相似文献   

9.
从语言学和语用学视角探讨不同语境、语篇关联下精妙选词的深层翻译问题。通过对杨宪益、戴乃迭英译《阿Q正传》译词的细腻多维分析,说明文学翻译的译词选择与作品人物心理机制建构的密切关系及其语言、文化、社会意义。杨宪益、戴乃迭颇具文学韵味和美学价值的精湛译词是深度解读小说主题思想的重要切入点,也是沟通作者、小说人物、译者和读者心灵的纽带,聚焦阿Q精神胜利法之深层心理实质及社会、时代意蕴,立体再现小说主角特异性格和心理特征,生动刻画丰满典型的人物形象,留给读者更多联想和张力解读空间,展示主人公人性弱点的同时,深度再现了作者对封建社会意识形态、旧中国社会弊病的揭露与批判。  相似文献   

10.
美国哲学家格莱斯提出的合作原则及会话含义理论在研究人们的日常会话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以《红楼梦》人物对话及其英译策略为研究对象,基于对杨宪益、戴乃迭译文和霍克斯译文两个分析文本的研究[1],分析小说中故意违反合作原则的四条准则而产生的会话含义,探讨会话含义的四种不同表现形式,对两种不同的译文做出评价。  相似文献   

11.
潘慧兰 《教师》2008,(10):95-96
根据大中华文库《儒林外史》汉英对照本,选取实例,对这部小说中的人物话语的表达形式及杨宪益、戴乃迭的英译进行探讨。分析了译者要结合语境将原文的引语形式以恰当的形式在译文中表现出来,以传递形式表层下的深层意味,忠实再现原文的艺术风格和效果。  相似文献   

12.
结合美国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理论,分析了杨宪益、戴乃迭所译鲁迅爱情小说《伤逝》在“作者个人词汇”“话语语气价值”,以及“原文语法风格”方面的翻译得失,认为在翻译活动中对于原文语言的多维理解有助于译文的形神兼备。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以杨宪益,戴乃迭夫妇所译的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从选词和句型句式结构等方面来探讨杨氏夫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英译本在语言方面的风格特点,即:运用具体的富有生命力的动词;运用连词,介词,从句,动词的非谓语形式来巧妙整合零散的汉语句子。  相似文献   

14.
闫莉 《英语广场》2020,(7):28-30
本文以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为指导,对《荷塘月色》的3个译文:朱纯深译、葛浩文译以及杨宪益和戴乃迭译进行了对比研究。本文会借助AntConc语料分析软件,探讨3个译文是如何通过-ing、押韵(头韵、尾韵和谐元韵)、平行结构、短句和修辞的使用来复现原文的"音美、形美和意美"。  相似文献   

15.
文学翻译中对文化因素的把握是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这一角度出发,对清朝吴敬梓所著《儒林外史》和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英译本进行比较,指出译文在文化因素的把握处理方面有几个值得再加斟酌之处,并予以分析说明,以期在文学翻译中文化因素能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及更为妥善的处理。  相似文献   

16.
高丛 《海外英语》2013,(7X):158-159
文章通过对杨宪益、戴乃迭的英译作品《阿Q正传》三个层面的局限之处进行分析,旨在更好地弥合原作和译作之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17.
周慧  龙璐 《海外英语》2022,(22):29-32
语境理论和拟声词翻译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扩充完善,大家也日益重视语境和拟声词在翻译中的作用。该文通过介绍语境理论和拟声词的作用,从语境、拟声词这两个角度,仔细认识和了解杨宪益、戴乃迭在翻译《诗经》时选用的经典古文合理转化成英文诗歌的策略,以此为证,语境和拟声词在中英译文研讨中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肖烨  刘正刚 《文教资料》2009,(15):50-51
本文分析了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和霍克思翻译<红楼梦>书名时采取不同策略的原因,指出了目的论在翻译行为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09年11月23日,蜚声中外的翻译大师杨宪益先生因淋巴癌晚期溘然辞世,享年95岁。 杨宪益先生1915年生于天津。父亲曾是天津中国银行的行长。1936年,杨宪益在英国通过考试进入牛津大学学习,1940年与同在牛津大学读书的英国女子戴乃迭订婚并共同返回中国。杨宪益与戴乃迭合作翻译中国名著成就斐然,中译英本有《离骚》:《红楼梦》、《儒林外史》、《长生殿》、《牡丹亭》、《宋元话本选》、《唐宋诗歌散文选》、《魏晋南北朝小说选》、《鲁迅选集》等。杨宪益亦工诗,有诗集《银翘集》等问世。本文选自李怀宇在杨宪益生前的采访,略有删节,以此纪念杨宪益。  相似文献   

20.
该文主要节选了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红楼梦》英译本中一些精彩的明喻和暗喻句的翻译,并分析了其翻译的技巧和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