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探索适合大众的理论普及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中央提出了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任务。合适的普及形式是理论大众化的必要条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力求通俗化、具体化和民族化,以最大限度地为大众所接受。  相似文献   

2.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两个重要维度就是,既要不断提高大众认识,也要切实维护大众利益。长期以来,很多理论工作者往往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单纯视为思想认识问题,忽视了从维护大众利益的这个维度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必须使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制定出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能够切实维护大众利益,使大众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高度认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不断提高大众认识,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从外面灌输给大众。维护大众利益,提高大众认识,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我们的一项长期工作任务。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的是使人民群众准确地理解、接受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根据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标要求,应将党员干部的身体力行和率先垂范作为其实现的必要条件;企业管理中的CS战略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也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在实现路径方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运用大众化的语言,展现亲切平和的面貌,树立平民化的宣传理念并确定适宜大众的目标要求。  相似文献   

4.
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施制度化运作是持久、稳定地雅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保证。这样才能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走向大众,逐步规范化、有序化,逐步从不固定的形式转向固定模式化;才能真正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被群众所接受,起到引领群众的作用;也才能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系列成果固化,提高和增强党的执政能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进一步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5.
大众存在形态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选择的主体依据。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组织以行政化的单位为基础,单位大众是大众的主体存在形态,以此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以采取自上而下的"精英化大众"路径来实现。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深刻转型重构了大众的存在形态,统一于中国共产党和国家体系内的单位大众发生了分化,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形成了以经济利益为目标的市场大众;公民社会的发展形成了以促进个人发展、实现互助为追求的民间大众。单位大众、市场大众和民间大众构成了当代中国大众存在的立体结构。由此,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突破自上而下的传统路径,构建以民间大众形态为基础的"大众化大众"的民间路径,形成自上而下路径与自下而上路径的协同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6.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大众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接受与认同,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接受理论,接受活动在本质上是主体的能动活动,是建立在接受基础上的主体对客体的理解活动。主体的话语系统、客观需求、情感和兴趣是实现大众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认同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7.
大众存在形态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选择的主体依据.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组织以行政化的单位为基础,单位大众是大众的主体存在形态,以此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以采取自上而下的“精英化大众”路径来实现.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深刻转型重构了大众的存在形态,统一于中国共产党和国家体系内的单位大众发生了分化,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形成了以经济利益为目标的市场大众;公民社会的发展形成了以促进个人发展、实现互助为追求的民间大众.单位大众、市场大众和民间大众构成了当代中国大众存在的立体结构.由此,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突破自上而下的传统路径,构建以民间大众形态为基础的“大众化大众”的民间路径,形成自上而下路径与自下而上路径的协同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8.
《大众哲学》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典范之作,它启迪和开发了大众的哲学思维和智慧,充分显示了哲学、社会科学所具有的重要功能与作用。新时期,总结《大众哲学》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历史经验,以期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提供有益的范本和重要的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哲学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要任务,也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从哲学视角探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基础、认识过程、主体作用等问题,是进一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人民群众,凝聚人民力量,指导大众实践的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10.
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大众哲学》出版发行80周年之际,应该深刻反思其成功经验及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借鉴意义。《大众哲学》抓住了大众,凸显马克思主义与大众是"头脑"与"心脏"的互需关系;《大众哲学》的问题意识,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必须紧扣时代需要;《大众哲学》的平民气息,启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作者身份与地位上要作出改变。  相似文献   

11.
我们要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那么,当前的"大众"究竟以怎样的形态存在和发展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究竟需要以怎样的形态、遵循怎样的路径才能够有效地"化于大众"?多质的大众、多样的转化、共享的价值,当是我们思考这些问题应当把握的关键所在。换言之,前提——准确把握多质的大众,过程——积极构建多样的转化,目标——努力形成共享的价值,这是我们全面理解和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三个基本点。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党的十七大以来对马克思主义提出的新主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离不开必要的载体系统,其中活动载体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准确认识、理解活动载体,可以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内容由深奥到通俗、由抽象到具体、由枯燥到生动、由乏味到趣味、由被少数人认识和理解到被大众认同、顺应和内化,更好地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相似文献   

13.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一项艰巨任务,当下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注意以下几点:分化大众,提高实效性;端正文风,增强亲近感;发挥党员作用,提升理论印象;关注民生,满足群众的利益诉求。从而切实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属性和实践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十七大对新时期的理论宣传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进步的必要途径和重要手段。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三个鲜明特色,这就决定了大众化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实践特征、民族特征和时代特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实践、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实践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伟大社会实践中实现的,它是一个深刻的历史过程,有许多实践经验可以总结。  相似文献   

15.
党中央提出了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任务。理论亲和是理论大众化的一个前提。作为执政的意识形态和系统的知识体系,理论容易出现高高在上的倾向。增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亲和性,需要坚持以大众为本,对大众饱含感情,在理论普及中持平等的态度,在理论教育中采取讨论的方式。  相似文献   

16.
艾思奇同志的《大众哲学》在19世纪30年代成功地把广大中国人民群众引入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诠释得淋漓尽致。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由于与政治联系紧密、改革开放后商业气息增强等因素,加之部分学者用艰深晦涩的语言来表达,使其失去时代感和生活气息,出现当代“哲学贫困”的现象。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宣传)主体、客体、介体、环体出发,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让马克思主义哲学回归当代现实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7.
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要是指用生动的形式、鲜活的内容、大众的语言、科学的手段,深入浅出地研究、解释和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其为广大人民群众理解和掌握,并内化为价值信仰、思维方式和行为指南.实践性、民族性和时代性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特征.新形势下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更好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的头脑,这对于完成"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战略任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要提高认识、振奋精神,不断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积极构建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工作平台.  相似文献   

18.
经过30余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大众已经发生了阶层分化、利益分化、思想分化和文化分化,并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象的和谐度、目的的合理性、内容的正当性、途径的恰当性等带来了各种诘难。唯有充分、正确认识我国大众所发生的各种分化及其诘难,积极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以维护公平正义、坚守大众立场以构建橄榄型社会、优化主流意识以引领社会思潮、坚持文化发展的方针和方向以推进文化建设,才可能富有成效地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史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早期实践史,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很好的历史范本。理性透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早期实践,对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重要启示: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满足人民群众的理论需要和维护与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改进马克思主义传播方式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与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论辩与较量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20.
求真务实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方法。追求科学真理,坚持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保障;明辨理论是非,学习和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解答现实问题,正确运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