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省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因与王安石政见抵牾,与新法水火不相容,而历来被视为保守派的首领.但探究司马光的变革理论,未必如人们所言的是“守旧派”.其实,他与王安石一样都是顽固的皇权主义者.王安石的新法归根结底是一切“归之公上”,不许“与人主争黔首”.而司马光反对更改“祖宗法度”,其要害也是维护以皇权为中心的封建等级制度.他们不同的只是“治国之要”的看法和做法而已.本文试图就司马光的变革理论及与王安石的分歧,进行一些探讨,以供同仁商榷.  相似文献   

2.
在号称“百年无事”的北宋中叶,我国文学史上诞生了一位独具人格魅力的大文豪——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土,四川眉山人。他是欧阳修以后的文坛领袖,多才多艺,诗、词、文、书、画都堪称一代大师,著述十分丰富。有《东坡文集》、《东坡东府》等。苏轼二十一岁时随父亲苏洵入京参加进士考试,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二十六岁踏上仕途。三十岁时,因苏洵病故,回乡守丧。三十四岁再到汴京,判官告院。此时,正是王安石推行新法之时,苏轼在变法思想上与王安石存在分歧,他不主张遽变,反对求之过急,于是接连上书神宗,反对王安石变法。元丰二年,苏轼…  相似文献   

3.
一苏軾(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苏軾出身在一个比较清寒的知识分子家庭,青少年时代,受过封建文化教育,二十一岁考取进士,从此开始了他的仕宦生活.苏轼的思想是守旧的,1069年(宋神宗熙宁二年)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推行比较进步的新法,他表示反对,因此被外放到杭州、密州、徐州等处作地方官。后来又降职到黄州,闲住了多年。1086年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当权,起用他做翰林学士,这时又因不满司马光尽废新法,而遭到旧党排斥。1094年新党再度上台,对旧党进行报复、迫害,苏轼又被放到广东的边远地方,直到1100年才遇  相似文献   

4.
<正> 北宋苏轼的人生观是:不尚奢谈,而尚实践。这就促使他一生在政治上较重实际,对当时新旧两派的脱离实际及其派系成是导致的过头做法都不赞成,结果既被新派迫害,又被旧派排斥,终身不得志。对此,当时和后世论者都有不同认识。多数认为苏轼是王安石变法的反对派,是司马光的同党。有些论者看到他后来反对司马光尽变新法,又想在他头上加一顶动摇派的帽子。文化大革命中,“四人帮”的御用文人竟将他看成“典型投机派”。纵观苏轼历仕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的政治活动,不难看出一贯坚持革新是他政治思想的主流。他一生素志不渝,坚持从实际出发的改革精神,尤其令人钦佩。  相似文献   

5.
苏轼的政治生涯一直是坎坷不平的。苏轼一生的政治活动主要是在神宗和哲宗两朝。作为神宗时期的持不同政见者,他对王安石变法采取独特的批判态度;加之他直言敢谏,得罪了不少权贵,而他洋洋横溢的才华,也每每遭到一些只会靠玩弄权术取媚君王的小人的嫉妒;王安石变法失败后,他对司马光等全面废除新法又不同意;尔后又成为帝党与后党之争的牺牲。所有这些,使得他一生颠沛于仕途。在“身行万里半天下”的宦海浮沉中,苏轼与淮阴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6.
苏轼与司马光军事思想异同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军队是国家重要的专政工具,也是维护国家主权和边境安定的主要力量。在宋代积贫积弱的国情背景下,士大夫普遍关心军事问题,文人谈兵在宋代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苏轼与司马光作为北宋中后期重要的政治家,他们都有自己的军事理论与实践经历。把熙宁变法时期同为主要反对派人物的司马光与苏轼的军事思想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他们在军队的地位与作用、军事策略、军队建设与军事训练等重大问题上,既有许多相似或相近的见解,也有不少不同的观点主张。事实证明,不管是反对王安石推行的新法,还是在旧党执政时期,在关系国家大是大非问题上,苏轼并不党同伐异,"惟温是随"。  相似文献   

7.
苏轼是北宋卓越的词人。他的思想很复杂,生活与创作也都充滿了矛盾,早年曾向朝廷提出过一些“补敝救偏”的改良建议。但在王安石变法革新,新旧党斗争十分尖锐激烈之时,他又站在保守派一边,上书反对新法,故被调任杭州通判,转知密、徐、湖三州。元丰二年(1079)因写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獄。出獄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相似文献   

8.
司马光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与史学家。对于司马光的史学成就,没有人怀疑与否定。但是,一说到政治思想方面,历来论定他是“守旧派”、“顽固派”。其原因,大都由于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本文从具体分析司马光一生的政治思想出发,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司马光究竟是否守旧与顽固。假如读者能从中看出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的真正原因,笔者将感到欣慰。  相似文献   

9.
王安石锐意革新,倡行新法,与之同时的苏轼在理财观念、商业贸易、摧抑兼并等方面与他的思想基本一致,因而传统观念把苏轼斥为保守派人物是很不恰当的。一方面,苏轼对新法中的疏漏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另一方面,他又对新法中的合理笥因素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尤其是在坚持或废除新法这一场大论战的关键时刻,他更是旗帜鲜明地表达了支持新法的观点。因此,苏轼应该视为经济改革中的稳健派人物。  相似文献   

10.
《前赤壁赋》是苏轼的一篇著名作品。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幼年熟读经史,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二十一岁中进士,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宋神宗时,王安石积极推行新法,苏轼针对变法的一些弊端,上书反对,并作诗进行讽刺。元丰二年(公元一○七九年),谏官李定、何正臣等摘出苏轼一些讽刺新法的诗句,进行构陷罗织,以诽谤朝廷的罪名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御史台)诗案”。几经磨难,苏轼幸免于死,责  相似文献   

11.
解读苏轼     
仕途上的苏轼可谓“别具一格”。他既反对王安石的新党,不同意大刀阔斧的改革;又不赞同司马光的旧党,提出一些富国强兵的改良办法。苏轼始终徘徊在新旧两党之间,被不断迫害,屡遭贬谪。苏轼,这个深陷在政治漩涡里的大文豪,曾因‘‘才”而飞黄腾达,却也因“才”而失意不能自拔。“才华是把双刃剑”这话在苏轼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相似文献   

12.
北宋伟大的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到黄州。之后,他曾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下了著名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及两篇赋,即《前赤壁赋》和  相似文献   

13.
过去史学界的定论,把司马光当作“顽固派”、“反动势力的代表”,主要理由就是他反对王安石变法。近几年来不少历史学者主张应对司马光进行重新评价,还其本来面目。本文拟对司马光与王安石在变法问题上的分歧和对立加以分析探讨,以期对司马光作出公允评价。  相似文献   

14.
司马光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特色的人物。他是著名的史学家、政治家,是一个典型的东方式的正派人。以前,因认为王安石变法是革命的,司马光反对变法就成了顽固派;王安石变法是唯物的,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就是唯心的。这种看法明显地具有偏颇之处。他既忠君又忧民,和范仲淹等封建“良相”很相像,他具有突出的封建正统历史观,他借历史宣扬封建礼教,把“孝慈仁义、忠信礼乐”等封建道德作为百世不易之“道”,他的一生堪称封建伦理、政治的典范。  相似文献   

15.
更正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嘉祜年间进士,一生仕途坎坷蹭蹬。在王安石执政期间,他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曾以“作诗毁谤朝廷罪”被远谪到黄州团练副使的任上。当时苏轼年届四十五岁,由于黄州的生活又十分艰难,国家的一点薪俸对这位失意的京官来言,无疑是杯水车薪。所幸的是,他在那儿结下了一个名叫马正卿的朋友,朋友豪爽慷慨,解囊相助,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耀眼的明星——苏轼,在诗词、散文、绘画、书法等各个领域都出类拔萃。因上书反对王安石新法被下御史狱,多次遭贬。林语堂曾说过:"苏东坡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北宋学者胡寅说苏轼作品洗却绮罗香泽之风,摆脱绸缪宛转之  相似文献   

17.
《泊船瓜洲》是诗人王安石宰相被免后回乡路过瓜洲时所作。由于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什么时候才能够在明月的照耀下返回呢)的原因,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诗作的主题是表达诗人对家乡的无限怀念之情。对此,笔者不以为然。众所周知,王安石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年轻的时候就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1069年,为改变腐败的政治局面,王安石为相,推行变法。但由于新法损害了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因而遭到了司马光为首的大地主阶级的反对,最后宋神宗动摇了,免去了王安石宰相职务,变法遂告失败。  相似文献   

18.
苏轼生活在“隆宋”的承平时代。时代虽被誉称为“百年无事”,然而,苏轼个人的生活遭际却是非常不幸的。其主要原因是他被卷入了新旧党争的政治旋涡之中。始则因写诗讥讽新法,酿成“鸟台诗案”而被贬黄州;继则又触怒了旧党—哲宗元祜元年,旧党司马光等人上台,苏轼被召回朝廷作瀚林院学士兼制置诰(起草朝廷诰令),他不满意司马光对新法不问青红皂白地全部废弃的作法,主张对新法“校量利害,参用所长”。辫论中对司马光竞以“司马牛”讥之,结果,又不得在朝中存身;高太后去世,新党再度上台,对政敌进行清算,报复,苏轼又被列入“元祜旧党”而遭到更远的贬谪。被贬岭南的惠州,再贬至天涯海角的崖州。苏轼在自赞东坡像中以调侃的口吻称“试问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崖州”。他的“功业”,就是一贬黄州、再贬惠州、三贬崖州。下面几首诗,可谓他一生“三级跳”的代表之作。不仅反映了他坎坷多难的生活,也表现了他的达观、幽默、苦中求乐的倔强性格,同时对身处逆境之中如何(走介)越苦难,也不乏某方面的人生启迪。  相似文献   

19.
在唐代"尚法"书风走到极致时,北宋苏轼于唐人之外另辟蹊径,率先提出了书风"尚意"理论,并用自己的亲身实践实现着自己的美学主张,创作出了最具代表性的"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诗帖>.此帖是苏轼在遭受"乌台诗案"(宋神宗元丰二年,王安石"新法"已不可争论,而苏轼仍在发表反对言论.  相似文献   

20.
司马光“一生无不可对人言者”,从不做口是心非之事,司马光不是“保守派”、“守旧派”,他的改革主张曾开北宋中期变法之先河。他强烈要求变革赵宋立朝以来的“三冗”、“两积”、“滥赏奢用”积弊,在变法的切入点与如何改的问题上与王安石政见有异。对新法颁行后出现的弊害,他力行罢废,操之过急,犯了与王安石同样的毛病,有得有失,应具体分析,不应以王安石划线,对其妄加诬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