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石英 《山东教育》2011,(6):32-32
【片断一】《孙中山破陋习》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述了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小时候目睹姐姐被迫缠足所受的痛苦,因而在辛亥革命后,首先废除缠足陋习的事。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教师提问:“‘缠足’是怎么回事?’”“‘缠足’就是把脚缠起来。”学生回答。接着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讲解:缠足,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破陋习》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了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小时候目睹姐姐被迫缠足所受的痛苦,因而在辛亥革命后,首先废除缠足陋习的事。  相似文献   

3.
【教材分析】《孙中山破陋习》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的最后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中国辛亥革命先驱孙中山小时候目睹自己的姐姐被迫缠足所受的痛苦,因而在辛亥革命后,首先废除缠足陋习的事。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破陋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一文记叙了孙中山小时候亲眼目睹了姐姐被强迫缠足所受的痛苦,辛亥革命成功后,他毅然废除了缠足的陋习。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孙中山为什么要破除陋习,进而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是缠足陋习距今久远,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难以真切地感受缠足给妇女带来的肉体及心灵上的痛苦。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比"姐姐"在缠足前后生理和心理所产生的巨大变化,辅之以观看多媒体课件及阅读相关文字资料,使学生感悟缠足对女性的危害。使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产生对孙中山的敬仰之情。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破陋习>(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一文,旨在通过课文的学习,了解缠足陋习对中国妇女身心造成的严重伤害,体会少年孙中山对封建陋习的憎恨和破除陋习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教材分析 《孙中山破陋习》一课讲述了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小时候目睹姐姐被迫缠足所受的痛苦,因而在辛亥革命后首先废除缠足陋习的事。文章采用对比的手法,写了姐姐缠足前的活泼能干,缠足时及缠足后肉体和心灵上遭受的痛苦,强烈控诉了辛亥革命前缠足陋习对中国妇女的残害,字里行间讴歌了孙中山先生从小就具有独立思考,不盲从,敢于反抗封建陋习的独立人格,勇于与封建势力作斗争的革命精神。  相似文献   

7.
陈燕 《考试周刊》2014,(57):44-45
<正>受课堂时间所限,对于一篇文章,我们不能每词、每句、每段都练,若面面俱到,平均用力,则收效甚微,只有进行重点训练,才能打造高效课堂。那么如何确定训练重点呢?下面我以三年级课文《孙中山破陋习》为例,谈谈语用学视野下的语文教学策略和方法。1.巧"对比",感受缠足之痛在执教第二自然段"一天,孙中山从外面回来,看见妈妈正在用一根长长的布条,一道又一道地给姐姐缠足。姐姐痛苦极了,眼睛直往下流。"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姐姐缠足时的痛  相似文献   

8.
<正>教材分析《孙中山破陋习》一课讲述了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小时候目睹姐姐被迫缠足所受的痛苦,因而在辛亥革命后首先废除缠足陋习的事。文章采用对比的手法,写了姐姐缠足前的活泼能干,缠足时及缠足后肉体和心灵上遭受的痛苦,强烈控诉了辛亥革命前缠足陋习对中国妇女的残害,字里行间讴歌了孙中山先生从小就具有独立思考,不盲从,敢于反抗封建陋习的独立人格,勇于与封建势力作斗争的革命精神。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相似文献   

9.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孙中山,课文写了他一件什么事?(破陋习)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这儿的“陋习”指什么?(缠足)“破”的意思是——(破除、废除)
  3.让我们一起来把课题读一遍。  相似文献   

10.
一、填补文字空白,留下深深烙印“妈妈正在用一根长长的布条,一道又一道地给姐姐缠足。姐姐痛苦极了,眼泪直往下流。“”以后的几个月,孙中山再也没有看到姐姐的笑脸,再也没有听到姐姐的歌声。”这是课文对缠足形象(丑陋形象)及其给姐姐带来巨大身心伤害的全部描述。而仅靠这三句话想去震撼对缠足没有任何感性认识的现代三年级学生的心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以这三句话为基点,把它们进行拓展、延伸、放大,填补其中的空白,在学生的心灵留下深深的烙印。1.多媒体演示缠足形象:(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缠足吗?看过缠足吗?(2)多媒体演示,配上旁白:…  相似文献   

11.
女子缠足中国古代的一种陋习,本文从缠足的由来谈起,逐步演绎缠足的历史发展,并从缠足陋习产生与发展的主客观方面,深入剖析了缠足盛行的深层次原因,最后简述了缠足的消亡。  相似文献   

12.
有个教师在讲读《月光曲》时,要求学生理解“清秀”一词。同样是查字典、联系课文理解词义,而思维结果却不相同。有的学生说“清秀—清,字典上与本课有联系的解法,一是‘没有混杂的东西’;一是‘不混乱’。秀,美丽。根据字典进一步联系课文原句的意思进行理解,‘清秀’是指既洁  相似文献   

13.
付宁 《湖南教育》2007,(8):12-13
语文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有独特价值的。一位承担过多次公开课的语文教师深有感触地说:"决定公开课成败的,不是谁用了什么‘花招’,而是谁把课文上得最有‘意义’。  相似文献   

14.
《幸福是什么》是一篇童话故事,情节神奇、生动。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的关键在于把自学、检测、指导融为一体。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可以从本组讲读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导入本课学习。教师提问:“卖火柴的小女孩渴望得到什么样的幸福?”学生回答后,教师紧接着说:“小女孩渴望过上‘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幸  相似文献   

15.
有一位教师在教吴伯箫同志的《歌声》一文时,只是简单地向学生提出:“请同学们先把课文仔细地读一读,再好好想一下作者‘写了什么’和‘怎样写的’。”结果,虽然教师要求学生仔细读一读,好好想一下,可是学生读得并不仔细,想得也并不好。 而另一位教师在教同一篇课文时,首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假如叫你写‘歌声’这个作文题,你  相似文献   

16.
吴忠豪先生提出:"教语文,是指以课文为‘例子’,指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和语文方法。"我们的教材是以一篇篇课文呈现的,如何从一篇篇课文的范例中引导学生品悟文本的表达形式,从而为他们的阅读、习作积累更多的经验与方法,沉淀更多的思想与意识,是我们语文教师更该关注和担当的。  相似文献   

17.
于洪龙 《教师》2014,(16):126-126
正记得2013年听一位教师的《湖心亭看雪》,感触颇深。上课后,导入,介绍作者,背景介绍,学习课文,听说读写,有条不紊,都很好。最后教师让学生谈一下"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中的"痴"字。教师能够看到这个文眼,并且在学习文本的基础上进行专门的分析是好的,但是学生的回答却出人意料,很多学生答成了"喜欢美景""品味独特""与众不同",也有的说成了"有点‘傻’",  相似文献   

18.
一、引导主动参与,诱发创新思维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应充分引发学生阅读的“未知领域”,鼓励学生多思多问,不仅知道“是什么”,而且知道“为什么”。教师在鼓励学生大胆阅读时,要引导学生不要急于下结论,“把判断挂起来,不要急于回答‘是’‘否’或‘对’‘错’”,一切都在阅读中,一切都在探索中。让学生在阅读探索中去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卢沟桥的狮子》一课时,我按照事先准备好的教学设计过程登上讲台开始讲课。这篇课文是看图学文,按照以往的教学模式,应是先看图后学文。当我出示课文插图后没有马上进入教学,而是征求…  相似文献   

19.
怎样指导学生理解、掌握语文知识呢?让学生写‘倒证笔记’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倒证笔记’的特点是:改变教师讲,学生记,教师板书,学生抄录——学生完全处于接受、被动地位的老例。而是教师把语文知识要点,给以提示,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例证,予以填充,‘对号入座’,师生共同完成的笔记。如果学生填写的例证准确无误,就证明对该项知识理解、掌握了,否则,说明还没有理解、掌握。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近日有幸聆听了一位老师对《惊弓之鸟》的教学,教学内容是引导学生根据课后思考题研讨课文。课堂上,大多数学生都认为"更羸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智者",教师也趁热打铁地总结了全文:"只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