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析中小学中存在的体罚现象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体罚现象,是近年来社会上关注的问题之一。尽管法律明文规定禁止对学生进行体罚或变相体罚,但并没有引起某些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和警戒。因此,体罚和侮辱学生的现象仍时有发生,且花样繁多。体罚学生的行为,是一种违法行为。它将严重地影响教育方针的贯彻和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我们有必要就学校中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危害、性质、责任、原因及纠正措施进行研究和探讨,以加速依法治教的进程。 一、体罚现象的危害性 对学生进行体罚有着极大的危害。一方面学校和教师对学生实施体罚,严重损害学生的身心…  相似文献   

2.
教师体罚学生的心理成因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社会各界一直广泛关注和批判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体罚现象,深刻揭露其原因,寻求出多种解决策略。但是,体罚学生现象仍时有发生,且越演越烈。这是因为体罚学生终究是由教师实施的,而我们并未揭示出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教师体罚学生的心理原因。因此,本文拟对教师体罚学生的心理成因进行剖析,并积极探求可行的对策,以加速依法治教的进程,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3.
教育惩罚:教师的职责和权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学生在课堂上公然违反课堂纪律时,当学生违反学校规章制度时,教师该如何处理?在当前教育中,有两种极端倾向:一种是滥用惩罚,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一种是不敢使用惩罚,不作为。一般来说,发生教师体罚学生的不良现象是有地域性的,在农村以及边远地区学校的案发率普遍要高于城市学校。乡村教师的教学水平、个人素质偏低,对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有更多的压力和渴望,体罚或变相体罚就容易出现。而在城市中,更多的教师是“谈惩色变”。“赏识教育”、“愉快教育”的倡导,新闻媒体对某些体罚、变相体罚学生不当事件的报道,学校对教师的告诫:“安…  相似文献   

4.
体罚,不可回避——体罚的危害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少世纪以来,体罚作为权威的象征,几乎被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教师视为制服学生的法宝。但是,随着教育民主化运动的开展,绝大多数国家已明令禁止体罚了。1952年,我国教育部就已发布了禁止对学生体罚或变相体罚的指示。一些法律法规,如《教师法》和《义务教育法》也明确规定禁止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但是在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教学中,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并没有因为宣布它非法而消失,甚至还愈演愈烈。这将严重影响教育方针的贯彻和教育目标的实现,同时,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对社会、学校、学生带来极大的危害。因此,我们有必要就学校中教师…  相似文献   

5.
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在中小学教育实践中不仅普遍存在,而且被错误地认为是开展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这不仅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学生良好的个体社会化形成,而且损害了教师和学校的形象.教师在选择体罚学生的对象及体罚的形式时,表现出明显的社会倾向性,被罚学生间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及家庭背景差异.体罚不具有教育作用,应通过完善教育制度、提高教师素质、规范教学行为等手段杜绝教育体罚现象的发生,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6.
体罚是教育法规明令禁止的行为。相信每位教师对体罚学生的危害和对于体罚的禁止性规定都非常清楚,但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个别教师在“高尚”动机和“良好”出发点的指引下,在应试教育和升学指标的压力下,往往会对那些学习成绩差、严重违规违纪、不服从管教、拒不改悔的学生拳脚相向,实施体罚。相信作为校长在平时的教育管理过程中也会遇到教师体罚学生的行为。  相似文献   

7.
卢维新 《现代教学》2014,(5X):66-67
<正>理论上说,在国家相关教育法律法规三令五申明确禁止体罚学生的今天,再来谈这一话题,似乎有点时过境迁。但事实上,在一些经济落后、教育欠发达的地区,体罚这一违背教育教学伦理和规范的现象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笔者作为一名国家级贫困地区的中学教师,回顾自己的从教历程以及耳闻目睹的一些情况,深有感触。一、体罚为何存在?体罚的具体诱因千姿百态,究其实,不外二者:一出于善意,一出于恶意。为了从体罚学生中获得打击快感的教师微乎其微;绝大多数教师体罚学生都是秉着对学生负责的心态,爱之深,责之  相似文献   

8.
体罚小议     
近来,在某些学校和某些教师中,体罚之风颇盛。有的教师对学生动辄吹胡子瞪眼,开口乱骂,罚站或者赶出教室。有的甚至对学生动手动脚,揪耳朵,扯头发,恣意污辱。为什么要体罚学生呢?其理由一曰: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碰到捣蛋的学生,没有体罚,何来我的威望?二曰:教学教学,有教有学,没有学的积极性怎么行?言下之  相似文献   

9.
时下,在我们教育界"不得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成了教师一切教学行为的最高宗旨。事实上,在教师队伍中,确有部分教师业务素质差,教学水平低,面对犯错误的学生,动辄就讽刺挖苦,声色俱厉地批评,甚至拳脚相加,对学生的心灵、肉体造成巨大的伤害。在这种背景下,"不得体罚、变相体罚和侮辱学生人格尊严"就成了学生的防护墙。  相似文献   

10.
义务教育法第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禁止体罚学生。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五条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笔者作为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这一法律条文在贯彻实施中产生了一些负面效果:教师碍于法律规定不敢管理有行为偏差...  相似文献   

11.
对学生体罚现象的归因分析李树军《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第22条规定: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应当适应全体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学校和教师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它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第42条又规定,对体罚学生情节严重的,应...  相似文献   

12.
徐留军 《教育》2009,(6):5-5
《教育》旬刊上经常有一些关于教师的教学体会文章,本人对此也有一些感悟。《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九条明文规定:“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作为一条高压线,我们的教师却经常触犯,在笔者日力所及的中小学校园里,每天都在发生。一线教师如此冒险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呢?  相似文献   

13.
教师应该拥有惩戒权,这是法律法规赋予教师对学生的一种管理权,也是教师职业特点所决定的;但同时,教师又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否则将违反我国有关法律的禁止性规定。要破解惩戒与体罚这一两难问题,教师在惩戒学生时必须遵循合法性原则、爱心原则、教育性原则、适度性原则、个别差异性原则。  相似文献   

14.
体罚教育方式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手段.一般来讲,体罚是指教师为达到某种教育目的,使用各种手段对学生身体施加惩罚,使学生身心受到损伤的一种教育方式.体罚是教师合法教育惩戒权的不当行使.体罚分为体罚和变相体罚两种.  相似文献   

15.
伍德勤 《教育研究》2006,27(3):88-91
我国颁布的多部教育法律法规都明确规定,禁止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但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中,对什么是体罚和变相体罚,一直存在模糊的认识,从而导致部分教师仍继续犯体罚学生的错误,而另一部分教师又不敢大胆地管学生,甚至放任学生,降低自己工作的责任心。所以,必须明确处罚、体罚、直接体罚、间接体罚(变相体罚)以及侮辱学生人格的处罚等概念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同时,还必须明确,禁止教师体罚学生是教育发展和人类进步的要求,以杜绝中小学教师的体罚行为。  相似文献   

16.
梁宗宪 《文教资料》2011,(4):152-154
体罚是教师职业道德严厉禁止的行为,但体罚现象屡禁不止。除了教师素质较低的原因外,确实有一些教师认为体罚对学生进步有利,这种观念的存在致使体罚现象时有发生。本文论证了体罚对学生思想存在的一些潜在影响,以说明废除体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体罚是指教师或其他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利用自己的特定身份对学生施加惩罚,使学生身心感到痛苦,试图达到教育学生目的的一种惩罚措施。文章着重从微观层面,即教师层面对体罚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8.
《陕西教育》2014,(1):48-51
2013年12月l6日.网民“转回”在化龙巷上发出“武进南塘桥一年级三班小学老师体罚学生”一帖,此帖发出后,受到广大网民的关注。对此,常州武进区教育局回应称,帖子反映的情况基本属实,当事教师为代课老师,已作出解聘处理。  相似文献   

19.
刘春霞 《教育与职业》2006,(33):185-186
党和政府明令禁止教师体罚学生,但体罚和变相体罚在学校教育中依然存在。体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发展、智力发展及学习成绩都有负面影响。应坚决制止教师体罚行为,深化素质教育体制改革,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加强教师的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20.
自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废止对学生体罚与变相体罚指示之后,又经过教师暑期学习,禁止体罚学生,已进一步的引起了重视。一般教师都已认识到体罚学生的错误及其危害性,并表示态度坚决的对学生废止体罚。但有不少教师却提出这样问题:“废止体罚以後怎办呢?”现以我个人见解和体会,来谈谈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