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琵琶行》的教学设计很多,但多繁复,笔者总结个人教学,设计了一个简洁的教学思路。现整理下来,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2.
对白居易的叙事长诗《琵琶行》的教学,一般习惯于将重心放在诗歌第二段中的音乐描写上。《琵琶行》流传千古而不衰,一个重要原因即在于诗中出色的音乐描写,它理所当然应作为教学重点。但除此之外,似乎还可以另辟视角,从而既可收融会贯通全诗之效,又可获得清新感受。纵览全诗,写诗人听琵琶女弹奏琵琶,前后共三次;依教材段落划分,分别在第一、第二、  相似文献   

3.
中职《语文教学参考书》是这样为《琵琶行》定主旨的:《琵琶行》是通过对沦落江湖琵琶女的身世的描写,抒发了诗人自己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的苦闷心情和失意之感,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深沉感叹。我觉得这样的定论未免过于片面和肤浅,实际上这篇课文中有三个情节是值得注重和交待的。  相似文献   

4.
5.
教学导航 一、课前准备 1.走近作者:(收集文本资料或上网查阅)①了解白居易诗歌风格特点。②了解白居易生平。  相似文献   

6.
《琵琶行》是长篇叙事诗的名作,也是“长庆体”诗作的代表作,显示着诗人白居易高超的叙事技巧。整首诗叙事谨严,情节环环相扣;构思巧妙,设计了大故事套小故事的叙事结构,设计了明暗两条叙事线索并行,最后双线交织于诗歌的主旨;整首诗在叙事上有详有略,详略恰当;并且再叙述中使用了留白手法。  相似文献   

7.
《琵琶行》及其叙事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居易的代表诗作《琵琶行》创作于唐玄宗元和十一年 (816)。当时作者被贬官在江州任司马。一年的江州生活使他对当时政治的腐败和吏治的黑暗有了更深刻的体验。这年秋,他一次在江边送客时遇到了一位“长安故妓”,这位富有艺术才华的妇女的悲惨身世触动了他的心事,遂写下了这首享誉千古的诗篇。诗中记述了这位歌女的一生经历及其出色的技艺,对她年老色衰、从良非偶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并在“同是天涯沦落人”这一感情的共鸣中,抒发了被贬谪的苦闷与悲哀,带有很强的抒情性。   这首诗的突出成就就是在叙事方面。第一,叙事和抒情巧…  相似文献   

8.
徐飞 《陕西教育》2008,(5):56-56
历来用诗歌来表现音乐的作品很少,堪称精品的就更罕见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可以称得上是极品,自唐以来便历咏不衰。  相似文献   

9.
白居易被贬谪江州,心情凄苦,听琵琶女弹奏一曲,“直欲摅写天涯沦落之恨”(洪迈),《琵琶行》“借以为题,发抒其才思”(赵翼),以有尽之声,传不尽之情。一是通过描写音乐传情。如用“弦弦”“声声”“嘈嘈”“切切”等叠字,“间关”“幽咽”“呕哑”等双声叠韵词来增加音乐性和节奏感,给人以音乐美。而一连串的精妙比喻更表现出了音乐的变化,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用“急雨”比琵琶乐声的密急,用“私语”比其幽细,形成了鲜明的乐感对比。“嘈嘈切  相似文献   

10.
洪志 《学语文》2006,(1):15-15
教学理念:开拓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以讲解代替学生的理解,力求师生在和谐、平等、自然中交流。  相似文献   

11.
雷宁 《华章》2011,(22)
从内容结构入手,逐层分析白居易<<琵琶行>>的思想内容;结合琵琶女的歌伎形象特点,着力分析诠解了诗作对于琵琶女高超演奏技艺的描写.继而总结<<琵琶行>>的艺术性,深化对诗作内容的解读.由是,从思想内容、结构形式到艺术特点对全诗进行了全面透彻地分析鉴赏.  相似文献   

12.
13.
张菊 《考试周刊》2012,(55):43-43
对比是一种重要的思维过程,也是一种有效的认知方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对比教学,既有利于学生获得语言知识,又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本文以《琵琶行》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对比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4.
老师们在教学研究中一定会发现,对于同一篇课文,往往会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感悟,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也会有所不同。那么对某一篇课文究竟该如何理解,在教学中又该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呢?本栏刊登的这四篇文章,分别围绕《景阳冈》和《月光曲》对教材的不同理解、不同引导以及所采用的不同教法进行了探讨,意在引发大家围绕对教材的理解以及教学方法的采用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和交流,以广开思路,博采众长。  相似文献   

15.
《琵琶行》一课主题与音乐部分历来为教者重视、称道,笔者在实践中也一直高度重视,但本节教者力图从诗的角度,还原意象,体味意境,深化情感,以情感为突破口,并设置精彩细节,期待新的教学火花。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朗读课文,整体把握;(2)了解、运用意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3)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教学重点抓住意象,感受悲凉的意境,深刻体味诗人郁结的情感。教学难点 感悟情感的逐层递进,深刻理解诗歌的丰富情感。通过描写音乐艺术、沟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是理解诗意的难点。教学过程【导语】唐朝有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也许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唐宣宗李忱,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诗是这样写的(投影诗歌)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显然诗中提到的诗人是—白居易,诗中提到的两篇代表作是《琵琶行》《长恨歌》。这首皇帝赞颂胡儿能吟的《琵琶行》大家也认真学习过,你曾因怎样的感动记住了哪些典型形象、典型音乐、典型境界、典型氛围、典型感情?【情感一探】自居易把诗歌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显然,同学们记住了言(语句)、声(音乐)、实(主题)而最重要的根(情)却印象不深,让我们从诗的角度再次品味作者的情感。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叙事诗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源自《诗经》,通过千百年来叙事手法不断丰富完善、日益成熟定型,到唐代达到了鼎盛,并对后期中国古典小说和戏剧产生了重大影响。较传统的七律诗而言,叙事诗既要符合一般诗歌对音律和文体方面的规律特点,又要在语言、情节、结构等方面有自身独特的叙事特征。叙事诗的主题意义不仅体现在文字表层意思,还隐含在深层结构之中。  相似文献   

17.
白居易的《琵琶行》在叙事艺术上,是唐诗发展中的一个高峰,尤其是它对音乐的描写是非常成功的,因而给读者的印象是很深刻的。以下是笔者对《琵琶行》音乐描写的一管之见。  相似文献   

18.
出示《琵琶行》相关图片,图片内容是“满座重闻皆掩泣”,让学生根据课文诗句识别。 问:可不可以把图片中的青衫白居易换成穿红袍的自居易?  相似文献   

19.
教育现代化呼唤美育的深化,而中国诗词无疑是情、景的统一,是具有特定时代以及跨时代美育价值的载体.统编部高中语文课文《琵琶行》(并序)是"诗王"白居易创作的长篇叙事诗.其中琵琶乐声的美感描绘与流转匀称的语言强化了抒情和整体的审美特性,尤其是穿插了特有的对琵琶演奏的细节描写,增添了真实性和表现力,成为"美"与"诗"、"言"...  相似文献   

20.
《琵琶行》在叙事写景中融入了复杂而强烈的感情,展现出一幅幅凄冷萧瑟的画面:双线交织中构建出错落有致而又貌异神合的结构美;刻画出一对落魄.受损害的人物形象;抒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情,形成了摄人心魄的艺术美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