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倩萍 《现代教学》2013,(7):128-128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融道德品质教育与社会基础教育于一体,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基础课程。我依据《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要求,引导学生勇敢面对真实的牛活,丰富人生经历,获得感悟体验,从而树立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相似文献   

2.
《品德与社会》是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品德教育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基础课程,是小学德育的主导渠道,也是实施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的重要课程。对于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富有民族精神及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起着奠基作用。所以,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积极改革和实施教学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严长根 《贵州教育》2008,(15):44-45
人教版初中新课程<历史与社会>,除传统的历史学习内容外,还增加不少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中蕴藏着丰富的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道德品质、民族精神、民族气质、民族礼义的总汇,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之根.让这些优良传统美德在今天得到更广泛的继承和发扬,是教育工作者一项义不容辞的教育责任.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深入挖掘教材中美德事例,寓美德教育于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之中,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和健全的人品.……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社会》是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品德教育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基础课程,是小学德育的主导渠道,也是实施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的重要课程,对于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富有民族精神及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起着奠基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与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体系,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融道德品质教育与社会基础教育于一体,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基础课程.教材中蕴含了丰富的民族精神教育因素,笔者依据<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面对真实的生活,丰富人生经历,获得感悟体验,从而树立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相似文献   

6.
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工作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现如今,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正不断丰富和更新,尤其是自进入信息化和网络化时代以来,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更多的高效教学方式被应用于教学工作中,其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品德与社会是小学的必修学科之一,其作用是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民族精神,教给学生处世做人的行为准则,它的教学如今也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针对信息技术与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整合进行探讨,以期能够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7.
阙瑞雪 《考试周刊》2014,(18):178-179
作为一门具有综合性质的基础课程,品德与社会的基本内容是学生的日常社会生活,核心内容是思想品德的教育,教学目的是推进学生全面发展。品德与社会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具有传承中华美德、民族精神的作用。本文主要论述了关于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社会教学是近些年来开设的旨在培养小学生道德情操和思想品质的学科,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教学基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品德进行教育,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学生的社会综合能力。这门课程的开设有效地解决了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问题,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和生命意义的教育,为学生整个人生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袁祖社 《中国德育》2006,1(5):79-79
现代教育的最终使命和核心任务在于塑造和培育民族精神。任何民族的民族精神,实质上是该民族之“公共性”文化精神的理论表达,以及对共同的价值理想、信念的理解和不懈追求。现代“公民社会”需要具备现代性社会精神气质与人格气质的人,国民教育,尤其是民族精神教育实质上是一种社会  相似文献   

10.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将人文思想教育渗透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旨在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创新精神,优良品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1.
《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开设这门学科的目的是鼓励小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在活动中增长知识、丰富见闻,使学生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感受良好品德的重要意义,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命教育是《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中小学生轻贱自己生命、其他自然生命的事件频发,也在不断为小学生命教育敲响了警钟。开展生命教育不能只流于形式,教师在进行生命意识教育的过程中,应根据教材内容拟定教学方案,在授课过程中,要结合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进行引导教育,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让学生真正做到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珍惜生命。  相似文献   

12.
思想政治课从学生身边的文化现象出发,通过了解文化的作用,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文化创新的途径,使学生感受民族精神对中华民族形成的重要作用,从而进一步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担负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神圣职责。一、思想政治课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教育素材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和灵魂,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绵延不断的一  相似文献   

13.
爱党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的永恒主题。《上海市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试行稿)》指出:作为祖国的一员,学生应热爱中国共产党,知道中国共产党及老一辈革命家领导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建立新中国的伟绩,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成就。《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也要求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是民族精神的继承者和创造者,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建立新中国的奋斗中表现出来的革命精神,  相似文献   

14.
社会热点问题由于具有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敏感性强、关注度高等特征,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影响日益增强。在民族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逐渐复杂化的背景下,将社会热点问题融入民族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丰富教育内容、优化教育效果、引导少数民族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进而提高人才综合素养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青年学生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需要用好并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运用课程教材中丰富的资料,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主题教育活动;精心组织社会实践,强化体验和感悟;构筑学校人文精神,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熏陶。培养民族情感,内化民族意识,升华民族精神,鼓励积极的人生态度,使他们成长为能承担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6.
王菲  何康 《上海教育》2008,(15):90-91
闵行区是上海的航天城,它见证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它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民族精神教育和科学技术教育的资源。此次主题教育主要通过了解我国航天历史发展及成果、考察航天基地,与航天科学家对话等过程,让学生领悟民族自强精神,学习科学家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科学态度,理解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勤奋学习,提高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7.
杨智 《教育导刊》2007,(11):24-25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性首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民族精神是由一个国家的文化积淀而成。我国的民族精神以道德为核心,在今天仍然具有实现意义,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以及勤劳节俭、诚实守信、廉洁奉公、团结友爱等内容,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  相似文献   

18.
在目前小学教育中,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品德与社会课程成为了重要手段。考虑到小学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重要阶段,如何在小学阶段积极开展品德与社会课程,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质量,针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熏陶,努力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及自信心,成为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内容。基于这一考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应明确教学任务和教学目的,应结合小学生特点,积极弘扬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相似文献   

19.
杜威说:“历史是永恒的建设性的道德遗产。”在德育中,《历史与社会》起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这门学科将历史、地理及其他人文知识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包括民族精神、竞争合作精神、环境意识、劳动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在德育中发挥出独特的优势。而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有机地融入乡土文化,如优秀人物事迹、秀美的自然人文景观、浓郁的风俗习惯等等,更能发掘其中蕴藏着革命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开创精神、勤劳朴实、诚实勇敢等丰富的德育内涵,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健康的人格。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大量热点事件广泛、迅猛、多向的传播,极度吸引当代大学生的眼球,给高校民族精神教育带来一系列新的挑战。高校民族精神教育应当顺势而为,注重民族精神教育的主导立场,以坚定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注重民族精神教育理念的更新,以应对新媒体场域下学生的思维变革;注重民族精神教育课程的实践倾向,以构建民族精神教育大课程体系,最终提高民族精神教育的实效性、吸引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