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向未来”是任何学校教改都要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而高师院校的教改则特别需要“面向未来”。因为高师院校从一着手教改,部署当前工作,就不仅要考虑到自己的学生的“未来”,而且要考虑到自己的学生的学生的“未来”。因为高师院校所培养的学生的工作对象不是没有生命的物件,劳动的成果不是表现为当时就能被社会使用的产品,而是至少得十多年后才能为社会服务的青少年,按照马克思“产品在消费中才得到  相似文献   

2.
我国传统的高等工程教育虽然也为国家培养出大批有用之才,但培养模式单一,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出类拔萃者的成长,远远适应不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需求。根据“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和“因材施教”原则,1985年,经原教育部批准,我校开始招收少年大学生,迄今已招收八届,学生累计142人。1986年9月,我校创办教改试点班(现改为因材施教提高班)目前已招收七届,累计学生416人。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教育工作的新局面指明了方向,也是改革各科教学的指针。历史教学如何贯彻“三个面向”,加速教改步伐?我认为要做的工作很多,诸如改革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内容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等。但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应该成为历史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为此,首先要从“三个面向”的战略高度在思想认识上,在教学观上来个大的转变。因为,没有这个转变,就不会有真正的改革。一要重新认识历史教学的目的任务。当今,培养适应“四化”建设需要的创造型人才、开创未来  相似文献   

4.
<正> 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伟大号召。在这三个面向中,“面向现代化”是核心,而“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分别是前者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延拓。然而,现代化建设是一个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远的不说,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化就是当前的未来,只有在现阶段做到面向未来,才能保证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做到面向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正> 1983年,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中“教育要面向未来”的思想是指教育是一种周期长、效益滞后的工作,今天的教育是明天的生产力。因此,在培养人时,应当立足于未来,充分考虑到未来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培养出能促进未来经济发展的人。邓小平同志教育面向未来的思想既是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又是教育本身特点的反映。不仅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今后我国教育的发展与改革起着重大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三个面向”指明了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方向。我们现在培养的学生是二十一世纪生产建设的生力军,他们肩负着实现四化的重任,肩负着振兴中华的重任。“三个面向”为我们提出了培养目标,它要求教育要培养出在两种社会制度并存条件下,有共产主义理想,有识别是非能力的人,有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的人,培养有渊博知识基础,又能不断地吸收新的知识适应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人。基于这种认识,我按照“三个面向”指引的方向,对生物课教学结构和方法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7.
“三个面向”的本质含义 一九八三年九月九日,邓小平同志给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绝不是只给景山学校的指示,而是对我国所有学校的指示。这个指示既是我们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方针,也是我们当前教改的基本纲领。  相似文献   

8.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邓小平同志于1983年为北京市景山学校的题词。“三个面向”是邓小平教育理论的思想精华,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我们必须认真学习“三个面向”题词,领会其历史背景、深刻内涵和历史地位,把一个崭新面貌的教育事业带入二十一世纪。  相似文献   

9.
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教育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教育改革●王火生涂乃登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①这既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战略方向,也是当前以至未来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方针。按照“三个面向”的要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构画了我国到本世纪...  相似文献   

10.
从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高度谈科技和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高度谈科技和教育朱丽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小平同志在1983年提出的,首先是在教育系统谈的。既然教育要“三个面向”,那么科技要不要“三个面向”?经济要不要“三个面向”?教育的“三个面向”跟其它的“三个面向...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同志说:“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历史教学对学生素质的培养,目标就是要贯彻“三个面向”的精神,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在国际社会中生存、竞争、发展所需要的新人。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改变教学理念,推动学生的素质教育,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与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同志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发展思路。“三个”面向实际是面对现在和未来两个时间向度,国内和国外两个空间领域。“三个面向”为我们从国内和国际,历史、现实和未来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时间和空间定位,为我们如何确保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指明了道路。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同志1983年在给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中写道:“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新时期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十几年过去了,邓小平同志也已逝世,但今天我们再深刻体味这“三个面向”的指示,更加感到邓小平同志思想的远见和深邃。本文仪就面向未来与师资培训工作谈一些认识和体会。1.“未来”意味着什么今天是80年代初的未来,21世纪又是今天的未来,我们谈到“面向未来”这个话题时,有必要回顾一下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未来这个问题的时代背景。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和世界都在发生着一些引人注目的变…  相似文献   

14.
1983年,邓小平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解决了中国教育改革的方向问题。 1985年,“三个面向”写进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教育改革与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同步进行。  相似文献   

15.
1983年9月,小平同志为〕匕养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三个面向”,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方针。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数以亿计的合格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以适应未来国际社会竞争的需要。从这种意义上说,素质教育和“三个面向”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没有完全意义的素质教育,就不可能实现教育的“三个面向\反过来,如果不能坚持“三个面向”,素质教育也就失去了方向和目标。因此,“三个面向”…  相似文献   

16.
1983年10月1日,邓小平同志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是邓小平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对教育改革具有战略指导意义。“三个面向”所包含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简略地说,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是指教育要主动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教育要面向世界,这是国际化趋势及我国对外开放的根本国策所决定的;教育要面向未来,这说明了教育的超前性,教育要担当起培养祖国未来建设者的重任,办教育要具有长远眼光,切忌急功近利。16年来,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以“三个面向”为指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  相似文献   

17.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不仅是邓小平同志对景山学校教改实验的支持和鼓励,也是他高瞻远瞩,以战略的眼光,从战略的高度,指明了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三个面向”,是邓小平教育改革思想的精髓。因此,中学政治课课堂教学改革必须立足于“三个面向”。中学政治课课堂  相似文献   

18.
一九八三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十多年来,许多教育专家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对落实“三个面向”问题,纷纷作出研究和有益的探讨。为了切实贯彻邓小平同志的指示,我认为当前应着重研究跨世纪人才的培养问题。跨世纪人才,大致包括两个主要方面的内容,即未来的职业形象和未来的人格形象。本丈仅想从大学生作为跨世纪人才的未来人才形象的形成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作初步分析与探讨。二十一世纪即将到来,世界正处于世纪的转折点上,今天的大学生,正是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跨世纪青年,二十一世纪…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一指示指明了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教育工作的方向,我们要把它作为办好教育事业的指导思想,作为培养人才的总目标。教育要考虑到学生的未来,这是百年大计。现在的中学生当他们步出课堂走向工作的时候是在九十年代,而他们工作的主要时间是在下一个世纪前的二、三十年。那时,我们将初步实现四个现代化,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同志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发展思路。“三个”面向实际是面对现在和未来两个时间向度,国内和国外两个空间领域。“三个面向”为我们从国内和国际,历史、现实和未来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时间和空间定位,为我们如何确保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指明了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