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会饮》中阿尔喀比亚德的讲话往往被理解为对苏格拉底的赞美,以及柏拉图借阿尔喀比亚德之口,为自己的老师苏格拉底辩护。但是,从"讽寓"的角度来分析,阿尔喀比亚德真实的意图则隐藏在表面的赞美之中,实为柏拉图对苏格拉底的批判。  相似文献   

2.
《会饮》中的七篇颂辞各有特色,它通过单篇章歌颂爱若斯的方式层层递进,由浅及深,通过一次又一次地提升,最终引领人们对善的追寻,为我们呈现出了哲学引领人向善的“爱的阶梯”,但同时我们应当注意到苏格拉底的颂辞和阿尔喀比亚德颂辞之间的隐秘联系.也正是后两篇的颂辞,为我们呈现了哲学与政治之间微妙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第欧根尼既延续了犬儒派的自然法的生存信念,又开发了自己独特的身体训练和德性训练的方案,着意于"世界公民"的培育。第欧根尼的哲学源于苏格拉底,属于"小苏格拉底学派"。他所开发的自然教育传统明显不同于以柏拉图哲学为代表的苏格拉底学派,又明显不同于以阿里斯底波为代表的小苏格拉底学派。第欧根尼与阿里斯底波维护了自然法和自由意志的古典哲学精神。就此而言,真正传承苏格拉底哲学的也许并非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而是第欧根尼和阿里斯底波。  相似文献   

4.
作为柏拉图的一部小作品,《欧蒂德谟》内涵丰富,蕴含着理解作者的关键。柏拉图在对话中记叙了苏格拉底与克力同的谈话,在这场谈话中,苏格拉底为克力同转述了他与欧蒂德谟兄弟及两位少年的对话。本文尝试解读《欧蒂德谟》275d-276e部分,展示昨日对话中欧蒂德谟兄弟对智术师修辞的运用。在智术师修辞的强大威力面前,克莱尼阿斯无可回避,难以抵挡,对话中唯有苏格拉底能够与之抗衡。智术师修辞让哲人的登场具有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万作芳 《教育评论》2007,(6):126-128
在柏拉图看来,教育体系的作用在于区分不同种类的人,并将其置于社会中属于他们的位置上。当每个人都从事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并且所有社会职能都能得到最好发挥时,社会就是合乎正义的。劳动分工和社会分层预设了最重要的政治美德:正义。柏拉图对教育体系分层功能的理解是服务于其终极理念的。苏格拉底认为,在某种意义上,美德即知识———知道美好的事,就会做美好的事,而且美德可以通过某种方式习得。柏拉图对苏格拉底的这个命题进行补充,他把正当的知识看作是关于善的理念的知识,但柏拉图不像苏格拉底那样相信人们能获得关于美德的知识。这是…  相似文献   

6.
洞穴比喻是柏拉图哲学中能从政治事物的理解延伸至真理学说的重要比喻。它对于理解整个西方古典政治哲学的追求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虽然海德格尔表面上对政治和伦理维度有所拒斥,但他的"洞穴比喻"解读打开了理解政治事物与哲学真理关系的新视野。海德格尔的"存在真理"观提供出一种对话理性的模式,为抵抗后现代主义洪流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是古希腊哲学的奠基人和集大成者,但二者在对公正和至善的社会追求上却存在诸多的差别。从伦理学的视角入手,探讨他们伦理思想产生的背景、内容、目标及影响上的不同,进而可加深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思想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8.
柏拉图     
大约公元前427年,柏拉图出生在雅典的一个贵族家庭.他的母亲是改革家梭伦的后裔,父亲的家谱可以追溯到古雅典王卡德鲁斯.出生在这样的名门望族,柏拉图从小就接受了最好的教育. 20岁时,柏拉图师从苏格拉底学习哲学.苏格拉底顽强的探索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柏拉图.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民主派处死,柏拉图受到沉重的打击.从此以后,柏拉图再也不愿直接参与政治活动了,而是一心一意地研究哲学.后来,柏拉图离开雅典,做了一次海外旅游.  相似文献   

9.
孔、孟等早期中国思想家将外在之德转化为内在之德,并用“求仁”、“尽心”、“志气”、“伪”以及“教化”等功夫实现普世之善。在西方,苏格拉底则从“自然”转向“自我”,柏拉图接着去找寻“至善”理念,并将道德问题包含于知识论之中。但其学生亚里士多德却“笔锋一转”,撇开知识直接进入人的道德活动,强调实践,从而实现普世之善。  相似文献   

10.
诚如本书副标题所言,"从苏格拉底到杜威",在横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里,西方教育史上各个时期最具影响力的20位思想教育家可谓悉数登场.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古希腊三位伟大的哲学家、教育思想家同与之相应的三个著名的教育命题"美德即知识""教育是一种艺术""如何获得美德"在这里交相辉映.  相似文献   

11.
利奥·施特劳斯是晚近十余年汉语政治哲学关注的焦点人物,他提出的现代性批判视角与复兴古典政治哲学的努力,已激起大量讨论。施氏同时给其政治哲学贴上"苏格拉底式"与"柏拉图式"的标签,然而,这师徒二人当年恰恰开启了政治哲学的两个相反路向。施特劳斯在两个路向之间的诸种艰苦游移及其最终隐在取向,便成为了一个极具思想史价值的经典个案。通过细致剖析此学案,我们可以进一步追索出政治哲学从其古希腊创基性时期到当代欧陆激进政治哲学之间的内在脉络。  相似文献   

12.
孔子和苏格拉底是“述而不作”的教育大师 ,都关注道德问题 ,主张贤人治国。孔子之德即品德修养 ,通过教育使行为模范化 ,标准化 ,偏重于个人教养和社会伦理的吻合。导致中国传统的尊师重教 ,以教兴国 ,以德治国。苏格拉底之德则是爱智慧求真理 ,教学倾向于讨论式 ,以逻辑力量服人 ,偏重于科学理性和社会哲学的统一。导致西方教育和为学传统中重视逻辑推理 ,以及教育中的个性化和师生关系的平等。  相似文献   

13.
存在主义哲学传入我国已经有较长的时段了,其对我国教育理论更新的影响还未被深入地考察。本文从柏拉图《理想国》一书中苏格拉底与司拉雪麦格(Thrasymachus)的一段对话入手,分析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方式的“对话”,如何经由雅斯贝尔斯的存在主义哲学式的解读.跃升为“苏格拉底式的教育”。进而,以杜威的教育哲学为参照,对“苏格拉底式的教育”作更进一步的理解,力图展现存在主义哲学对教育理论发展提供的线索。  相似文献   

14.
伟大的政治哲学家的学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对传统而言,哲学和科学没有区别;17世纪科学理性革命开启了现代哲学的道路,这一革命反对传统哲学。由苏格拉底所创立的哲学是古典政治哲学,现代政治哲学产生前,古典政治哲学一直处于统治地位,而现代政治哲学是对苏格拉底所奠定的原则实行决裂的结果。为了理解现代哲学所带来的问题,需要重启古今之争。  相似文献   

15.
《美诺》篇是柏拉图用来讨论教育的语录。他借苏格拉底与美诺的对话,阐发了内在动机是学习和研究活动的心理条件。其内在动机思想的哲学根源是唯心主义的“灵魂“论与“回忆”说。他用问答法激发和维持内在学习动机的精彩范例有巨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邱兰君 《广西教育》2013,(26):20-21
苏格拉底一生致力于探索伦理哲学和公众教育,“知识即美德”是苏格拉底在伦理学上的重要命题。“知识即美德”观蕴涵着去私存理、智中存美、德行可教等伦理哲学,不失为别具一格的美育方法,与学生美德的系统培育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因而,在“知识即美德”视域中探讨学生美德的建构颇具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产婆术”教学法对教学实践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希腊教育家和思想家苏格拉底没有留下有关他自己的任何教育思想和活动的记录。现在关于苏格拉底思想的知识是从他的弟子柏拉图的记录中得到的。这些记录绝大部分以苏格拉底作为主要角色写成对话形式,在这些对话中充分体现了苏格拉底的教育方法,即“苏格拉底法”,又称“产婆术”。这种教学方法在东西方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柏拉图     
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前347年)是古希腊最有代表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教育家。他出身于雅典贵族奴隶主家庭,青年时期受过良好的教育,二十岁时师从苏格拉底,一直到苏格拉底被处死为止。在公元前388-387年间,柏拉图在雅典的阿卡德穆  相似文献   

19.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生活在相同的时代,并且他们都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众所周知,两位是师生关系,苏格拉底作为柏拉图的老师,给柏拉图以深刻的影响,柏拉图继承和发展了苏格拉底的思想和学说。从哲学思想的传承来看,他们之间必然存在着联系与区别,文中从分析苏格拉底与柏拉图哲学产生的社会根源和历史根源入手,在概括了两位哲学家的基本哲学思想的基础上,着重对两者哲学的联系与区别作一论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20.
孙倩 《文教资料》2009,(18):4-5
苏格拉底之死构成了西方古典哲学和古典政治学当中的核心事件,本文试图重返苏格拉底之死与苏格拉底的申辩,借以探寻在这一事件背后所折射出的关于哲学和政治学方面的现代性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