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学高中语文人教普高版第一册及人教标高版第二册中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一篇传统课文。本文是一篇经典演说辞,内涵丰富,通俗易懂。但作为一篇译文,从现代汉语角度看,笔者认为语言上有二处失当。  相似文献   

2.
张晓风的《行道树》,出现在人教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学期的教材中。 这是一篇小小美文。 这是一篇写物喻人的美文。  相似文献   

3.
高中语文教材中选了两篇关于变形的文章,一篇是卡夫卡的《变形记》,一篇是蒲松龄的《促织》,一个是人变成了甲虫,一个是人变成了蟋蟀。那么,除了变形这一点两者相似之外,两篇文章是否还有可比之处呢?  相似文献   

4.
魏巍和他的老师蔡芸芝●杨文闯仇秀芳当代著名作家魏巍的名字,对于中学师生来说是不陌生的,因为语文教科书中选入了他的两篇作品,一篇是《谁是最可爱的人》,一篇是《我的老师》。《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活烈士李玉安尚在人世,而《我的老师》中那位“最使我难忘的”“...  相似文献   

5.
这篇散的题材与茅盾的《白杨礼赞》基本相同,但两篇散无论是主题思想,还是艺术特色,抑或是总体构思方面,都各不相同,并且各有自己的优点和特色。在一篇不到千字的散之中,通过人们司空见惯的一种自然现象,敏锐地洞见出了人性的弱点,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做人的道理,并给人留下深深的回味与思考,这正是这篇《高尚的白杨树》最为出色、最为成功的地方所在,也正是这篇散能吸引人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
《孔乙己》是《呐喊》中鲁迅最喜欢的一篇。关于这篇小说,据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介绍,鲁迅自己曾谈过一种看法:主要“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而叶圣陶、茅盾等人也都对《孔乙己》的主题有过自己的阐述,但茅盾的看法,好像没有引起人们特别的注意,尤其是没有引起中学语文教学界的注意。   茅盾对这篇小说的看法十分别致,他抓住这篇小说最初发表于《新青年》时作者《附记》中的话:“这一篇很拙的小说,单在描写社会上的或一种生活,请读者看看,并没有别的深意。”茅盾解释说:“此处的‘或一种生活’其实是指当时…  相似文献   

7.
《小学生》2004,(8):4-5
他们是谁?明星,名人,镁光灯下风光无限的宠儿!杨利伟、姚明、吴小莉、丁磊、邓亚萍……一个个让人兴奋的名字,一篇篇让人感动的故事,一处处让人惊叹的记录,他们也曾是普通孩子,平凡小学生,和你完全一样,是什么神奇的力量创造了这份辉煌?  相似文献   

8.
如果说科学是教人“求真”,那么,人文是教人“求善”、“求美”。语文课的意义绝不仅仅于教给孩子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进而影响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教学中,“文本”和“人本”的交融,  相似文献   

9.
朱自清是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学者和作家。作为一位作家,他是以散文著名的。1935年,中国出版界编成一部重要的《中国新文学大系》,请鲁迅、胡适、周作人、郁达夫和朱自清等10多人编成。郁达夫编的《散文二集》里收入鲁迅、周作人等16家共131篇,周氏兄弟占81篇,选入朱自清的共7篇,居第3位,比冰心入选的还多1篇。可见朱氏在现代散文家中的地位。他的散文,尤其《背影》一篇,最为人称道。像我这样70岁左右的一代人,可以说没有不从教材上读过这篇散文的,要是一位教师,也就没有不教过这一篇的。我每读此篇,都深受感…  相似文献   

10.
《槐花盛开的季节》是一篇情味隽永,耐人思索的咏物抒情散文。  相似文献   

11.
第一次接触刘墉,是坐在一个宁静的小书屋里;第一次读刘墉的作品,是躺在舒适的床上;第一次被刘墉的作品所感动,是靠在那窗前的椅子上。那一篇篇清新晓畅的散文,无不流淌着一股浓浓的情和爱,在我心中埋下脉脉温情的种子。无论什么季节,只要一读刘墉的书,就算足不出户,也能让人体验生活万象,让人感受世间情爱。读刘墉的书,捧腹大笑不足为奇,失声痛哭不足为怪。记得第一次看刘墉的书,就是那篇《小白狗》感动得我痛哭流涕。动物对人的爱,人对动物的爱不需要过多的语言,只需要心与心之间的沟通和一些会心的微笑。在刘墉的书中写亲…  相似文献   

12.
小语学法的特性与指导要求黄全法教育家埃德加·富尔在题为《学会生存》的报告中精辟地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已经不仅是“学到什么”,而且最重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一篇篇小语课文,无非是...  相似文献   

13.
《泪珠和珍珠》是台湾当代著名作家琦君的一篇散文,这是一篇非常出色的哲理散文。人教版第三册教学参考书上将这篇文章的主题定为“思乡怀人”,有关资料中也有类似的观点。但我认为将这篇文章的主题定位在“思乡怀人”上似乎有些欠妥,下面陈述愚见,愿与同仁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4.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摈弃官场归隐田园的一篇宣言书,其言之纯朴,其情之真切,其志之高洁,历来受人推崇,欧阳修就赞叹道:“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相似文献   

15.
优化教材结构,进行“四结合”大单元教学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李吉林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大都是一篇一篇地教范文。每册教材的课文之间有的并没有一定的联系。这种教材结构显然是从一篇一篇课文着眼,通过部分的相加,求得整体的功效。布鲁纳等人曾做过一项实验...  相似文献   

16.
黄明 《中学语文教学》2001,(5):34-34,45
《孔乙己》是《呐喊》中鲁迅最喜欢的一篇。关于这篇小说,据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介绍,鲁迅自己曾谈过一种看法:主要“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而叶圣陶、茅盾等人也都对《孔乙己》的主题有过自己的阐述,但茅盾的看法,好像没有引起人们特别的注意,尤其是没有引起中学语文教学界的注意。  相似文献   

17.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苏教版第七册)是一篇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课文着重叙述两件事:一件事是写儿子为父亲栽种花草,父亲赏花享受亲情。第二件事是写父亲给儿子写信,希望儿子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这篇课文结构严谨,寓理于事,内涵丰富,感情真挚,是一篇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好教材。  相似文献   

18.
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刚从小学跨人中学,这是人生的一个新起点。对于我来说,面对新一届学生,就像分到了新一块田地,希望通过辛勤劳作来获得可喜的丰收。为了尽快了解他们和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我要求新生们每人每天写一篇日记。实际上是鼓励学生每天用日记体的形式写一篇习作,字数不限,哪怕是一句话也行,但是必须坚持每天写,而且要交给老师,每一篇我都会批改并返回他们。  相似文献   

19.
一,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胺炙人口的作品,有多篇被选人中学课本。《捕蛇说》就是其中之一。该已深人到当代中国的千家万户,“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多少人已耳熟能详,倒背如流。尽管如流,如果贸然问一句“这篇章是什么体”,只怕很少有人能准确回答。会回答的也可能众口一词说是散,“柳宗元在永州亲眼看到这种情景”,以自己的笔描写自己看到的实事,不就是一篇纪实性散么!我们问过几个教过这篇课的中学老师,也都是这样回答。从来没来人把它当成小说。但是,反复地阅读几遍之后,我们对“纪实性散”说产生了怀疑,认为它只能算作一篇小说,一篇篇幅不长的唐代言小说。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了解小说的写作。  相似文献   

20.
散文语言的艺术考察──海峡两岸散文比较倪金华一切文学都是语言的艺术。不少人特别注意到了散文的美学特质,不仅在于其思想的新颖精辟,意境的深邃感人,结构的巧妙多样,而且重点在于它语言的魅力。我们很难想象,一篇毫无文采,犹如白开水似的散文,或是一篇诘屈聱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