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徐迅 《职教通讯》2012,(6):52-54
随着德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体验式教学方式已经越来越多地得到理论界和实践界的认可和推崇。要在德育课程教学实践中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式教学方式,需要从学生增强体验意识、完善体验人格、选择合适的体验内容、掌握体验方法和实现体验目标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
所谓研究型德育课程教学方式是针对传统的理论灌输的德育课程教学而言的,即运用研究型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在小学高年级应用研究型德育课程教学方式,是将研究型教学的优势与小学德育课程的特点相结合,运用"小组工作"方式来创建教学方式。教学中建立师生间的主体间性关系,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并引入社区、家长多方参与。这种教学方式不但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进步,而且能促进小学德育工作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3.
生活德育理论作为新课改的指导理论之一为德育课程改革做出了贡献,同时由于生活德育理论自身的局限以及实践操作不当,呈现出德育课程理念和实践上的两难境地。具体表现为课程理念上的人文主义取向与价值目标虚化;课程内容的经验论转向与知识陷阱以及课程活动的交互多样性与实践形式化。这需要对生活德育理论的学理与德育课程实践重新思考以及整合,通过课程理念的生活化回归,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并继续探索有弹性的真实活动形式,推动德育课程生活化的切实转变。  相似文献   

4.
5.
对德育有效性问题的探讨是当前学术界的热点和难点。文章从德育有效性弱化的角度去探寻德育有效性实现的规律。现有的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德育有效性实现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文章从德育价值观关涉因素的平衡新视点去追问德育有效性弱化的原因,提出了德育价值观和谐性缺失是德育有效性弱化的根源,探讨了德育价值观和谐性缺失的形成原因,认为找到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平衡点的和谐德育是德育有效性弱化的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6.
社会转型与德育的有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8.
主体性德育模式与德育有效性的探索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走出传统德育模式下存在的诸多误区,需要通过创建主体性德育模式来取代传统的德育观念和德育操作体系。主体性德育模式强调受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主体,强调激发受教育主体性、自觉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9.
新课改全面实施以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方式 发生巨大改变。现代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教育工 作者简化教学流程、提升教学效果。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方 式仍存在一些问题。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方式的有效性, 是教育工作者应对与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一个优秀的老师是善于将课程教学内容与德育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信息技术课程中蕴含的德育教学内容非常丰富,我们必须充分挖掘课程中的德育渗透点,讲究德育渗透技巧,力争德育渗透的时效性,真正做到灵魂工作"润物细无声",为"中国梦"的实现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相似文献   

11.
在新课改背景下,要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必须重视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以教材为依托, 对各种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并开发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和活动课程,充分发挥新课程的德育功能,努力实现新课程的德育价值。  相似文献   

12.
课堂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但因其教学方法单调乏味,往往使教学效果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本文尝试将暗示教学法引入德育课堂,使学生在放松的、无对抗的心理情境下潜移默化地接受道德教育,并逐步认同、内化,达到优化德育课堂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董仲舒是西汉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对于道德教育非常重视。在长期的德育实践中,他提出的德育基本方法、施教方法、受教方法和环境育人法等一系列德育方法,对于当代德育仍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在浅究科尔伯格此理论的基础上,提出通过引导学生正确道德判断、实际践行和学生内省三个渐进途径提高大学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墨子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对于道德教育非常重视。在长期的德育实践中,他提出了一系列对于当代德育仍具有重要借鉴价值的德教基本方法、施教方法、受教方法、环境育人法和德教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6.
孟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对于道德教育非常重视.在长期的德育实践中,他提出了一系列对于当代德育仍具有重要借鉴价值的德教基本方法、施教方法、受教方法、环境育人法.  相似文献   

17.
基于纷繁复杂的客观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德育受教育者个体需要未得以满足和实现、德育目标“高大全”、忽视德育的个人享用性、德育过程简单化、德育方法粗糙、德育方式简陋、德育评价扭曲等原因,高校德育实效性十分低下。为扭转这种被动局面,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理想与民族精神作为学校德育的长期目标,将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鉴别能力、选择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创新德育工作方法,走“主体育德”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质量的途径和方法有三 :一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是重视第二课堂功能 ;三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德育目标"、"人际关系"、"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维度对西方德育实效思想进行梳理,为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学实效提供借鉴。中职德育课不仅要帮助中职生形成适应公共生活的行为习惯,更要激发中职生道德发展的内在需求,培养中职生"自主判断、自主选择、自我负责的道德主体意识"。教师应尝试变革现有德育课程模式,为师生的平等交流创造条件;教师应接受学生的缺点,不仅要管教他们,更要信任和关心他们;对中职生的偏差行为不能放任自流,而要与班主任联合,针对该学生的特点采取德育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不断改革和创新是高校"两课"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内在规定性。在新的历史时期,增强"两课"教育的实效性仍然是"两课"教育改革的重点问题。要切实增强"两课"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把以人为本的要求贯彻到"两课"教育中去,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树立新的"两课"教育理念,建立新的"两课"教育模式,采用新的"两课"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