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培养"通才教师",让教师朝着"通才"的方向成长、发展,这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通才教师"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关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和专业发展,曾经有过很多争论,近一段时间以来,"通才"这个话题再一次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教师到底应该怎样培养?  相似文献   

2.
"克隆羊多利",我想很多人对这一名词都不会感到陌生,但是,什么是克隆?什么是克隆技术?可能就不会有多少人说得上了.在教说明文<奇妙的克隆>之前,我对克隆的含义也等同无知,就如同很多人被所谓的"纳米"技术的广告忽悠了一样.面对教学中遭遇的如此尴尬,不能不引起我们对"传道、授业、解惑"的重新认识和思考.  相似文献   

3.
有许多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太切,甚至已经达到了“慌不择路,饥不择食”的地步。在本来是非常容易辨别的是非、真伪面前,辨别能力却大大地打折扣,严重缺乏识别能力。只要有人说能使孩子聪明、提高智商、把孩子培养成才,不管是真是假,先试一试再说。听说人家把一个聋哑孩子都培养成了大学生,那一定有什么“绝招”。于是,便趋之若鹜,紧紧追随。究竟该怎么看“赏识教育”,本刊特邀请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研究员赵忠心教授,谈谈他对“赏识教育”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是两种基本的教育模式。在我国教育系统中,目前比较盛行“从专才教育转向通才教育”的提法,这应当引起我们的认真思考。从实践经验上看,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模式各有长短,过分强调通才教育容易导致肤浅;从我国现实来说,社会需要的也不全是通才,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在一定程度上还是由于专业化程度不高造成的;从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来说,宽分类和高模糊容忍性的学生更适合于接受通才教育,窄分类和低模糊容忍性的学生更适合接受专才教育;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要因人而异。  相似文献   

5.
谈通才教育     
发展知识经济,必须重视通才教育。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作为知识载体的人是知识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知识经济需要知识丰富、具备多种才能的人才即通才。也只有依靠通才,知识经济才能顺利发展。学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  相似文献   

6.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为社会培养出各类合格的高级人才。那么,在培养目标上,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只有一技之长的专门人才,还是培养成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这不仅是一个教育理论问题,更是一个教育实践问题。当前,专才教育与通过才教育之争是一个热点问题,本文试就这一热点问题谈几点粗浅看法:一、当前专才教育面临的危机任何社会的教育都是依附于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由于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经济基础发生变化,必  相似文献   

7.
国外重视通才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通才",这个词很容易让我们想到古典时代的知识分子,想起知识尚未学科化,社会尚未专业化、职业化的时代,想起孔子、孟子、庄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百科全书式"的文化人物.  相似文献   

9.
10.
张涌 《教育》2007,(35)
大学是一个通才教育。高等师范院校,应通过通才教育,以培养复合型知识结构、宽口径从教目标的一专多能型教师。"通才教师"的培养并不意味着要回归到专业界限模糊的古典时代,而是  相似文献   

11.
知识经济呼唤通才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即将迎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作为知识主体和载体的人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要重视通才教育,为培养知识经济所需要的人才作出贡献。通才,即兼备多种才能、能适应不同工作需要的人。之所以提出通才教育问题,主要是因为科学技术的高度分化和综合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13.
后现代是一个流行的但概念又比较含混的词.它对现代主义理论和创作方法加以对抗和扬弃,校正和反拨.它以相对论的观点看世界,强调真理的相对性,主张价值、文化的多元化,独创了多元错位的时空和文学语言表达的扭曲,使作品主题意义显示出不确定性和虚无性,由此增强了文学艺术的力度和容量.  相似文献   

14.
我看"中医"     
我不懂中医,也不懂西医,因为不懂,自己不能看自己的病,要找医师看病:找西医,也找中医.既然是要找医师看病的病人,自然对中医和西医就有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很多教育工作者都在反思:50年来,我们的大学为什么没有培养出类似陈寅恪、王国维那样的一代宗师?反思的结果,大多归罪于目前大学过细的专业划分,确实,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专业分工越来越细,这是现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以往那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现在越来越少,这也是一种必然的历  相似文献   

16.
大多时候,我们羡慕别人的美貌、财富、智慧,却忽视了自己的优点,整天沉浸在对别人的羡慕、对自己的抱怨之中,快乐离我们远去的同时,我们自身的优势也消失了。  相似文献   

17.
梅贻琦通才教育思想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贻琦通才教育思想是建立在他对“己”、“群”关系的认识、大学观以及知识观的基础上的,是对构建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理念的早期探索,会通性和实践性是其特征。梅贻琦认为通才教育是培养具有主体性、道德性的个体去融通知识和技能,通才教育的内容是诸育并举,实施途径包括课程教学、师生从游、实践、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18.
梅贻琦通才教育思想探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9.
苏轼爱水在中国古代的文人中是有名的,他对“水”的品格的认识是最深刻的。苏轼不拘一格的艺术个性和他在千变万化中完成自己文化人格的塑造,与他所赋予的“水”的品格是完全一致的。苏轼善“变”的艺术人生,是其通变的文化观念和善于处理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关系的必然反映,也是其成就为“球形”文化巨人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0.
本科高职与通才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科高职实施通才教育,是实现本科高职培养目标的需要,是本科高职主动应对现代社会挑战的需要,是纠正现行高职教育弊端,促进本科高职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沟通本科高职与普通本科教育,构建高教“立交桥”的需要.为此,应在转变教育观念的基础上,对本科高职的专业设置和课程教学进行一系列相应的调整和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