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前半部分“百草园是我童年的乐园”中写的“美丽的自然之景”、“奇妙的女蛇传说”和“快乐的雪地捕鸟”等内容。不仅学生喜欢读,而且老师也愿意引导学生品析其内容、语言、写作技巧之妙。对于后半部分“记叙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也许是作者对枯燥的书塾生活流露的不满,一直以来不仅学生厌恶,  相似文献   

2.
老师讲授排比的修辞手法,常常先举课中出现的例子:“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纯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相似文献   

3.
读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之后,再去百草园的人大都会有这样一种感受:不过如此!接着便是有些失落。我们在文中读到的百草园是那样的优美、那样的神奇、那样的令人憧憬!而在真实的现场却没有了文字所描绘的那种神韵。为什么文字与真实景致会有那么大的落差呢?究其原因,我想除了我们没能像作者那样对它怀有深深的情感之外,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教材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练习第三题的答案明确解释了“连最末一次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是我的乐园。”中的“似乎”和“确凿”:“二词表面看来是矛盾的,但实际上并不矛盾。  相似文献   

5.
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时,一个学生向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和木莲们!’这里为什么不直接用‘再见’、‘别了’,而偏要用一个德词汇‘Ade’呢?”我当时是这样回答的:  相似文献   

6.
前不久听了一堂公开课,授课的是一位年轻教师,授课内容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听了之后,受益匪浅。下面就这堂课中的几个环节谈谈我的感受。  相似文献   

7.
李凤 《师道》2005,(5):33-33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处于正在进行时,不速之客——蜘蛛“下挂”于教室左前方。蜘蛛的下凡,吸引了不少同学的眼球。我灵机一动,宣布:大话蜘蛛!只要是跟蜘蛛这种“昆虫”有关的话题,都可以谈。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板书是预先设计好的,一般都很完整,甚至很优美:有巧妙的结构,有凝练的文字,有分层出现的严格的时间安排和步骤.优秀的板书甚至会成为课堂教学的纪念碑.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以设计这种板书为教学之乐.  相似文献   

9.
一篇章有多种解读方法。鲁迅先生是一个思想型的作家,而且在写作《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已年满46岁,可以说是一个成熟的思想型作家,因此,他的作品必然带着成熟的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这样,从研究鲁迅先生的思想出发,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进行“思想解读”,应该是一个新的解读角度。  相似文献   

10.
认真想来,忽然感到惶惑:一头儿是鲁迅先生,一头儿是先生呐喊着要救救的孩子。诚如鲁迅研究专家孙郁所言:“鲁迅复杂的精神意象所散发出的诸种不确切性的光芒,又常常使他成为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最令人困惑的现象之谜”(所谓“不确切性”是针对读者而言,并非指鲁迅的意象)。白纸一张的孩子和他们的语文老师对于接受早已光芒耀眼的鲁迅先生多少显得勉为其难。白纸一张的孩子,还不是时候,也确实不能准确地理解先生的人生,  相似文献   

11.
同学们学习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对其中的“味”却不解其味。  相似文献   

12.
13.
14.
新课程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首篇是鲁迅先生的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文本来看.鲁迅的童年是快乐的,不必说百草园中美奇趣,也不必说三味书屋里的读书游戏.单是从百草园中到三味书屋的烦恼令人回味无穷。百草园虽快乐.但毕竟孤独.虽有无数个为什么但无法求解.无人解答;而三味书屋虽然陌生.多有束缚。  相似文献   

15.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传统名篇,按照“新课标”编选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和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语教材下册,都选入了这篇章。为了帮助同学们学好这篇课,并开拓视野,扩展知识,引起大家探究的兴趣,我们在这里发表一组有关章,供大家学习研究。  相似文献   

16.
鲁迅写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云棠同志也写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写的是当年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云棠同志写的是今天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七十多年来它们究竟有什么变化?鲁迅当年那样写究竟想表现什么?云棠同志是怎样揣摩鲁迅当年的心思的?试将两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一个比照,你一定会有自己的发现。  相似文献   

17.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日益推进的今天,关于怎样针对中学生特定的身份来进行多维的阅读训练已成为一个重大课题传统阅读教学中关于“主题思想”的提取仍然是整个语文阅读中的重点。作为文本意义解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题诠释,是语文阅读教学中一个至为重要的环节,甚至可以说是作品鉴赏和阅读教学的必然归宿。笔者以为.中学语文阅读的篇目,无一不是经过了长期淘汰、筛选和检验而来,从接受理论来说,它们的主题阐释注定呈现出一种历时态下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对这些经典作品的阅读.应该在一种开放和动态的环境中进行;从而让文章的主题得到充分的、多角度的开掘。同时对这种多元解读的本身也应采取开放的眼光而不是非此即彼的排斥性判断。  相似文献   

18.
站在鲁迅故居的百草园,我捕捉不到任何《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述的快乐,我感到茫然,仿佛所处的并不是百草园,百草园尚在另一个为我所不知的地方。似乎总是—风景在别处。导游说。“这里只有两个地方是原来的,浞墙根和石井栏。”就因为是原来的,泥墙根已经被砖墙护起来了,成了墙中墙。事实上,它矮得根本不像一堵墙,  相似文献   

19.
马兴贵 《学语文》2003,(2):44-44
文章中有些语句被称作“文眼”,理解文章时,只要抓握好这些内涵深邃的“紧要句”,就好像拿到了一把进出文章大门的钥匙,阅文赏句,得心应手。像鲁迅先生的《论雷锋塔的倒掉》、《故乡》、《孔乙己》等文结束时的有关语句就具有上述作用。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那些看似平常的“次要句”,其实这类句子看似作者随便说说,而细加品赏的话,往往能发掘出一些十分紧要的内涵来。鲁迅作品中这种句子就特别多,试举数例,共同赏析。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回忆童年生活的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了作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读后令人赏心悦目,给人以美的事受、美的熏陶、美的启迪:笔认为,章的内容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