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统中国的复仇与法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早期经典已强调了复仇道德、政府角色、复仇合法性以及尚未成熟的仲裁形式.唐宋时期,开始在有限的法律结构中重建复仇法律.明清时期,注意“私和“与“解救“法规的严密化.复仇与长期敌对有区别.封建社会晚期,复仇仍被视为高尚而道德的行为.  相似文献   

2.
瓦吉姆与“恶魔”和“多余人”一样,具有强烈的叛逆性。他身上洋溢着尖锐的暴动的情绪和阴沉的复仇的激动。而且,在他身上,还存在着鲜明而尖锐的爱恨交织、善恶交叉的性格矛盾。他的复仇失败了,但他果敢的斗争精神留给我们的却是英雄般的悲壮。  相似文献   

3.
复仇在中国古代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中国古代法律对复仇的态度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变化过程,由开始的许可到唐之后的禁止,但在对复仇问题的解决中,陷入了深深的“礼”与“法”的冲突中。为了协调“礼”与“法”的矛盾,中国古代社会形成了一套比较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曹禺的剧作《原野》,因主人公仇虎那复杂难解的内心世界而弥现着“神秘”色彩,作品的真实性为此也遭受了诸多质疑.《原野》选取了复仇这样一个文学母题,刻画了复仇者仇虎“心狱”里的煎熬,由此对人物的灵魂进行开掘.情感上,曹禺对身受压迫的仇虎给予了“高贵的同情”;但是理智上,他却否定了仇虎的那种复仇精神.  相似文献   

5.
中国早期经典已强调了复仇道德、政府角色、复仇合法性以及尚未成熟的仲裁形式。唐宋时期,开始在有限的法律结构中重建复仇法律。明清时期,注意“私和”与“解救”法规的严密化。复仇与长期敌对有区别。封建社会晚期,复仇仍被视为高尚而道德的行为。  相似文献   

6.
对复仇主题的跨文化研究,远不能与其历史地位和美学价值相称.韦斯坦因70年代曾注意到主题学研究应对有价值的主题的选取,引用了梵.第根的话:“至少母性的妒忌、血腥的复仇、尽职殉难之类,对其进行比较研究——尽管目前尚属罕见——可以对理解和阐释不同作家的天才和艺术以及读者大众情感的变化提供新的角度.”(《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复仇主题在中西方文学史、文化史上绵延久远,扩散与渗透力极大,其内在母题多重交织,又与许多重要的文学主题、母题交错相通,是一个值得深入发掘的永恒主题,这里仅勾勒提纲以求教方家.1.神话发端与史传肇始——初萌时期的轨迹与定势.柯斯文《原始文化史纲》将原始人复仇划为三个阶段,古希腊传说中即可见其演变脉络.阿期琉斯为友复仇未扩大化,同意赫克托尔之父赎尸,如黑格尔说的“高贵的人格的多方面性在这个人身上显出了它的全部丰富性.”奥德修向求婚者复仇也同意其赔偿救赎.上古中国殷族灭有易为先祖王亥雪恨显出了对复仇扩大化的偏爱;而阿尔泰亚为雪报弟仇,杀子后自缢,埋下了西方文化对复仇反思批判的种子.古代中国对复仇则是一面倒式的嘉许,复仇主体如刑天、精卫等均心志坚毅无所顾忌,开弱者复仇之先声.  相似文献   

7.
复仇作为一种特殊的历史文化现象.是中国文学叙事的重要母题之一。梁斌的小说《红旗谱》贯穿着复仇的主线,它既有对传统复仇原型的遗传,又有其复仇模式的转变。前者反映着作家的“无意识”继承,后者则反映出作家对“宏大叙事”的自觉运用。  相似文献   

8.
“三言”是明代冯梦龙的三部白话短篇小说集.在“三言”有关复仇主题的篇章中,作者在为复仇主体选择复仇手段时呈现出明显的模式化的倾向,即:身负血海深仇的复仇者大多选择了科举作为复仇手段,通过科举,在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后从而达到复仇的目的.这与传统的手刃仇人式的复仇手段有着很大的不同.以科举作为一种复仇手段是有着很深刻的原因和社会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鬼灵为行使复仇向助己者酬恩,可分四种基本方式。该母题生成于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1、有助于冥狱、暴报观念的确立;2、该母题鲜明体现出中国式“好人向坏人复仇”的民族特色,解决了受害弱者如何在冥问成功复仇技术方法上的问题;3、母题为复仇的正义事业增添了侠义色彩,侠义又通过信义、情义使冷血铁面的复仇鬼灵常有人情味;4、母题的“劝善”取向,试图鼓励社会众生赞助复仇事业。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在一九二五年六月十六日所写的《杂忆》中说:“时当清的末年,有一部分青年的心中,革命思潮正盛,凡有叫喊复仇和反抗的,便容易引起反应。那时,我所记得的人还有波兰的复仇诗人Adam Michiewicz,匈牙利的爱国诗人Petfi Sandor;飞猎滨的文人而为西班牙政府所杀的厘沙路,——他的祖父还是中国人,中国也曾译过他的绝命诗。”  相似文献   

11.
本文概括了鬼灵为成功行使复仇向助己者酬恩的四种基本方式。认为1.该母题生成于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有助于冥狱、冥报观念的确立;2.该母题鲜明地体现出中国式的“好人向坏人复仇”的民族特色,解决了受害弱者如何在冥间成功复仇技术方法上的问题;3.母题为复仇的正义事业增添了侠义色彩,侠义又通过信义、情义使冷血铁面的复仇鬼灵常有人情味儿;4.母题的“奖善”取向试图鼓励社会众生赞助复仇事业。  相似文献   

12.
鲁迅是一位具有强烈的复仇意识的作家。他的复仇意识根源于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当时的社会现实,并且显示出如下的特征:重在精神复仇而具有形而上特性;因为爱而复仇,体现立人意识;坚韧不拔的复仇意志以及讲究竞争艺术的复仇过程。鲁迅的复仇意识对于现今的人文精神构建仍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金庸借鉴而又改造了传统武侠小说的“复仇模式”,他不仅降低了这种模式在小说中的地位而且赋予仇恨的产生以更复杂的原因,强化了复仇的悲剧意味,从而批评和否定了传统的复仇观念。金庸将现代理念融入武侠小说,极大地提高了武侠小说的艺术品位。  相似文献   

14.
从《三王墓》到《铸剑》的演义,反映了“历史中间物”的清醒意识和历史使命感;着重体验牺牲自身达到与旧世界消亡的目的;明知前面是“坟”而勇往直前的伟大人格.文中对“闲人”、“国王”的憎恶,表达了作者复仇的主题;而黑色人的行为和歌唱,使他的复仇具有深广的社会内容,同时具有个性特点。  相似文献   

15.
血亲复仇是一种特殊的历史文化现象,也是以超常态的、极端性方式为特征的人类自然法则的体现。在叙事文学中以复仇为取向的创作形成了具有某种恒久意义和特定价值的母题显现形态。中国叙事文学中的血亲式复仇母题可以归纳、整合为“为父报仇”、“为母报仇”、“为其他亲人报仇”三种创作模式,将其予以“悲剧性”的审美认证和文学史价值意义上的艺术评析,并进行文化哲学层面的发掘和阐释。  相似文献   

16.
薛浪 《文教资料》2013,(35):81-82
对于文学作品而言“复仇”是比较容易见到的主题.但是随着时代的不同,复仇的内容和意义也都会有相应的变化.鲁迅和莫言的作品中,“复仇”的社会批判色彩和生命体验更多一些,而本篇文章则是从内在精神与外在形式上分析了二者的复仇叙事,能够帮助读者更方便的了解二者和复仇相关的作品.根据研究表明,莫言的复仇叙事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对鲁迅社会批判精神的一种继承,利用复仇来对生命强力进行呼唤,和鲁迅的社会担当能够形成一种呼应,并且二人的叙事策略和技巧都有着自己的特点,但是鲁迅更偏于理性,而莫言则更加的感性.  相似文献   

17.
从单纯的复仇形态到繁杂的法律制度,人类社会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从野蛮到理性、从物质到情感的变化过程。复仇可说是整个法律制度尤其是刑法的发端动因,同样也是私力救济“公权化”演变过程的本源和推动要素。文章从“复仇”这个独特的视角讨论私力救济如何一步一步过渡到公权救济,并以“复仇”作为各个变化阶段的相对界点,探讨复仇在各个时期呈现的特点,最后总结私力救济“公权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研究鲁迅,不能不关注鲁迅的复仇思想,从《铸剑》到《复仇》,从《复仇(二)》到《女吊》,复仇情结贯穿鲁迅一生。近八十年来,众多学者大多从古越传统文化入手,研究古越文化的复仇思想对鲁迅的浸润,硕果累累。但我们也应当看到,鲁迅的文学创作与外国文学渊源甚深,复仇主题亦是重要部分,尤其波兰文学中的复仇主题对鲁迅的影响更不容忽视。特别是被鲁迅称为“叫喊和反抗”的“复仇诗人”密茨凯维支、斯沃瓦茨基等对鲁迅复仇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悲剧《哈姆莱特》(1601)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取材于“古史”、“古剧”本事。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最初载于丹麦历史家莎克索·格拉马提卡的《丹麦史》(约十二世纪末),十六世纪传入英国,相传英国剧作家托马斯·基特把它编成悲剧《哈姆莱特》,以血腥的个人复仇为主题。在古史传说影响下,莎士比亚根据基特作品改编的同名悲剧也写王子复仇,但他认为复仇行动应出自锄奸除恶的正当目的,必须赋有重大的社会  相似文献   

20.
从《三王墓》到《铸剑》的演义,反映了“历史中间物”的清醒意识和历史使命感;着重体验牺牲自身达到与旧世界消亡的目的;明知前面是“坟”而勇往直前的伟大人格。文中对“闲人”,“国王”的憎恶,表达了作者复仇的主题;而黑色人的行为和歌唱,使他的复仇具有深广的社会内容,同时具有个性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