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圆圆 《教师》2008,(20):74-74
我在一次教研活动中上《小英雄雨来》一文,篇幅很长,初学环节让学生默读课文,十分钟后还是一片寂静,学生还未读完全文,此时叫停,会打断学生的思路吗?我思索着,最终决定让学生读完。评课的老师对此颇有异议,认为不打断学生的默读会影响到课时计划,且课堂长时间静悄悄的,是公开课所忌讳的。默读就是学生的活动,是学生用心与文本的无声对话,它能使学生产生独特的体验、进发出思维的火花,是有效的活动。仅仅因为忌讳课堂的“冷场”,或怕打乱课堂的进度而打断学生的活动,我认为不可取。  相似文献   

2.
王福利 《数学教学》2014,(12):12-14
在数学课堂上,学生经常会有许多新的问题,打断老师原定的教学节奏.有的老师是把问题留到课后跟学生解释.但是如果在课堂上能跟学生一起合作探究,探索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对学生来说会有更大的收获.下面就笔者的一节向量复习课作为案例,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3.
语言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重要方式,教师常常根据实际需要与若干个学生同时交谈来解决问题,例如学生之间有矛盾、纠纷和误解时.但是,教师在与学生群体交谈的过程中,会遇到需要打断学生谈话的情况,而巧妙的打断能够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问题的进一步解决.  相似文献   

4.
石硕 《教师》2011,(14):97-97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语言指令是教师在课堂上最常用的教学手段。但是,教师如果过多地使用语言指令,不仅会打断教学环节,破坏课堂气氛,更会打断流动的音乐,破坏学生获得美好的音乐体验。那么,教师在教学中究竟如何运用教学指令,做到既不会打断音乐的进行又能适当地维持纪律、讲解作品,使音乐课成为学生享受美、感受美、体验美的乐园呢?为此,我在音乐教学实践中,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生理及心理特征和小学音乐教学的要求与特点,对小学音乐课堂中运用非语言指令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语言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重要方式,教师常常根据实际需要与若干个学生同时交谈解决问题,例如学生之间的矛盾、纠纷和误解等。教师在与学生群体交谈过程中,会遇到需要打断学生谈话的情况,而巧妙的打断才能够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进一步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6.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要培养有创新精神的学生,语文课堂教学就要有所创新。 一、了解学生的心理、满足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的发现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年龄特性。课堂上个性迥异的学生往往会打断老师的思路,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不愿跟着老师设定的思路走。  相似文献   

7.
罗新初  张兴春 《教师》2013,(22):43-43
受哈佛教学法的启示,近几年来我尝试着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发表自己的见解,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往往会因为学生的思考与自己的"课前预设"偏差太大而打断学生的思考。我在最近一堂复习课上就差点犯了这样的错误。  相似文献   

8.
陆少明 《班主任》2007,(10):21-22
课堂上学生向老师问问题是一件好事,这表示学生在积极思考问题,主动学习。但如果学生随意打断老师的教学思路,提出一些远离教学主题,甚至离奇古怪的问题时,老师该怎么办?下面这个案例也许会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9.
赵吉 《教育文汇》2004,(6):22-22
上了几个月的课改课,老师们都说很吃力。大家都觉得,一年级的学生确实不好对付,他们想怎样就怎样,课堂上总是有些乱。当你在讲台上讲得津津有味时,底下会不时地有个别学生插话,不是打断了老师的话,就是中断了学生的发言。有时,一句“插嘴”,会引起全班学生的轰动,老师再也没法按原计划上下去,只得停止教学活动来维持课堂纪律。  相似文献   

10.
<正>在新课程的引领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越来越具有活力。教师在教学目标、授课操练和检测评价的整个教学过程中,除了预设好的思维活动以外,还会产生许多无法预测的思维活动,这时,教师要善于利用好这些生成性思维活动,引领学生成长,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培养。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关注课堂,让预设与生成在融合中出彩。一、精彩,生成于偶发时部分教师认为,课堂上的一些偶发事件会干扰正常的课堂教学,对教师的课堂预设造成了严重影响,扰乱了教学秩序,打断了教学过程,破坏了教学节奏。反过来想,如果偶  相似文献   

11.
打断是口语交谈中的常见现象,本文从打断的定义、原因、方式、礼貌等方面来探讨课堂教学语言中学生打断语的缺失原因,探讨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口语交际中如何正确地看待和处理打断语,从而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2.
美国的老师认为学校班级管理的目的是保持一个积极的、良好的学习环境,他们为什么要下很多功夫进行班级管理呢?在他们看来良好的班级管理有以下功能:1.可以节约更多的教学时间。如果你用秒表记录你一整天在课堂上的不同活动,你会很惊讶地发现几乎没有多少时间用来教学,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会被学生的谈话、吵闹所打断,你需要不断地维持秩序,重新组织教学。有效的班级管理可以建立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减少课堂上处理问题的时间。这样,老师和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所以,班级管理的第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可以增加老师的教学时…  相似文献   

13.
<正>学习共同体课堂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等待学生,不能生硬地打断学生。这就对教师在课堂上的"顺学而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们更是纠结。放开空间让学生大胆说吧,学生会天马行空,脱缰而去,离题万里,这种现象被批评性描述为"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如果限制学生无关的说法吧,学生就会有束缚感,思路打不开,不能轻松自如地畅所欲言,课堂气氛会沉闷,学得很被动。教师难就难在课堂"一放就散,一框就死"上。  相似文献   

14.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正讲得兴致勃勃.学生一个突如其来的问题打断了教学思路,如果教师能急中生智。善于引导。灵活地组织好此时的学习活动,那么,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都大有帮助。那怎样灵活地组织语文学习活动呢?  相似文献   

15.
胡小静 《师道》2012,(12):39-40
教学过程是向求知方向推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在日常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往往会冒出许多“奇思妙想”,或会发生很多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打断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师生们的思路,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  相似文献   

16.
游戏是儿童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活跃孩子们的生活,也能提高孩子的智能和身体素质。但是有些家长对此往往不介意,经常在孩子做游戏的兴头上,打断孩子的游戏。这种做法,不仅有害于孩子智能和身体素质的发展,对于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品质也是不利的。在日常生活中,当孩子突然打断大人的谈话时,父母住往会不高兴,因为被人打断以后,很难再回到原来的思路上去。如果做父母的常常很粗鲁地打断孩子们的活动,那么孩子们也会有同样的感受;反之,如果我们能耐心地等待孩子做完游戏,然后再提出我们的要求,那么孩子也一定会从父母  相似文献   

17.
我们先来看两则课堂实例:一个是,课堂上学生主动发言时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发笑,并且打断了学生的回答,对学生评价了一句"跟没说的一样";另一个是,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发言,之后,教师征求全班学生的意见:刚才那个同学的发言有没有错误?谁能把错误指出来?于是,师生煞有介事地找错,纠错,而不管那个学生此时此刻会有什么样的焦虑的内心体验……这虽不属于体罚,但对学生的人格却表现出了一种不尊重。  相似文献   

18.
吴剑如 《现代语文》2009,(7):125-125
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有些老师边玩电脑边回答学生的提问:没等学生把话说完就草率地打断他们;课堂上教师滔滔不绝,只顾台上讲,学生台下看,似懂非懂,一脸茫然……反思我们自己平时的教学行为,这样的现象是不是时有发生呢?我们给过多少机会让学生倾说论辩吗?我们有多少次认真地聆听过学生精彩而独到的发言?  相似文献   

19.
缪生莺 《成才之路》2013,(28):42-42
思考是人类进行创新活动的前提,培养善于思考的人,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更是新课标所强调的目标之一。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教师不仅在传授知识,更重要的要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自觉探索,使学生学习能力不断提高。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给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当学生有了自己的思路之后,教师要积极鼓励,认真倾听。即使学生的思路是不完全正确甚至是错误的,也要让学生把话说完。一来,学生受到了尊重,带动了整个课堂的气氛,今后会有更多的学生加入积极思考的行列;二来,教师通过指出学生错误之处、纠正解题方法,会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深刻的了解。所以,本人认为,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考,教师不能轻易打断。下面,就本人的一次亲身经历谈谈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在班级管理中,作为以人为对象的班级管理,把学生的心理因素作为管理的重要内容抓实抓好,能有效地促进班级管理。在多年的班级工作中,我体会到正视六种心理现象尤为重要。一、“没办法,改不掉”———正视学生懒散的习惯心理早上做早操,总有几位学生不是没起来,就是早操过半时才姗姗来迟;班级集会或其他活动也总有几位一声“报告”打断了教师正在讲的话……这些学生懒散的行为是由习惯心理造成的。人的行为反复出现就会养成习惯,而习惯一旦养成,习惯心理就会使该行为反复出现,没有更多的大脑理智性的思考。有时这些学生自己并非愿意这样,习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